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散户港股淘金大不易:投资服务待丰富

2015年06月24日 05:37  上海证券报  收藏本文     

  膨胀的海外投资需求、日益畅通的投资渠道、缺位的投资服务,与狂热但仍有些迷茫的投资者,构成了当前资金南下香港投资的新图景。

  A股的牛市盛宴,今年4月份开始向港股传导。复活节前后,内地资金向香港市场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两个多月过去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是在这里赚到了海外投资的第一桶金?还是因港股与A股的巨大差异,出现“水土不服”?

  港股投资群体急剧扩大,对投资服务及两地监管提出了新要求,业内人士呼吁,尽快扩大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互联互通范畴,让更多的港股投资标的纳入到受两地证监会[微博]共同监管的共同市场中来,使得日益增长的境外投资需求能够在阳光下得到满足。另外,交易所、券商、媒体要提升港股投资服务意识及水平,加大港股资讯、研究投入,拓宽投资者接触香港财经资讯、港股相关信息的渠道。

  ⊙记者 时娜 实习生 张忆 ○编辑 剑鸣

  内地资金大举南下淘金

  一直“南冷北热”的沪港通,进入4月份后局面突然扭转,港股通每日105亿元人民币的额度甚至在该月连续出现当日用罄的情况。而香港的券商也普遍反映,在过去两三个月,来自内地投资者的开户申请猛增。

  A 股的牛市盛宴,今年4月份开始向港股传导,复活节过后,港股多项交易数据出现集体“爆表”。

  恒生指数4月份最高飙升至28588.52点,该月累计上涨12.98%,而上一次出现月累计涨幅超过12%的情况还是在44个月前。港股主板成交金额直接从数百亿港元跳升至日均2000亿,4月9日甚至创出2915亿港元的历史新高。

  个股更是异彩纷呈,无论是内地稀缺的香港本地蓝筹,还是盘子小的中资民企股,均出现暴涨行情。港交所4月份的股价从187.75港元一路涨至294.45港元,4月份累计涨幅达56.75%;中资券商股如国泰君安国际海通国际,4月份累计涨幅分别为87.44%和64.86%。北大[微博]青鸟过去两个月里,股价从0.79港元飙升到2.64港元,4月份累计涨幅更是高达126.58%;联合水泥在4月份累计上涨47.62%后,5月份又上涨了103.4%。

  急剧放大的交投使得香港部分券商的交易系统一度承压,在交投最火爆的4月上旬,香港多家券商出现网上交易系统无法正常登录以及下单电话很难打通的情况。“港股交易气氛突然改变,与内地资金向香港市场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有关。”香港券商人士指出。

  确实,一直“南冷北热”的沪港通,进入4月份后局面突然扭转,港股通每日105亿元人民币的额度甚至在4月份连续出现当日用罄的情况。而香港的券商也普遍反映,在过去两三个月,来自内地投资者的开户申请猛增。

  疾速上涨的行情让一些初入港股的内地投资者喜笑颜开。广东汕头的傅先生4月初托朋友开了港股账户,短短几天便赚了4万后,相较于在A股某个股上被深深套牢的幽怨,说起在港股淘金,傅先生明显面露喜色,他告诉记者,“港股真的好便宜,虽然市场交易风险比较大,但是够刺激。”截至接受采访,傅先生的港股账户在两个月内已经翻了两番。

  对于港股新手、90后的程序员小钊来说,用3万块本金炒港股,两个月来“基本上1天能赚1000”。

  没有涨跌停板限制、T+0的交易机制、遍地盘子小估值低的股票等,让一些运气较佳的内地投资者一入港股市场就尝到了甜头,在过去两个月里资产迅速增值。而港股的赚钱效应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迅速传播开来,更多的内地投资者前仆后继,风风火火加入到南下淘金的大军中。

  汉能暴跌敲响警钟

  个股动辄一日腰斩,让习惯了涨跌停板保护的内地投资者感到无所适从;AH 价差越拉越大,也让那些奔着港股估值洼地去的投资者非常失望;而那些完全照搬A 股的投资方式炒港股、不做研究盲目跟风的投资者,甚至已经付出了高昂的学费

  但是,近日香港市场频频出现个股暴涨暴跌的极端走势,给争先恐后南下投资的内地投资者浇了一盆冷水。

  5月8日,恩达集团在前一天暴涨94%后突然暴跌42%;5月20日,港股市场的明星股汉能薄膜发电,股价骤跌46.95%,近乎腰斩;6月3日,数字王国也上演了股价日跌四成的悲剧。

  个股动辄一日腰斩,让习惯了涨跌停板保护的内地投资者感到无所适从;AH 价差越拉越大,也让那些奔着港股估值洼地去的投资者非常失望;而那些完全照搬A 股的投资方式炒港股、不做研究盲目跟风的投资者,甚至已经付出了高昂的学费。

  “我4月份找香港券商开了个港股账户,投了10万港币过去,先后听消息买了安捷利实业汇丰控股,目前都被套着呢。”深圳的黄小姐告诉记者。

  广东惠州的刘先生是3月底开的港股账户, 初入港股市场时,看到到处是几块钱甚至几毛钱、市值不到百亿的股票,觉得遍地是黄金,但两个月下来,发现港股的风格与A 股差别很大,除了4月上旬赚了点钱,之后就一直处于不赚钱状态。

  “新冲进来的人也幸亏是遇上了牛市,要是在熊市里,不知道交多少学费呢。”已经在港股市场有5年投资经验的李先生感叹道。来自广州的李先生,因为之前买博士蛙损失惨重,对于本轮港股投资热潮,他表示“坚决不会参与”。

  “博士蛙从2012年3月到现在已经停牌三年了。” 在博士蛙长达三年的停牌期里,高管相继辞职、业绩亏损、拖欠工资等负面消息不断,目前甚至已委任临时清盘人。李先生的话里透露出深深的无奈。

  博士蛙是香港联交所首个上市的儿童消费品类企业,同时还是当时全球市值最高的儿童消费品开发商和零售商。其在2010年9月29日香港上市时,曾获得485.47倍超额认购,一时风光无限。但2012年3月15日,博士蛙发公告宣布其国际审计师辞职,因账目问题于当日下午1时38分开始停牌,停牌当日股价下挫34.88%,收报1.68港元并停牌至今。

  与内地很少有上市公司真正退市、很多上市公司在濒临退市时又通过并购重组脱胎换骨,保住上市地位的同时股价暴涨不同,在香港,退市非常常见。港交所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五年里,港股市场共有33家公司被摘牌退市。

  也正因如此,“博重组”这一A 股散户最喜欢的炒股方式,在香港市场有些水土不服。事实上,在香港市场上因为博重组而吃大亏的投资者并不在少数。深圳投资者刘女士就曾在港股市场炒重组概念而踩中老千股雷区。

  2002年的时候刘女士开始炒港股,跌跌涨涨,几年下来,到2005年的时候账户仍维持在不亏不赚的状态。此时她听闻连发国际存在重组的可能,未来可能会暴涨。于是刘女士用50万港元左右以0.25港元的价格全仓买入连发国际,开始等待重组的到来。然而重组消息没有成功兑现,等来的却是噩梦的开始。买入不久之后连发国际连连下跌,并开始了长达7年的停牌。直到2012年2月,公司才复牌,同时宣布每8股合为1股,复牌价为0.3港币。

  复牌后,股价一度冲至0.51港元后又持续下跌,没来得及在高位减仓的刘女士只好对该股票置之不理,“它复牌之后更名为从玉农业,但是农业概念也没有让它涨回来”,近日股价跌至0.15港元,至此,刘女士的账户资产从50万港元缩水至3.75万港元。这十年间,人民币大幅升值,港币兑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的1.05左右变化到近日的0.8,换句话说,10年前刘女士用于投资港股的折合52.5万元人民币,目前仅剩3万元,亏损超过90%。

  在香港,投资者把价格低于1港元、只能以分作为计价单位的股票称为“仙股”,但仙股同时也是老千股的聚集地。庄家往往充分利用市场规则玩弄各种财技,通过不停地批股、配股、合股,将股价“向下炒”,不断掏空散户财富。

  “即便内地投资者占比日益提升,A股对港股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大,港股甚至开始出现‘A股化’的苗头,但港股毕竟是一个国际化市场,这里聚集着全球顶级投资机构,有着非常完善的做空机制以及与A 股市场迥异的市场主流投资理念,不设涨跌停限制,游戏规则与内地迥异,完全照搬A 股的投资方式炒港股,或是不做研究盲目跟风,很可能面临的是高昂的学费。”有香港券商人士表示。

  港股投资服务待丰富

  很多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缺乏基本了解,他们买卖港股主要靠听消息、跟风。无法及时获取港股市场财经资讯以及研究报告,也成为很多投资者炒港股不赚钱的重要原因

  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难赚钱,一定程度上与服务缺位有关。

  近日,格隆汇旗下微信公号“港股那些事”因为推出的部分个股分析文章屡屡“点石成金”,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格隆汇创始人陈守红为香港证监会持牌人士、近年在多家香港基金公司任职,2013年9月份以来,经常以笔名“格隆”通过微信公号发表文章评论港股,之后格隆汇吸收了更多金融机构人士加入,共同以笔名发文评论个股。今年一季度以来,格隆汇开始推出“珍珠白菜价”主题系列,以每日两只的频率,成批推介个股,其中不少股票都在次日便站上“港股二十大涨幅”榜单。这一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引发业内热议。

  “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否合规,格隆汇的文章在内地投资群体中走红,本身就反映出目前服务内地投资者的港股中文研究报告极度匮乏,对于港交所和很多香港券商来说,‘北水’是引来了,但服务并未跟上。”一名供职于中资券商的香港持牌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缺乏基本了解,他们买卖港股主要靠听消息、跟风。无法及时获取港股市场财经资讯以及研究报告,也成为很多投资者炒港股不赚钱的重要原因。

  虽然沪港通于去年11月开通后,沪港交易所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上交所[微博]网站专门设有沪港通业务投资者教育专区,香港交易所举办或协办了超过240场在香港及其他地方举行的投资者教育研讨会,香港交易所与上交所还就沪股通及港股通的合资格股票开始免费互换一档价格深度行情,让投资者更容易阅取港股实时数据等,很多内地投资者仍觉得查看港股市场的财经资讯以及上市公司公告非常不方便。

  “我的很多客户打电话来问我如何查看港股市场资讯,我给他们推荐了几个香港的财经网站,但是他们觉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为网站的资讯都太简单了,而且香港很多报纸的电子版都收费,免费只能看个标题或导语。而内地财经媒体的港股深度财经资讯太少了,尤其是个股。”一家港资券商的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

  此外,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知道查看港股上市公司公告等信息可以去港交所的“披露易”网站,但港股公告的行文方式与内地差异很大,投资者即使找到,读起来也非常费劲。

  至于对上市公司公告进行解读的研究报告,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从未看过,而“接触不到”、“英文版的看起来费劲”、“看不懂”等,成为主要原因。

  有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按照香港的规定,研究报告必须是取得当地相关从业资格的人士才能撰写,但这里面存在着两个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香港机构的研究员撰写的港股研究报告如何传达至内地投资者手里,二是香港的研究员写的研究报告,是否是符合内地投资者的阅读习惯。

  虽然有关方面早在1月份就表示,将抓紧研究港股研究报告的推送方式,但至今还未看到这方面工作的相关进展。

  灰色地带的维权尴尬

  通过非正规渠道投资港股,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而这样的资金也为数不少,一旦发生风险事件,维权成本相当高

  由于对港股市场缺乏了解,又没有配套的投资服务,内地投资者初入港股弄潮,很容易出现亏损,尤其是港股没有涨跌停限制,突发事件下很容易出现极端涨跌现象,亏损有时候可能会非常惨重。但是,由于内地新进港股的资金大部分是通过直接在香港券商开户投入,通过正规渠道港股通进入的占比很少,而非正规渠道的投资,不受内地证监会保护,投资者权益受损时赴港维权成本很高。

  4月份以来,港股日均成交额出现跳升,以4月份为例,该月港股主板日均成交量达2000亿港元。而4月份港股通平均成交量为123.71亿元,占比还不到7%。“其实港股成交量猛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内地资金南下推动,通过港股通进来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大部分资金还是通过直接在香港券商开户投入。”有香港券商人士指出。

  香港富途证券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自4月以来,每天接到开户申请量上千份,几乎是平时的10倍,其中,大部分都是在为内地投资者服务;其开发的APP软件“富途牛牛”,新注册用户在过去两个月暴增逾10万个,通过该软件产生的港股交易额迅速上升,4月份港股交易额突破100亿港元,5月19日,富途证券港股单日交易金额突破10亿港元。

  另外,记者在招商银行深圳某营业网点了解到,由于近期港股火爆,前往开立香港一卡通账户还常常需要预约。

  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未实现完全可兑换,目前除了沪港通和购买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发行的基金,境内个人直接投资港股,相关政策还没有放开。但是,投资港股的内地居民或私募机构并非个别现象,尤其是在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及江浙闽粤等沿海省份,有相当大一批内地投资者游走在这个“灰色地带”。

  分析人士指出,通过非正规渠道投资港股,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投资行为不受内地证监会的保护,除了面临与沪港两地市场交易规则差异有关的各种风险,还缺乏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另一方面,当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权益受到损害时,赴港维权也需要不小的花费,维权成本相对较高,极易陷入尴尬境地。

  “港股投资群体急剧扩大,意味着内地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需求非常强烈,如何让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给两地监管部门提出了新课题。”有监管机构的人士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两地监管部门应尽快扩大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互联互通范畴,让更多的港股投资标的纳入到受两地证监会共同监管的共同市场中来,使得日益增长的境外投资需求能够在阳光下得到满足。相信未来随着QDII2的推出、QDII/RQDII投资额度的扩大、沪港通额度扩容、深港通启动等一系列组合拳的出台,内地投资港股的渠道也将日趋便利化、正规化。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文章关键词: 港股咨询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千亿彩票收入仅400亿用于社会福利
  • 体育重磅!曼联3000万+德赫亚求购拉莫斯
  • 娱乐焦恩俊19岁女儿大眼清纯可爱 网友喊岳父
  • 财经电力系统或迎高层调整 流传名单含李小琳
  • 科技电视购物节公信力被严重透支欲自救
  • 博客乔志峰:质疑南京惨烈车祸只关乎真相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考生最青睐大学排名 富豪校友榜 分数线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郎咸平:用股市稳增长让经济更不稳
  • 徐斌:监管层不会逆牛市周期放大招
  • 朱大鸣: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危机的真相
  • 邱林:日本人唱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 刘姝威:乐视网的经营状况出了问题
  • 宋清辉:2015年A股不会形成泡沫
  • 叶檀:股票融资关上后门大开前门
  • 刘杉:股市暴跌 政府在想啥?
  • 金岩石:如牛市就这样终结 岂不遗憾
  • 杨红旭:股市和楼市谁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