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上线公司点评 “大厂瓜田”转型难

脉脉上线公司点评 “大厂瓜田”转型难
2022年03月03日 17:55 新浪财经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Plus

  作者:shu

  被戏称为“大厂公关噩梦”的职场社交平台脉脉又要转型了?

  “金三银四”招聘季来临之际,脉脉大张旗鼓地上线了公司点评系统和“职得去”企业榜单。创始人林凡在脉脉春季招聘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传统的自夸招聘模式存在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求职者很难掌握多维度的真实信息。公司点评系统通过在职和离职员工对企业的点评,帮助求职者更客观地认识招聘企业,实现人才和企业的适配。

来源:脉脉APP来源:脉脉APP

  一石激起千层浪,职场点评新模式引发全网持续热议。3月2日,林凡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就点评客观性、社区谣言和水军刷好评三个方面进行了澄清。回应表示,经得起员工点评的企业才是优秀的企业,经得起离职员工点评的企业才是卓越的企业。脉脉将携手企业和用户,一起推动招聘模式的变革。

  职场社交两难全

  兴于移动互联网浪潮,脉脉创立之初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版领英”。

  领英(Linkedin)成立于2002年的美国加州,凭借着基于实名认证机制的多维人脉拓展、企业招聘和优质内容社区,成功聚集了6.9亿用户和数千万雇主公司,是全球最成功的职场社交平台。

  巨头迟迟没有开拓中国市场的计划,脉脉则抢占了先机,于2013年10月推出了全面对标领英的实名制职场社交软件。在内容社区方面,脉脉没有照搬领英的商业新闻版块,而是允许用户以匿名的形式分享公司和行业的内幕。

  这套本土化的职场社交模式颇具说服力,软件上线的同月,脉脉便获得了来自五源资本的500万美元A轮融资。

  可惜纵有资本助力,脉脉在商业模式成熟、自带光环的领英面前依旧失守。2014年领英携手红杉中国和宽带资本成立了中国子公司,中文版上线3个月就新增了300万用户,而彼时抢跑的脉脉仅积累了80万用户。次年领英乘胜追击,开发了年轻化职场社交软件“赤兔”,除了帮助职场人士在线下开展群组活动,拓展经营人脉,也同样上线了匿名交流区,令脉脉的差异化特点黯然失色。

  2014年完成B轮融资之际,脉脉的口号已经由“中国版领英”变成了“工作版微信”。软件的最新版本推出了群聊和私信功能,弱化招聘工具色彩,重心进一步向“职场社交”倾斜。

来源:脉脉来源:脉脉

  事情的发展再次偏离了林凡预想的轨道,微信从即时通讯软件裂变成了一个集沟通、社交、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超级软件,工作职能几乎全部可以通过微信完成,后起之秀钉钉和飞书只能在内部协同、部门管理和工作进度可视化等方面寻求突破。相较之下,仅具备沟通功能的脉脉味如鸡肋。

  2017年,脉脉宣布完成C轮7500万美元融资,由DCM领投,老股东IDG资本和五源资本跟投,智联招聘为战略投资方。在内部信中,林凡提到脉脉打破了过去中国职场人只信赖熟人网络的习惯,也让在脉脉树立和打造真实职业形象成为了数千万职场人的标配。

  但事实上,中国数千年形成的“熟人社会”难以在一朝一夕间改变,陌生人脉经营管理在国内缺乏开花结果的土壤。若不以求职为目标,鲜少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维系薄弱的陌生人关系;若有求职需求,用户则更倾向于选择聚集了众多企业HR的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和Boss直聘等垂直领域招聘软件。

  工作版微信梦已破,招聘功能不占优势,熟人社交观念短期内难改变,脉脉能留住用户的功能只剩下吸引眼球却未经证实的匿名八卦:企业并购、业务缩减、大量裁员、过劳猝死,负面消息总能迅速地从脉脉传出并在其他社交平台发酵传播,掀起阵阵舆论狂欢,“据脉脉APP显示”成为了许多文章援引的开头。

  为了改变“职场八卦平台”的形象,脉脉曾于2018年联合思科、时尚集团和分众传媒等公司,打造全职场职业成长路径的“天梯计划”。据公开报道显示,该计划投入了10亿元,旨在为企业级用户提供同行职业咨询资源,打造内部员工的职业成长体系。

  计划最后不了了之,脉脉商业化道路再次受阻,资本也不再为其买单。据天眼查公开数据显示,自2018年2亿美元的D轮融资后,脉脉再无新资金进入,2019年拓展海外市场和冲击境外上市的计划也无限期搁置。

  4年过去了,脉脉身上最大的标签依然是“互联网茶水间”。

  点评模式能自救吗

  回顾脉脉的种种商业化探索,似乎应验了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那句名言:“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据公开报道显示,脉脉的主要营收来源为招聘、广告和会员。其中,2021年向企业用户提供人才解决方案产生的营业收入占比约50%,付费会员收入占比约33%,而广告收入占比17%,营收构成与被微软收购前的领英相似。

来源:公司财报  创投Plus整理来源:公司财报  创投Plus整理

  但领英的全球人才数据库、精英商业领袖和精确的匹配算法,都是雇主愿意为之付费的重要原因,而充斥着流言蜚语的脉脉与企业级用户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微妙。

  不可否认,脉脉之所有能坐拥1.1亿注册个人用户,主要依靠的是隐藏在匿名ID背后的企业内幕和小道消息。这些负面消息为脉脉带来了庞大流量作为“礼物”,但同时也使其背负了与企业用户交恶的“代价”。

  据天眼查公开信息披露,脉脉与百度、字节、作业帮和同花顺等企业存在多起网络侵权责任、名誉权和商业诋毁等司法纠纷。2021年年初,平台认证的B站员工在脉脉上发表不当言论,B站一纸诉讼将脉脉告上法庭,最终公司被判赔偿30万元,并在网页和软件端置顶声明15日,以消除商业诋毁行为对B站的不良影响。

来源:天眼查来源:天眼查

  现有或潜在的优质B端企业用户不愿意使用脉脉招聘,C端个人用户自然也不会有付费或续费意愿,领英的商业模式易模仿难延续。而如果加强监管,整治取缔内幕小道消息版块,不难预想其流量将大幅下降,广告收入岌岌可危。

  在脉脉平台上,企业和职场员工被树立成了对立面。作为天平,倾斜向一方就意味着不得不放弃另一方。

  如今推出的“职场版大众点评”是脉脉的又一次商业化自救。林凡在媒体沟通会上如是说:“消费点评,让差评店铺消失了;脉脉公司点评,将让差评公司消失。”可点评行为在消费和求职两种场景下的意义并不相同,这样的对比未免有失偏颇。

  首先,无论是餐饮、购物还是出行,消费点评服务的市场大多为买方市场,消费者具有更强的话语权。而招聘市场中,企业和员工通常是双向选择。据中国就业研究所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同比下降11.2%,而求职者的数量上升37.8%。劳动力过剩的环境下,企业在招聘市场上显然更加强势,员工的点评对于企业的影响有限。

  其次,消费点评的衡量纬度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相对统一,消费环境、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是公众衡量消费场景的重要指标。但在职场中,每个员工的评判标准并不相同,对于求职员工的指导意义也不尽一致。脉脉的榜单隐去了在职或离职员工的打分细节,仅按照评分排序,未免过于简单粗暴。

来源:脉脉APP来源:脉脉APP

  最重要的是,大众点评并不靠点评业务盈利,其与商家的团购合作、优惠券消费卡返点以及付费推广才是核心。脉脉如果希望借助大众点评的盈利模式突破商业化瓶颈,则需要与大量企业用户进行合作推广,而这种情况下生成的公司点评和企业榜单公平性难以得到保证,平台届时也极可能沦为各个企业操纵恶意差评和虚假好评以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新型舆论战场。

  2019年,林凡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脉脉能成为一家千亿美金市值的公司。然而从中国版领英到工具版微信,再到职场版大众点评,脉脉平台上的数据和内容始终不够优质,若无法真正获得B端企业级用户的信任,实现C端到B端的正向商业闭环,千亿美金市值或许注定只能是黄粱一梦。

你的专属投资礼包!更有百元京东卡、188元现金红包等你拿,100%中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杨舒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28 江苏华辰 603097 --
  • 04-26 铭科精技 001319 --
  • 04-25 科创新材 833580 4.6
  • 04-20 德龙激光 688170 30.18
  • 04-20 嘉环科技 603206 14.53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