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1日14:43 综合

  来源:香港商报

  记者庄海源报道:本港零售连跌14个月!昨日,政府统计处公布零售业最新数据,4月份,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临时估计为35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跌7.5%,较3月跌幅收窄2.3%;零售业总销货数量下跌7.6%,较3月跌幅收窄1.2%。其中,以杂项耐用消费品跌幅最大,下跌超过31%;电器及摄影器材下跌23%,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下跌超过16%。同日,旅发局亦公布4月本港整体旅客人数按年微跌2.1%,其中内地旅客人数跌幅收窄至减少4%。今年首4个月访港游客跌8.8%,其中内地客跌12.6%。

  据政府统计处最新消费数据,4月份,扣除期间价格变动后,本港零售业总销货数量较上年同月下跌7.6%。与去年同期比较,本港今年首4个月零售业总销货数量合计下跌10.5%。从今年2月份到4月底的3个月,与今年1月份到3月底的三个月比较,经季节性调整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下跌2.1%,而经季节性调整的零售业总销货数量则下跌3.1%。

   珠宝首饰名贵礼物下跌16.6%

  按零售商主要类别销货价值由高至低分析,今年4月与去年4月比较,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的销货价值下跌16.6%;其次为服装下跌5.9%;百货公司货品下跌6.8%;电器及摄影器材下跌23%;杂项耐用消费品下跌31.6%;汽车及汽车零件下跌5.4%;燃料下跌1.0%;鞋类、有关制品及其他衣物配件下跌5.8%;书报、文具及礼品下跌9.4%;家具及固定装置下跌4.2%;中药下跌0.9%;眼镜店下跌9.3%。

  另一方面,超级市场货品销货价值上升2.4%;药物及化妆品上升1.7%;食品、酒类饮品及烟草上升5%;其他未分类消费品上升2%。

  预计未来会现“关铺潮”

  政府发言人指出,多个类别的零售商销售录得显著跌幅,反映访港旅游业放缓对零售业界造成拖累;同时,在经济情况欠佳的背景下,市民的消费意欲较为审慎。

  发言人说,零售业销售前景短期内仍要视乎访港旅游业表现,以及不明朗的经济前景和其他不利的外围环境因素对市民消费意欲影响。政府会继续密切留意零售业销售表现及其对整体经济和就业市场影响。

  尽管4月份零售业销售价值按年跌幅略为收窄,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郑伟雄仍对数字感到失望。他表示,原本预期4月旅客数字跌幅收窄可带动本地消费回升,但4月零售表现仍出现较高单位数跌幅,反映旅客减少及消费结构转变对本地经济带来影响。他说,目前不少零售商透过自然流失的方式控制人手,暂时未看到大规模结业潮,但预计未来会出现“关铺潮”,估计旅游消费占销售比高的零售商最受影响。

  本地零售市道料明年见底

  受惠于黄金周及零售商提前减价活动,郑伟雄预计,5月份零售销售跌幅将继续收窄到约5%。不过,由于受到楼价及股市波动影响,部分公司开始冻薪或结业等,市民消费会变得审慎。此外,美国仍处于加息周期及港元强势等因素,令部分市民或倾向到海外消费,本地消费呈转弱趋势,显示今年零售市道仍有压力。因此,他估计零售市道明年才会见底。

  另外,世邦魏理仕香港顾问及交易服务/商铺执行董事连志豪指出,4月份的零售销售跌幅在大部分业主及零售商户的意料之内,预期今年本港仍会处于零售销售下跌周期,不少租户在议租或续租时都提出冻租甚至减租,业主态度也转趋灵活,部分甚至愿意在租约期内减租。相比之下,商场所受的影响远较街铺轻微,较少出现减租个案。

  连志豪表示,市场疲弱主要受旅客消费减少拖累,除非政府推出有效措施刺激旅游业,否则市场今年难以出现好转。

  港首季消费者信心跌至金融海啸时

  昨日,尼尔森公布“全球消费者信心及消费意向调查”(CCI)结果,今年第一季本港消费者信心按季下跌11点至88点,跌至2008年金融海啸时水平,亦较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98点为低,反映消费者信心指数呈轻度悲观程度,但较2003年SARS时的63点为高。尼尔森香港及澳门区董事总经理杨慧旋表示,消费信心下跌主要因消费者对就业前景和经济状况担忧所致;本港市民仍有消费潜力,关键是政府和业界如何吸引港人留港消费。

  调查显示,今年首季本港消费者信心指数录得88点,是2012年第四季以来新低,在全球63个国家及地区中排第16位。虽然今年首季本港消费者信心指数较去年第四季跌11点,但并非最大跌幅;2008年第三季至第四季跌幅更加明显。在亚太区多个国家及地区中,本港消费者信心仍较台湾(76点) 和日本(73点) 为高,与新加坡表现相同,惟较中国内地(105点)逊色。

  “就业前景”信心跌幅明显

  调查发现,本港消费者对经济前景态度较上一季有所转变。其中,对“个人财务状况”的乐观程度从去年第四季的57%下跌至今年首季的42%;“就业前景”跌幅尤其明显,从45%下跌至22%;“消费意欲”则从47%下跌至41%。

  杨慧旋指,内地访港旅客人数持续下跌,导致零售业受到直接打击。据政府数字显示,今年首季销售额下跌12.5%,令不少人担忧工作前景,零售业如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等市道最受影响。不过,一些以本港消费者为主导的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超市货品等,销售情况未受影响。她说,对下半年环球信心指数持审慎态度,希望政府推出更多措施,以吸引游客、刺激本港零售业。

   逾四成港人余钱用于投资

  谈到如何使用余钱,65%本港受访者表示会将余钱用于“储蓄”,其次是“外出消遣”(34%)以及“旅行/度假”(29%)。杨慧旋提到,港人消费意欲虽较去年第四季有所下滑,于“外出消遣”和“旅游/ 度假”的支出却未有减少,显示本港消费者仍追求生活质素。若细心留意本港消费者于今年首季的外游消费数字,其实比去年同期增长14%。

  除了消费,市民对财务投资的兴趣仍高,41%的本港受访者表示选择将余钱投资于股票或基金,这一比例较去年第四季的39%微升,更较世界各地为高。

  杨慧旋指,香港仍是内地人外出旅游亚洲区最受欢迎的前三位,但长远应吸纳多元化和不同国家及地区游客组合。虽然内地访港旅客人数下跌,惟比例上依然是本港总人口的6倍,消费额达1430亿港元,对本港经济影响不可忽视。同时,本港仍被不少内地旅客及投资者视为购物和投资的主要选择。

  香港投资市场吸引内地客

  调查又显示,有五分之二内地游客选择到香港消费,主要原因是方便(43%),并可确保所购买商品为正版产品(41%)。

  而据尼尔森另一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73%) 内地投资者对本港金融市场表示乐观甚至非常乐观,更有38%受访者表示他们来港原因以投资为主。香港商报记者庄海源

  4月份访港客跌幅收窄

  本港旅游业表现正在逐步回升。昨日,旅发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整体访港旅客人数按年下跌2.1%,跌幅较3月份的4.3%收窄;今年首4个月,访港总人数整体达184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跌8.8%,其中内地旅客按年下跌12.6%,非内地旅客则录得4.9%增长。旅发局总干事刘镇汉表示,“一周一行”对不过夜旅客影响较大;4月份内地过夜旅客人数录得升幅是好消息,但现阶段不敢说旅游业业已回暖。

  内地访港客首4月跌12.6%

  昨日,旅发局公布本港旅游业表现。数据显示,今年首4个月访港旅客人数整体达1842万人次,其中内地旅客1389万人次,按年下跌12.6%;非内地旅客453万人次,录得4.9%增长。过夜旅客方面,首4个月整体人数达83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下跌3.4%;非内地过夜旅客亦出现增长,达295万人次。

  在持续多月表现疲弱后,本港旅游业跌幅终现收窄。4月份,访港旅客人数按年下跌2.1%,跌幅较3月份的4.3%为少。其中,内地旅客减少4%,非内地旅客则有3.6%的升幅;至于过夜旅客方面,整体录得4.1%升幅,其中内地与非内地旅客分别增加2.7%及6.7%。

  刘镇汉表示,虽然“一周一行”影响即日来回旅客人数,但4月份过夜旅客人数有所增长,这对业界而言确实是好消息。他解释说,由于内地市场增长放慢,本港酒店房价由高峰回落逾一成,对短途客有吸引力,但暂时未敢说旅游业回暖,仍要等待5月份数字。

   旅发局推优惠吸引家庭客

  此外,现时访港家庭旅客占整体旅客人数的17%,年轻旅客则占50%。旅发局表示,日后会针对这两大客群作推广。在接纳家庭旅客方面,旅发局联同业界推出“全家乐游香港”优惠,其中107间酒店将推出家庭套票,提供优惠房租、小童免住宿费、小童免费早餐等优惠政策,局方亦会与内地、台湾及东南亚的航空公司,包括国泰港龙、香港航空、新加坡航空、长荣航空、东方航空等,推出优惠套票。

  旅发局副总干事叶贞德表示,旅客来港平均逗留2.5晚,旅发局会针对年轻在职旅客推出超值优惠,鼓励他们在周日至周四酒店入住率相对偏低的日子来港,当中包括与台湾五福旅游与雄狮旅游联合推出“姊姊淘”、“享受,一个人的旅行”套票,每位港币约2000元;与内地携程网合作,推出“地道文化及文青线路”、“热力龙舟季”4日3夜套票,每人人民币1126元起,包机票住宿及酒店。香港商报记者黄雪峰

责任编辑:王琳琳

相关阅读

为何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低?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和发展。但是从整体来看,即使按照较低的标准,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重也仅有30%左右。而在1980年代的社会调查中,在美国就有66.7%的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在瑞典这一比例是75%。

英国脱欧影响欧盟地缘政治格局

大家并没足够重视英国离开欧盟在地缘政治方面所带来的后果。欧盟是每个成员国政府在各个层面相互沟通的平台。这样一个关系网到底有多重要无需赘言。

农村土地流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农民是想让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的。但是,由于对流转收益的担忧,对土地流转后土地归属的担忧,对土地流转后是否被改变的担忧,以及对经营大户甚至地方政府的不信任,让他们会对土地流转产生思想上本能的抵触。

复原乳真的那么可怕吗?

建议食药监总局尽快组织复原乳监测,加大全国各地复原乳的检查力度。各大企业也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该标注的一定要标注,否则就是欺骗消费者,最终也会被消费者唾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