2016年08月17日17:07 财华社

  港股还值不值得投资?出现了什么问题?未来出路在哪里?新浪港股发起“港股还有没有吸引力”大讨论,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欢迎关注港股、关注资本市场的人士,一起为港股建言献策,共谋港股市场的明天。来稿请至hkstock_biz@sina.cn

  香港股市啤壳活动活跃,证监会和港交所提出改善上市监管决策和管治架构咨询文件,藉此进一步加强对新股上市监管。不过引来不少证券业人士极大反弹,香港股票分析师协会理事詹剑仑,接受香港《财华社》专访时更扬言,将会“反对到底”。

  本港借壳上市情况普遍,詹剑仑认为这反映内地资金走出香港,寻找投资机会,这是商业活动,没有甚么问题。现时经济欠佳,若监管当局采取更严格监管来阻止新业务注入上市公司,香港股市将会变成一潭死水! 削弱融资功能,影响内地资金来港融资,或会影响国家政策未能顺利推行。因此,假咨询文件中的建议获通过实施,业界仍会继续大力反对,并会一直反对到底,“我们也没有Plan B”。

  对于近年不少“妖股”上市,新股监管是否需要进一步提升? 他认为只要按照上市规则处理上市事宜,问题不大。对“ 妖股”定义亦有待确认,若是指上市后新股股价大上大落,事实上很多时股价不一定反应公司质素。至于部分新股上市后业绩很快走样,盈利显著下滑,他分析不少公司都是在赚钱能力最高的业务高峰期上市,可以获得较高估值,因此或会出现上市后业绩下滑情况;这一点投资者需要留意。他建议证监会可以抽查新股上市财务资料,以加强上市公司质素,而非将权力都揽到身上。证监会建议新增的监管架构,在其架构内增设便可以;不要放到港交所内。

  他强调,一个健康市场需要有制衡能量,由港交所负责审批,证监会负责监管。以往的监管机制亦恒之有效。一直以来,香港都是由港交所旗下上市科,以及上市委员会,负责处理有关新股上市、收购合并的审批工作;而证监会亦收到每个上市申请个案的双重备档;虽然证监会拥有最终否决权,但一直以来均甚少用到这项权力。

  在双重备档机制下,所有新上市公司申请,证监会均有过目,以往仍然有发生问题公司上市事件,但证监会却不用承担相关责任,“证监会在前期已经参与,每个个案都已经知道”。他强调,上市委员会由各界专业人士组成;假若证监会想积极参与,可以考虑在现行上市委员会架构中,再增添来自证监会的席位;不要将事情复杂化。此机制亦已运作多年,现在才咨询建议修订,他认为唯一目的,是证监会想提高自己权力,让一个机构独大,缺乏制衡力量,没有其他人管它。

  因此,大部分券商对此反应相当大;他不认同证监会所言,这建议只是将现行新股监管架构作“微调”,而是一项“大改变”。咨询文件中建议新设的两个委员会,他形容只是虚假包装,均为证监会所控制。例如建议成立的上市政策委员会,可以评估港交所上市科高层行政人员表现,以厘订相关高层人员的薪酬调整,“那里有上市公司高层,工资由证监会决定”。

  至于证监会认为,新架构有助提升新股审批效率;他笑言当一个机构说了算,效率当然快,因为没有反对意见。对于有质疑港交所身兼审批权力,存在利益冲突,他认为只要港交所跟足上市规则办事便可以。

  欧美市场亦由独立于交易所的机构审批上市申请。但他指出,伦敦交易所上市权转交了英国上市管理署(UKLA)后,伦敦新股市场显著缩减,伦敦交易所的金融中心排名亦有所下滑。至于美国上市审批权亦移交至美国证交会(SEC),他强调美国市场以披露为本,监管相对较宽松。香港若由披露为主导,改以监管为主导,他预期将会对香港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影响,上市公司数目将会显著减少。他重申,只要有足够财务资料披露,他认为证监不应作出干预;证监会增加参与程度,“只会愈来愈严,形成独权、霸权!”

  财华社记者: 周燕芬、爱琳

责任编辑:自然

相关阅读

让银行地产拉动股市是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依然独树一帜,对于诸多企业主来说,是不会选择观望的,如何分享这扭曲的盛宴,只有拿着钱赶紧去买金融和地产股!在金融地产的带动下,大盘看上去要繁荣起来了,但这次的问题比上次可能要严重得多。

不惜代价保国有资产后果可怕

继续保护国有资产,未来几年则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由表及里”的经济恶化趋势:国有企业的持续低效率、房地产业的日渐低迷和民营企业大规模倒闭,直接导致两大危情:财政收入滑坡、就业压力加剧及资产泡沫破裂。

7月信贷数据为什么这么吓人

8月以后,M2同比增速会逐渐上升至11%甚至12%的水平,不能单从M2的变化来判断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情况。 对中国而言,社会融资规模(TSF)这一货币政策调控指标对经济运行更为重要。

想稳增长不靠房地产要靠什么呢

经济环境压力越大,房地产环境可能就会越好,对房地产的支持也会更多。虽然我们也知道,不能单纯依赖这种模式来推动经济增长,但在短期需要稳住经济增长的之下,不靠房地产又能靠什么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