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6日16:00 新浪港股

  港股还值不值得投资?出现了什么问题?未来出路在哪里?新浪港股发起“港股还有没有吸引力”大讨论,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欢迎关注港股、关注资本市场的人士,一起为港股建言献策,共谋港股市场的明天。来稿请至hkstock_biz@sina.cn

  文/新浪港股独家合作伙伴 聚桐分析

  通力电子团队 Jessie,Kenny

  导读:通力电子是一家专注于音视频领域的ODM企业,基于多年积累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以及对未来智能硬件时代的预判,正逐步通过创新牵引,转型至智能产品OPM业务(详见注释)。聚桐分析研究团队历时两个多月对通力电子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一系列的调研文章。本文是一篇概要性文章,重点对其历史发展、产品结构,以及最近两年的业绩进行初步分析,后续我们会对其具体业务,包括传统业务、转型新业务、公司核心竞争力等进行持续深入的调研与分析。

  注释:OPM=Original Prototype Manufacturer(智能产品原创交付平台),OPM的商业模式有三大特征:(1)利用创新技术,包括IOT传感器,无线技术,智能交互,流媒体和新型电声技术;(2)聚焦智能Audio,智能家庭网络终端及IOT产品;(3)聚焦主流产品,即全球存量超过1000万台,增长率30%以上。

扫码下载新浪港股通APP,获取更多港股上市公司调研报告。扫码下载新浪港股通APP,获取更多港股上市公司调研报告。
扫码关注聚桐分析公众号,相聚梧桐树下,专注港股调研。扫码关注聚桐分析公众号,相聚梧桐树下,专注港股调研。

  核心摘要:

  1.公司介绍

  1.1 历史发展

  1.2 产品系列及收入结构:重心转移至音频业务

  1.3 客户结构:日系客户业务萎缩,中美客户增长

  1.4 股权结构

  2. 公司业绩

  2.1 15年业绩下滑,料最快于16Q4实现业绩反转

  2.2 16年音频业务出现重大突破——开拓新客户及订单供不应求

  2.3 智能硬件业务收入贡献率持续提高

  3. 主要资本运作

  1、公司介绍

  1.1 历史发展

  通力电子(1249.HK)成立于2000年,一直以OEM/ODM为国际知名品牌研发,生产及销售音视频产品和无线智能互联产品,2014年扩张及重新调配研发团队,在原有业务模式基础上,确立转型为OPM(Original Prototype Manufacturer),打造智能产品的原创产品交付平台。

  2013年通力电子于母公司TCL集团分拆于港交所上市,并于2014年供股集资4.21亿港元,用于建设新的厂房以应对日益多元化的业务发展。目前产能为每年生产2,300万台整机。

  公司在深圳、惠州及西安拥有一支超过600人的团队,分别负责未来技术平台的规划和前期开发,产品开发和软件开发,其中有约60人负责创新科技产品,并且每年研发投入占整体收入4%-4.5%,对研发的持续投入让公司保持着业内的领先优势。

  资源来源:通力电子,聚桐分析

  1.2 产品系列及收入结构:重心转移至音频业务

  通力电子的产品类别主要为:(1)视频产品,主要为DVD播放器和蓝光播放器;(2)音频产品,有传统音频(家庭影院和小型音响)和新型音频(Soundbar,无线音箱,蓝牙耳机等);(3)流媒体播放机(OTT/机顶盒);(4)其他产品,直播卫星接收机(“直播星“)及零部件研发。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聚桐分析

  观察公司近三年收入占比变化,其收入结构重心正在由视盘机业务逐步过渡至音频业务,原因是流媒体网站的兴起以及各种流媒体播放器的普及,致使全球DVD市场持续萎缩。同期间,由于音响市场增长及哈曼卡顿等客户快速成长,以及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外声霸,耳机业务,公司的音频产品业务收入及占比持续上升。

  1.3 客户结构:日系客户业务萎缩,中美客户增长

  公司的客户主要来自日韩,欧美及中国大陆等地区,日韩客户包括有LG、东芝等多个日本著名家电品牌;欧美客户包括有飞利浦、哈曼卡顿等,中国大陆客户有阿里,京东,华为,国内电信、电视运营商,母公司TCL集团等。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聚桐分析

  观察通力电子三年收入占比变化,可知其曾经以日本欧州客户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由于日系客户所处的视盘机市场持续萎缩,其收入占比亦同步下降至26%,其收入过去数年处于下滑状态,现已进入平稳期。同期,由于美国客户哈曼卡顿的快速成长和拓展美国声霸业务,来自美国地区的收入逐渐提升至15.43%,目前哈曼超越了飞利浦和日韩客户,成为成长最快的客户,中国大陆的收入由于业务多元化(音响,OTT业务、直播星)其收入占比亦提升至约26%。2015年,公司收入中内销与出口占比分别约为26%与74%。

  1.4 股权结构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聚桐分析

  通力电子与TCL多媒体关系:

  TCL多媒体(1070.HK)于1999年11月26日主板上市,主要从事消费电子产品(包括电视机)研发、制造及销售。通力由TCL多媒体全资拥有,主要按ODM基准从事音视频产品(电视机除外)研发、制造及销售业务,并于2002年开始按ODM╱OEM基准进行DVD播放器业务。2013年3月13日,TCL多媒体向联交所递交分拆建议,分拆后的TCL多媒体集团主要从事制造及销售电视机,而通力将专注于音视频产品的ODM。

  2、公司业绩

  2.1 15年业绩下滑,料最快于16Q4实现业绩反转

  2015年公司收入为48.5亿港元,同比下降10.4%,毛利约6.05亿港元,同比下降9.3%;毛利率轻微上升0.2个百分点至12.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1%至1.67亿港元。

  收入下降主要归因于:(1)视盘机市场持续萎缩,较去年同期收入减少约5.7亿港元(2)直播星业务政府招标市场萎缩。

  2016Q1收入下滑35.9%,归母净利润下滑26.4%,收入及利润下滑主要归因于某视盘机业务的客户因重组出现资金问题,聚桐分析经过对公司的深入调研,认为上述客户的情况不存在于其他客户身上,并预料Q3收入将与去年持平,并最快于Q4出现收入反转,判断依据基于:(1)音频新业务的的开拓(2)直播星业务进军零售市场,收入大幅增长(3)2015Q4同比下滑,基数较低。

  单位:万港元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聚桐分析

  对于公司几个重要的传统业务板块的未来发展态势,根据调研结果,可总结为:(1)视盘机市场持续萎缩,难以扭转颓势(2)音频业务继续增长,尤其是新型音频(无线及智能音响,声霸,耳机)(3)OTT短期出货量增长,长期受智能电视普及的影响(4)直播星业务招标市场萎缩,零售市场刚刚启动。

  2.2 16年音频业务出现重大突破——开拓新客户及订单供不应求

  通力电子在视盘机业务(以日韩系客户为主)近年来持续下滑,但已经进入平稳期。而公司2016年在音频业务上取得两大突破:(1)声霸业务已在美国签下两大新客户(2)耳机业务的订单需求旺盛,公司需大幅提升产能,为应对此情况,公司于年底落成的新厂房将部份用于耳机的生产,两块业务订单增长所带来的业绩将于2016年下半年及2017年上半年有所体现。

  2.3 智能硬件业务收入贡献率持续提高

  公司的创新产品业务主要聚焦于智能音响,安防,健康,网关和电源。2015年智能产品业务的收入占比尚小,仅0.1%。随着硬件智能化的趋势,公司产品战略转型,策略联盟的建立以及销售方式的革新,通力于智能产品的收入占比预料会进一步提升。

  3、主要资本运作

  (1)设立创投基金

  通力于2015年合伙设立创投基金,公司将持续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投资于智能硬件和互联网产品业务,目前已投资磁悬浮音箱,无人机等5个创投项目。

  (2)投资广东瑞捷光电

  2012年底控股广东瑞捷光电,并获得模具和塑料件的垂直一体化整合能力,在满足公司的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对外销售剩余的塑料件,以增加收入。2015年8月,公司为了进一步垂直整合,回购了瑞捷光电的模塑业务,并将股权减少至26%。

  瑞捷光电已于8月9日在新三板挂牌。

  (3)新建产能

  2014年集资约4.21亿港元用作建设新厂房、未来收购其他ODM业务,并于2015年购买土地使用权,土地面积有80,000平方米,目前在建的一期为工厂和宿舍,总规模约6万平方米,预计于2016年底一期落成并投入生产。

  (4)收购普笙集团

  2015年收购其音箱喇叭部件的供应商普笙集团100%股权,是一家专业的扬声器、音箱的设计和制造公司,其生产音箱主要部件的供应链非常多元化,拥有进行木箱设计与制作、喇叭规模化生产、线材及注塑部件生产的全产业链能力,同时具有多年服务国际一线客户的经验与能力。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相关阅读

“控地王”措施将在三季度落地

从热点城市土地市场政策走向来看,既然有“地王”频现的现象,市场也会因此存在系统性的风险,那么,三季度也势必会有相对应的“控地王”的措施,以防止市场出现系统性的风险。

房地产信贷飙升的三大主因

日本当年的房地产泡沫经济导致经济衰退25年之久,至今还没有走出衰退泥潭。美国运用房地产结合金融来推动本国经济,结果酿成全球金融危机,各国的教训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实体经济的稳定才是经济繁荣的定海神针。

当中国走出去遭遇日本走出去

中国“走出去”海外投资,遇上日本海外投资,将是一场长期的鏖战,不但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从多角度寻求突破口,同样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援与协助。

金融体系已成为最大土地储备者

聆听“历史深处的马蹄声”,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超级资产沸腾的年代,非理性繁荣的狂飙隐忧深重,有些已经破灭,有些还在发酵。重温当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路径和发生机理,我们才能对非理性繁荣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