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5日14:40 财华社

  港股还值不值得投资?出现了什么问题?未来出路在哪里?新浪港股发起“港股还有没有吸引力”大讨论,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欢迎关注港股、关注资本市场的人士,一起为港股建言献策,共谋港股市场的明天。来稿请至hkstock_biz@sina.cn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在最近两年本港新股市场不时出现走势异常的新股,有关新股在上市初期股价急升,其后由高位急促回落,个別新股更遭到证监会点名,指出其股权高度集中,不过有关股份仍然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反映出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確实是受到监管机构关注,惟监管机构可做的工作实在有限。不过最令到监管机构头痛的问题,并非是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异动,而是有个別上市公司在大股东禁售期过后的一段短时间,便宣布股权易手,这种“啤壳”活动反映出有人只视本港股市为套现的场所,而非认真透过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以壮大公司业务发展。

  股市是其中一个融资平台,让企业通过此平台筹集资金,以推动业务发展。不少蓝筹或大型企业,当年亦是透过在市场上成功集资后,将资金投放在自身的业务上,经过多年发展后已成为行业龙头甚至世界级企业。当然亦有个別上市公司因为经营情况欠佳,原有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将股权出售,新主在接手既对现有业务进行改革,甚至注入新业务,令原有陷入困难的公司转危为安,有关做法亦属无可厚非,因为上市地位亦是资产之一,对原有的控股股东而言,未到山穷水尽之时,亦不会将上市公司控制权拱手相让。

  本来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只是资本市场运作的正常一环,可是近年的情况生变,企业上市已非为了利用上市地位来吸纳更多股东参与业务发展,反而是似有部署,当控股股东禁售期一过,便将控股权出售,这种行为便“啤壳”。当中有个別上市更是在招股期间便广受投资者欢迎,亦有个別疑似“啤壳”的新股,是从已经上市的公司中分拆。这种只看重上市公司地位,而忘却了业务发展的上市行为,对在公司招股期间便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又是否公平?因为投资者参与公开招股,本身是相信有关公司的原来业务是具有潜力,同时对管理层及大股东有信心,当大股东突然离场,对投资者而言相信说不上是公平。

  眼见上市公司行为“啤壳”日益严重,监管机构亦不得重视,其中香港交易所(00388-HK)便在今年6月初时,就首次公开招股审批及是否適合上市发出指引信,以针对在指引信內列出特点的上市申请人作出更严谨审视,同时要求该等申请人及其保荐人提交详尽分析,以证明申请人適合上市。通过有关指引信,以堵截个別不适合上市的公司,做法合適。

  作为监管架构的其中一部份,证监会亦採取了相应工作,在6月中旬便联同港交所联合发表諮询文件,以重整上市审批架构。透过成立“上市监督委员会”(LRC)及“上市政策委员会”,更直接参与上市审批工作。当时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於新闻稿內指出,证监会透过两个成立新的委员会与港交所紧密合作,以集中处理对市场质素﹑市场竞爭力及发展等上市政策及决策。上市部及上市委员会预期会就大多数其他上市决策作出决定,既可以加倍集中於关键事宜,亦可以阐明证监会的角色,並且将上监管变得更积极及具效率,又指出论用於大部分公司的上市程序亦会简化。

  据证监会的说法,有关安排属简化现行审批新股上市架构,以及提供效率。可是新的架构安排下,证监会在审批新股上市的角色,相比以往而言更在前线出现,因为在以往的上市存档制度下,证监会確实对新股上市有最终决定权,但是以往的角色相对上在人们视线以外,新的安排却在眾人眼前。这一种安排让证监会在审批新股上市扮演更重要角色。

  就算是最信奉市场主义者,亦明白到市场不可能没有监管。当新股市场出现“啤壳”活动,阻碍了本港股市的正常发展,监管机构实难以不出手。否则在6月初时,港交所便不会就上市申请合適与否发出指引信。至於是否涉及规管过度,则以考虑有关安排会否扼杀了市场的正常运作及发展空间。不过这一种应该以理性为討论基础的事宜,却因临近选举而予人互相攻伐的口实,有关做法带来的破坏,不亚於“啤壳”日益严重的境况。为了让广大读者更了解联合諮询文件內容,《财华社》未来会进行一系列分析报道,以及整理各方意见看法。

责任编辑:黄建华 SF178

相关阅读

香港不欢迎内地科技股吗?

与美国股市相比, 港股的科技类股票乃至整体“新经济”股票比重都远远不及,同样与此相关的则是港股市场整体估值长期被认为过低——美国大量高PE(市盈率)的科技股,显著提升了整体市场的PE。

是什么在左右住宅价格?

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为什么不掉?那是因为北京和上海的人口每年净增长五六十万人,而深圳已经是过千万人口的城市,现在还在增长。北京的朝阳区,光是中央电视台就为它带来了几万人,所以这个地区的租金持续上涨。

IMF依然误解了欧元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独立评估办公室都在它们各自对欧元危机的官方回应中忽略了同样的核心问题。一场金融危机应该迅速采取行动来应对,同时主要通过削减开支的方式来大幅削减预算赤字。快速的财政调整措施能推动经济结构改革,从而催生更快的经济增长。

华为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还不够

目前的华为与当年的华为相比,已经是一个“新”华为了。只是,这个“新”华为依然面临着当年的“老”问题——人性化的不足。不过,“压力”已经不是今天的主要问题,焦点是尽到本分和人性化不足的矛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