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1日15:08 新浪港股

  港股还值不值得投资?出现了什么问题?未来出路在哪里?新浪港股发起“港股还有没有吸引力”大讨论,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欢迎关注港股、关注资本市场的人士,一起为港股建言献策,共谋港股市场的明天。来稿请至hkstock_biz@sina.cn

  编者按:8月2日,格隆汇发表一篇文章,一位名叫“老司机”的读者写了一篇《致香港证监会的一封公开信:你们会把港股带向何方?》,香港本土知名财经博主、以“老千股手记”闻名的汤财,对“老司机”文中提出的观点作出回应《香港本土财经名博为港证监正名:港股很公平》。其后格隆汇发表《香港证监改革咨询:不可告人的秘密?》,新浪港股遂发起“港股究竟还有没有吸引力?”大讨论,引发港股圈的思考。其中一位网友投稿,发表《香港证监会应该清理老千股而不是指导投资者规避》,表明力挺格隆汇老司机,反对汤财。汤财今日再度发声,对其进行了回应,并探讨港股未来,值得深思。汤财还认为,A股并不是没有老千股,只是因为人傻钱多,同一个在港股的概念,港股会暴跌,但用在A股就会上升,因为港股的人不相信概念,只相信实实在在的业绩。

  文/新浪港股专栏作家 汤财 微信公众号(xlgg-sina)

  作者简介:汤财,香港知名财经博主,尤以“汤财老千股手记”闻名,从小学起对股票已产生兴趣,遍寻香港股票资料,赚钱的目的为找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笔者在上星期写出一篇文章引起大家有激烈回响后,这几天看到老编还有盛意拳拳,搞出一个“讨论:港股究竟还有没有吸引力?”的一个专题,其中格隆汇有一位“小S”说出这一次证监更改上市审批方法阴谋,另外昨天老编提供了一篇“香港证监会应该清理老千股”,前者黑了港股的修改的制度一把,并没有提供任何改善建议,只认为香港实际是行审批制,是在走倒车,并称是香港证监会主席是英国派来的特务,破坏香港上市制度渔人得利,后者文章反驳笔者文章的有效性,至此,我开始逐项解释这两篇文的问题。

  改革咨询确实是朝向审批制改变,但是否行倒车,个人认为未必。

  老实说,当初是因为老千股遍地,大家认为港交所审核不严,故此导致香港股市没有人敢去投资,现在推出一个审核更严的改革,大家却认为是大倒退,开倒车,其实只是想回复原制,仍然可以炒筹码,让老千股横行,大家照收钱,照做生意,不理好丑,甚么垃圾都照上,打香港股市搞坏,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

  正如黄宝田先生于《香港监管机构不是太宽松 而是太苛刻》一文中指出,“监管机构不是没有把关,只是要欺骗的人总会想办法来达到一切的目的。我相信监管机构不是不知道啤壳的事情,但也不能假设企业是有意图啤壳。”最近港交所其实也推出一种新制“原则为本”测试,已经会令这堆公司不能上市公司,新制可能会强化这一点,因为“上市监管委员会”可能会提出大量新的要求,会可能扼杀很多不合规格,可能怀疑是“啤壳”的上市公司,这就影响了市场人士的财路,这批原本想打击啤壳行的财经界人士,故反其道而行及群起反对,但是如果减少这些啤壳的公司,却会对整个股票市场的平衡产生到良好的影响。

  现时港股公司一般已成变成三大力量,一些是明摆着老千的公司,一种是持续增长的公司一些是死沉沉、但具良好业绩的蓝筹和中型股。只有第一种和第二种是炒得非常疯狂,完全脱离基本价值,至于第三种则持续低估,如果把啤壳公司的审批加强把关,可能会使第三类股票重新受到关注,并会获得重新定价的机会,从而可以建立一个较良好健康的市场。

  至于是否开倒车,其实笔者近几天留意香港不少报章谈及上市公司改革,其中明报陈景祥先生的文章其实满有意思的,把其结论在此摘录一二:

  “对于上市审批权,正是港交所和证监会争持了多年的议题;批核公司上市融资是港交所主要业务,也是收入来源,自然不愿把这个审批权拱手 让给证监会。港交所纵然反对,但事实是监管独立是国际趋势,如伦敦在2000年已将上市审批交上市管理局(UKLA),美国上市审批权在证交会 (SEC);香港未到这一步,但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的参与是大趋势。”

  “港交所一身兼三重角色,也是其他交易所罕见的,它的角色包括:公营机构(独家而没有其他竞争者的交易所)、监管者(发行人的前线监管者),以及商业 机构(一家上市公司)。事实上,这三重角色互有冲突,因为港交所既要处理商业利益,为股东争取回报,但也要维护公众利益,保持香港证券市场的公信力。为了 保证港交所要在商业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维持平衡,政府透过委任港交所董事会成员(包括主席),以及根据《公司条例》赋予的权力,监督港交所的管治,市场运 作方面的监管,则主要由证监会负责。

  正由于港交所的角色“特殊”,在整个证券市场监管的架构中,证监会必会担任一种角色,主要作用是制衡港 交所在作出商业决定时,要同时兼顾公众利益——按照香港法例规定,如果港交所的商业利益与公众利益有所冲突时,港交所须优先照顾公众利益(详见港交所刊物 《交易所》2004年10月的文章〈香港交易所的角色和责任〉)。

  评论界一直有意见认为,最佳的分工方法是,港交所专注于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商业活动,涉及监管职责的上市申请和审批证券公开发售等,则由证监会一手包办,如此分工会更加清晰,避免角色混淆的问题。”

  黄宝田先生一文亦指出“但是作为监管机构,港交所真的要好好处理一下自身的角色与企业定位。虽说港交所是私人企业,但也是服务香港金融及资本市场的,所以其角色必须清楚。笔者以前也在资讯供应商从事港股资讯服务,看到的是港交所既然发了牌照给供应商,却又在内地自己从事同一样的服务。这样子真的把服务商搞死了。”

  个人颇为认同两者的文章的看法,主要因为港交所本身作为一个商业机构,是不应该参与影响上市的决定的,因定位不清,是会导致利益冲突的。正如美国、英国均是在交易所以上设立证监会,负责上市公司监管,至于交易所只是一个商业机构,负责提供上市交易平台,本次改革使上市审批权移往证监会,个人认为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使港交所可以注重在市场开拓上,不会再受社会上的负面抨击。

  至于因为国际上行之有效的方式改良在本港上市改革方面,个人亦认为是合适的改革,只是市场人士以减少上市公司数目作为挡箭牌,减少香港市场的吸引力,正如前文所称,虽然数字上可以减少了,但质量亦提高,从而提高市场人士信心,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估值,使上市公司集资方便了,这更加吸引更高质的公司以良好估值上市,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至于所谓上市公司下降,可能是和质量提升有影响呢。

  我不明白,为何这么多人反对一个有效减少老千股的行动,这只是因为壳股市场既得利益者太多,大家不想这么容易放走这块肥蛋糕,所以不停黑新的上市公司改革,在骗子横行的金融界中,很少愿讲真说话的人了,我愿意做这个先锋。

  最后,根据小S一文,美国的监管架构建全,且小股东又有集体诉讼(Class Action)制度对小股东的利益进行保护。交易量,上市公司市值和吸引外国企业数量一直蝉联冠军宝座。但是香港监管制度完全不能鼓励小股东监察上市公司,那只能暂时靠监管当局下重手严厉打击,但现在市场人士竟然反对这一个严厉制度,使监管当局变成“无牙老虎”,仍然纵容怀疑是“啤壳”的上市公司,这是否一个使小股东买得安心的制度,大家可以明白。除非香港能像美国一样引入集体诉讼制度,否则监管当局必需有权使上市公司的不当行为有所制衡,从而减少小股东在市场上本身不公平情况出现。

  最后,笔者指出小S一文的矛盾之处,因为伦敦改革上市公司制度后,上市公司是减少了,但今次市场监管改革是和英国并轨的,市值严重低估,香港也学他们改得一模一样,但是因为垃圾公司减少了,公司估值提高了,正如A股市场估值高,虽然监管严,但是还是有很多国内上在A股上市,所以只要能集资,其实监管还是次要的。虽有沪伦通努力推进中,但笔者自行查找英国上市公司资料仍是不足且分散,且没有提供国内人士的中文版资料,但香港交易所仍然有这两个优点,究竟中国流出的资金是仍然会在香港还是英国呢,相信大家都会明白,自然证监会是不是谁的特务自然不攻自破。

  香港证监会应该清理老千股理据薄弱

  对于“香港证监会应该清理老千股”要点,笔者有需要澄清一下,我是指老千股存在合理,但不代表我不恨老千股,我本身就对老千股非常讨厌,不然我要弄一个老千股名单干甚么呢。但现在没有客观制度指出谁是老千股,老千股也为港交所收入带来贡献,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港交所没可能挡自己财路,市场人士也有不少靠老千股维生,所以根本难以杜绝。

  如果该文作者指出,2015年平均每日成交量1,000亿是不客观的数字,也包括了牛熊证,根据港交2016年上半的数字,现时仅主版的交投量是约420亿,仍是较2005年100亿来得多。正如前文所说,笔者不认为成交量少于吸引不了投资者,反而因为成交量少,正如该文作者称,大量的股票每天零成交,这才是机会所在,很多股票就因流通量少,就因此低估不少了,你不用解释我听,我正是买卖这堆没有成交的股票发家的,因为实在太便宜了。

  该文作者指出,“专家以偏盖全混淆视听,试问哪个市场会长期没有上涨的股票呢?就算大熊市,也一定会有大牛股。指数其实就具备足够的代表性了,而且某些公司一旦业绩差就被剔出指数股了,这种情况下指数居然还十年未涨,这不是死市是什么?”,笔者指出,我4认同每个市场都有长期上升的股票,但是请细看文章,我在文章已指出,2009年至上一篇文章至今的在1,258只在当年有的股票,大约900多只也升了,占股票的75%,请问如果亏钱了,这是谁的问题呢? 近年,香港指数其实已不是焦点所在了,很少人会看指数买卖,财经周刊的焦点都是在中型股和小型股上面,不信你随便买本香港主流的财经杂志看看吧。所以该文作者实在对香港股市理解不深,也没有看清楚笔者在本文的论点。

  该文笔者指出,“首先,建议股民(散户)都不要去碰的股票,它存在于股市的意义何在?莫非是建议专门用来给庄家交易吗?请专家解释一下。”

  这堆股票其实有很多商业模式,确实可以骗倒不少喜欢交易的股票,因为成交大,股价波动亦大,正如笔者在香港报章am730的指出方法,他们可以如下方法,壮大自己的炒股集团:

  (1)庄家以低价买入一家证券行A,之后问相熟朋友借钱,购入一间垃圾上市公司甲股权,进入董事会,并炒起股价。

  (2)甲发行票据,由证券行A配售。买方是庄家的朋友,他们只寻求稳定回报,且港交所(388)对票据发售数量并无限制,只需作简略披露即可,这就成他们的印钞机。

  (3)甲开财务公司、同时以低价购入证券行A,A接受上市公司乙的控股权抵押,委任庄家们的人马进入乙董事会。

  (4)乙发行新债券,由证券行A配售,后买入证券行B,然后庄家利用甲的股权向证券行B抵押,取得资金还给朋友,手上的小量资金购入上市公司丙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之后照办煮碗。

  (5)甲和乙供股集资,由丙控制的证券行包销大部分。甲和乙取得资金后,开始贷款给旗下人头购入刚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丁,大手把流通盘买光,在几个月后接洽 丁控股股东,丁控股股东把股权抵押予系内证券行,以取得融资变相卖盘。把丁股权全面控制后,开始炒起股权,最后成为百亿元计的上市公司。这套操盘方法还可有不少变种,把上面的票据包装为理财产品或保本高息投资都可成新印钞机。”

  这位作者指出“就算有这(老千股)通知,那么券商也就算是做得比较好的,但是,谁又能保证说哪一只港股绝对不会出老千?就是因为港股市场有这制度,而且形成了风气,所以才处处是雷。”笔者自问定期更新老千股数据库,如果不明白,可以随时在雪球找到我来询问,我不明白这位先生用意何在,你投很多钱进去炒股,只要花一点时间找出一个数据库,难道真是这么辛苦吗?

  至于这位作者指出“再请专家解释一下,哪个股才绝对不是老千股?打个简单的比方:1259中国儿童护理会是老千股吗?散户能投资吗?”我只能告诉他,我在上市时已看到招股书。指出内中非常多产品上、造帐上的问题,已指出这股是老千,如果他能在香港看到我们的网站,相信他会明白,况且证据我已经给编辑看过,欢迎他向编辑索取。

  这个作者又指出,“老千股的本质就是上市公司勾结庄家吃散户,为什么证监会不严厉打击?或者是证监会认为本地庄家跟上市公司都捞到了外地散户的钱,对本地有好处?但你们可曾想过,外地的投资者为什么都在排斥香港市场?”老实说,证监会和联交所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打击这类公司的行为,部分文件亦已公开,可以在港交所的网站找找。

  其后他又指出“老千股庄家都是赚最黑心的钱,证监会为什么不管?一个公司经营不善,没人买它的股票,在香港市场先来个合股,这勉强也还可以理解,毕竟合股后增加了公司收益,合完股后股价再下跌,则股价更趋于合理。但罪恶的根源在于它跟庄家勾结好,大比例供股来掠夺散户,或者是超低价增发给庄家,这种行为难道证监会不该控制吗?正常人都看得出这是典型的坑蒙拐骗,为何还让这行为延续?如果某些人还认为这种行为是合理的,那只能说他们对老千股的了解还不够,不知道庄家的向下杀法”。老实说,港交所近年已增加这些老千了披露的方式,看到他们真实的集资用途,并且开始大力打压部分大比例供股,超低价增发虽未能杜绝,但是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说,已经利用一些“现金公司”的漏洞把门锁上,详细请自己看看以上港交所的连结,已经解释了不少你觉得老千股的乱象了。还有合股只是“数字”上增加每股收益,并无实际上你应份的收益,以这样的功夫来炒股票,真的很易买到老千股。

  “再请问专家:你真的从来没买到过老千股吗?投资港股市场的,好像没有一个躲得掉的。”我真是只是买了一只老千股,就是笔者的人门之作,详细可以找我的雪球访问看看。至于为何收益丰厚,我只是购买一些业绩爆发,派息稳定的股票,加上一些市值低的壳股,拼凑成这个生存。H股我买得非常少。

  A股并不是没有老千股,只是因为人傻钱多,同一个在港股的概念,港股会暴跌,但用在A股就会上升,因为港股的人不相信概念,只相信实实在在的业绩。利用甚么保护可能是好事,但处处保护在海外市场是坏事,会吃到很多他意料不到的亏。

  该文作者完全不懂港交所在市场上付出的巨大努力,可能他是不懂香港交易所最新的措施,所以建议他还是多看看港交所的决策,才好下定论。现在的上市制度措施,正为这个改革而设,所以炒了20年股,完全是白费了,因为根本不了解制度,如果玩得好股票呢?

  正如在文中前面所述,老千股当然有其技巧存在,他养活了香港证券从业人员约20%,也影响香港交易所的收益,既得利益者庞大。正如上文所称,请上网找找2002年的退市制度失败的原因,港交所及证监会不是没有做过,只是市场反响太大,根本不能动这块大手术,正如今次上市公司审批改革一样,可以少老千股,但利益所在。

  所以问题在于制度是否能引渡这些壳股至较具效率之角度,并不是要一刀清除,因为这制度已深根种植了,拔除已很困难,所以只能慢慢诱导。至于判断甚么是老千股,笔者会更期更新数据库,欢迎各位有兴趣者跟笔者索取,谢谢。

  笔者认为,香港市场的改革应该往以下方式进行:

  1. 减少不明确的规则,使上市方式易于理解明白

  2. 要因应近期市场变化尽快修补上市方式漏洞,例如近年的“啤壳”现象

  3. 增加小股东的制衡权力,而非监管机构,把监管权力由机构下移至小股权

  4. 使股票定价有效化,沽空制度及方式要完善

  5. 使资源能够善用,不会落在财技人士鱼肉的地步。

  6. 避免内幕及虚假消息出现。

  如果改革能够做到以上多点,相信改革会使更多人支持。另外,笔者写这文,今天睡觉时间已没,但看到国内人士的文章质素和对港股理解程度实令人感到好失望,所以把这文写就,贡献大家,希望大家看完后能够有一些反响,作者已很满足,谢谢。

责任编辑:刘耀东

相关阅读

全球“放水竞赛”已成囚徒困境

负利率政策还将通过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渠道释放出来,“放水竞赛”已成囚徒困境。在逆全球化趋势及负利率政策预期影响下,各国竞争性货币政策会卷土重来,全球资产价格的波动会因此变得更加动荡。

汇改仍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1994年汇率并轨,我国就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让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既定的方向。2015年8月11日,优化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这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量价两难下的人民币保卫战

可以看出,外储的减少并不完全是外资望风而逃,而是外债的减少、藏汇于民和主权基金的使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债风险,提高了国家竞争力和社会福利。换句话说,与其让外汇储备趴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不动,不如将储备货币换成投资性、生产性资产,以更好的提高...

打破贬值预期需要进一步汇改

为什么外汇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改变呢?从外汇市场基本面看人民币并不一定是贬值货币。然而在当前人民币定价规则下,人民币对美元期望值是贬值,这自然会增加外汇需求和减少外汇供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