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1日10:40 财华社

  觊觎新华股权已久的复星,于近日举牌新华保险。昨晚,新华保险(601336-CN)(01336-HK)公告称,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于8月8日通过集中交易方式买入55万股新华保险 H 股股份,约占新华保险总股本的 0.02%。此次增持后,郭广昌首次举牌新华保险。

  公告显示,本次增持前,郭广昌旗下公司已合计持有4.99%的新华保险股份,增持后共持有15625.92万股 H 股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5.01%。分别为: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74%;复星国际有限公司持股1%; Fidelidade-Companhiade Seguros, S.A.持股1.43%;Peak Re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鼎睿再保险有限公司)持股0.44%;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持股0.40%。

  公开数据显示,近两年来,复星一直在增持新华保险,今年以来更是频繁增持。根据港交所披露的信息,截止至2014年12月19日,复星持有新华保险的股份数量为7246.20万股,到了2015年11月12日,这一数字上升至10218.37万股。

  今年4月7日,复星以26.03港元/股的价格增持了50万股新华保险;5月23日,复星又以24.66港元/股的价格增持了78.88万股;6月14日和6月24日,复星分别以26.08港元/股和26.62港元/股的价格增持了130万股和40万股;7月20日,复星继续以28.20港元的价格增持了50万股。至此,持有新华保险的股份数量提高至14512.04万股。根据此次公告,复星于7月21日-8月7日期间,又增持了1113.88万股新华保险H股。

  接近复星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郭广昌觊觎新华保险股权已久,曾一度希望控股新华保险。2015年,中央汇金有意出售新华老股时,复星也曾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不过,业内人士向财新记者分析,复星能够控股新华保险的可能性不大:一是新华保险的两大国企股东中央汇金和宝钢不一定同意,二是即使中央汇金减持新华股权,因涉及到国有资产转让问题,不太可能让民企接手。

  2009年,中央汇金以大约8元的价格,从保险保障基金手中接过了占比38.815%的股份,成为新华保险第一大股东。后经上市稀释后,目前中央汇金持股新华保险31.34%,仍然为第一大股东。新华保险的第二大股东为宝钢集团,持股15.11。中央汇金在新华保险占有三个非执行董事席位,另有一名推荐的独立董事。第二大股东宝钢集团有两个非执行董事席位。

  2015年初,新华保险曾打算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央汇金有意出售老股,包括蚂蚁金股、复星等在内的多个投资者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不过,由于相关方未能达成一致,新华保险相关股东最后终止筹划引入战投一事。

  今年3月,原新华保险总裁万峰从前任新华保险董事长康典手中接过帅印,成为新华保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正式执掌新华。过去几个月,新华保险内部一直在进行人事调整,公司空缺的副总裁已补齐,但总裁一位仍然空缺。万峰上任以来,坚持保险回归保障,新华保险的市场份额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2016年新华保险中期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16年中期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2015年同期相比,将减少50%左右。

  近些年,一直坚持“保险+投资”双轮驱动的核心战略的复星,已经接二连三将国内外的几家保险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收入囊中,包括内地的永安财险、复星保德信寿险公司,在香港的鼎睿再保险公司,以及海外的葡萄牙保险集团Caixa Seguros、美国特种险公司Ironshore、专注于劳工险的美国财险公司MIG、以色列凤凰控股有限公司等。其保险板块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过集团全部资产的三分之一。8月3日,复星国际公告,其发起设立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也已获得保监会同意筹建的批文,意味着复星再斩获一张保险牌照。

  截至8月10日收盘,新华保险H股股价为28.45港元,新华保险A股的股价为39.8元人民币。

责任编辑:自然

相关阅读

地价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2016年下半年地价走势,我认为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走势,全国房地产政策基本面不变,需求侧的支持是房企溢价拿地的最根本动力;随着下半年一线城市优质土地供应增加,随着高价地块的出现,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下半年去产能任务面临三座大山

规模千亿的国家去产能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相对庞大的钢铁产能而言或是杯水车薪,当前推动钢铁去产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工具可采用?

高薪制度不可伤及企业竞争力

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内的高成本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在选择是否一定要走薪酬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情况而理性决策。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下,大谈特谈高薪酬会让很多企业家更加迷茫与无奈。

靠做大国企推动经济已不可能

未来国有经济将进入一个客观的萎缩期,指望再依靠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