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0日07:15 上海证券报

  在5、6月份资金南下洪峰过后,港股通出现获利回吐,但7月份港股通净流入额仍近百亿港元。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的深港两地券商认为,这一流入趋势有望持续。与往年流入资金多来自散户、私募基金不同的是,本次流入港股的资金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内地保险资金和公募基金,买入对象主要是高分红的价值股。

  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5、6月份通过港股通流入港股的资金,分别激增至268亿港元、440亿港元,而4月的净流入量仅20亿港元。7月份,港股通净流入额较前两个月有所下降,但仍达近百亿港元,显示买盘力度仍大于卖盘,有内地资金在源源不断地买入港股。

  而根据港交所公布的月度数据,7月份,港股通渠道成交最活跃的前5只股票分别为建设银行H股、汇丰控股腾讯控股工商银行H股及中信银行H股,而净买入额排第一位的则是汇丰控股,7月份累计净流入资金33.31亿港元;建设银行H股排第二位,7月净流入资金28.14亿港元;中信银行H股净流入额居第三位,为5.55亿港元。

  在5、6月份,南下资金买得最多的则是建设银行H股,两个月累计净流入资金152.70亿港元;紧随其后的汇丰控股5、6月份累计净流入107.46亿港元;工商银行H股5、6月份累计净流入59.52亿港元;腾讯控股在5、6月份也净流入资金20.53亿港元。

  瑞银证券H股策略分析师陆文杰指出,从交易数据看,近期南下资金主要买入的对象是高分红的价值股,由于有的内地投资者对高分红股不会持有太长时间,所以最近港股通出现明显的获利了结态势,净流入额有所下降。

  陆文杰进一步指出,6月中下旬资金流入额大幅放量,显示保险机构、公募基金等内地机构投资者也在入场。事实上,近几个月的资金南下和去年4、5月份港股通火爆不太一样,去年流入的资金大多来自散户和私募基金,他们通常追求比较快的回报,所以“买入”持续的时间很短;今年则看到很多买单来自保险公司、公募基金,他们的投资一般比较有持续性,而且集中在高分红、估值比较低、价值比较明显的股票上。

  另外,据了解,内地机构投资者都有配置港股的意愿,但由于港股本身的赚钱效应还不强,所以“大举买入港股”的迹象并不明显。

  早在2015年4月份,证监会就已放行公募基金投资港股,同时保监会也放行了内地险资投资香港创业板。但是,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内地机构投资者动作并不大。对于今年突然出现大量内地机构买港股,受访外资机构解读是:一方面是为了追求人民币本币更高收益;另一方面,当前内地货币较宽松,大机构手上资金充裕,但信用风险上升、“资产荒”现象同时凸显,内地机构投资者自然把目光投向了估值相对处于洼地的港股市场。

  进入8月,港股通资金流向出现反复,但整体上仍呈现净买入状态,港股通额度也进一步减少。截至8月8日收盘,港股通总余额为486亿元人民币,已使用80.56%。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大机构逐步进场以及深港通临近,消化掉获利盘后,资金南下流入港股的趋势还将延续。

  而受内地资金持续涌入等因素推动,最近一个多月来,港股持续反弹。截至8月8日,恒生指数的市盈率已经回升到11.16倍附近,国企指数当前的市盈率则为7.31倍,仍显著低于内地A股市场。此外,即便从全球主要市场的估值水平来看,港股也远远低于其他市场。

  编者按:估值低、流动性差、老千股横行,港股近日在投资圈引起了广泛讨论。是估值洼地还是价值陷阱?是成熟自由市场还是任由出千、做空的可怕之地?新浪港股发起“港股还有没有吸引力”的大讨论,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欢迎关注港股、关注资本市场的人士,一起为港股建言献策,共谋港股市场的明天。来稿请至hkstock_biz@sina.cn,我们将择优刊登。征稿启事请点击《大讨论:港股究竟还有没有吸引力?欢迎投稿!

责任编辑:刘耀东

相关阅读

地价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2016年下半年地价走势,我认为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走势,全国房地产政策基本面不变,需求侧的支持是房企溢价拿地的最根本动力;随着下半年一线城市优质土地供应增加,随着高价地块的出现,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下半年去产能任务面临三座大山

规模千亿的国家去产能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相对庞大的钢铁产能而言或是杯水车薪,当前推动钢铁去产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工具可采用?

高薪制度不可伤及企业竞争力

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内的高成本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在选择是否一定要走薪酬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情况而理性决策。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下,大谈特谈高薪酬会让很多企业家更加迷茫与无奈。

靠做大国企推动经济已不可能

未来国有经济将进入一个客观的萎缩期,指望再依靠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