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停敢死队火线抢入6只强势股

2014年07月24日 15:36  中财网  收藏本文     

  新浪提示: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栏目,仅为分析人士对一只股票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一切有关该股的有效信息,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宏大爆破:增发方案获批鞍钢模式复制值得期待

  事件:

  2014 年7 月23 日晚,宏大爆破公告,证监会[微博]发行审核委员会对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进行了审核。根据审核结果,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获得审核通过。

  增发方案回顾:

  由于还须等待证监会核准的正式文件,预计顺利的话,增发将于8 月进行。根据增发预案,公司拟向特定投资者定向发行股票24,691,356 股,募集资金总额约6 亿元,本次发行价格为24.30 元/股,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参与增发的投资者最值得关注的是控股股东和公司员工均参与锁定三年。具体来看,控股股东广业公司(认购25%)、公司管理层及员工参与的广发恒定7 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33.3%)、恒健投资(16.7%)、中钢投资(8.3%)、及华夏人合(16.7%)。

  从长期逻辑来看,民爆服务的数千亿市场为公司打造了足够的成长空间,公司作为资质齐全的民爆服务一线龙头,将最受益于爆破服务从矿企业主向专业爆破服务公司转移的这一趋势。我们认为在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不到10%的当下(13 年收入近30 亿),公司的天花板远没有达到。当然市场份额增长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来自于获得更多的项目订单,也可以来自于通过与矿山企业战略合作获得爆破服务(鞍钢模式的再复制)。鉴于鞍钢模式是行业内首个大型矿企与专业爆破服务公司合作的成功案例,我们认为鞍钢模式的双赢将为公司与更多矿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声誉和口碑是公司持续合作的优质无形资产,鞍钢模式的再复制值得期待。

  从短期来看,公司今年的业绩确定性较高。公司今年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三方面:1)子公司鞍钢爆破的收入(51%)有望从2013 年的1.97 亿快速上升,我们判断有望增至8-10 亿,(2)子公司涟邵建工(51%,地下矿山开采)自并购后协同效应大幅增强,13 年营收实现6.7 亿增长189%,预计14 年有望继续上升,预计增长30-50%。(3)宁夏新增1.1 万吨/年的现场混装炸药产能落地,有望增加净利润约2000 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的增发价为24.3 元/股,当前股价具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作为资质齐全、业界口碑佳的行业翘楚,公司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和灵活的国有民营体制,短期的业绩确定性强、长期的成长空间大,维持盈利预测不变,预计公司2014-2016 年实现营业收入41.9 亿、50.1 亿、62.9 亿,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2.58、3.26、4.0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20.7、24.4%,全面摊薄EPS分别为1.18、1.49、1.87 元,“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民爆器材和工程服务安全风险;(2)宏观经济及固定资产投资低迷;(3)订单增速及项目进展低于预期;(4)行业整合进展低于预期。

  (齐鲁证券 燕云)

  中集集团:继海工之后,公司已布局新的发展空间

  核心观点:

  依托优秀的团队、良好的机制,中集集团具有突出的业务延展能力。近期,随着海工业务实现扭亏为盈愈发清晰,而公司腾出手来,在新领域的布局已逐渐展开,其中,空港设备和金融业务的发展值得关注。

  空港设备业务进入并购整合期:公司的空港设备业务近年来发展较快,2013年营业收入达到8.88亿元,净利润为1.16亿元。中集天达从登机桥起步,在国内达到接近100%市场份额;而2011年增资获得了北京民航协发70%股权,进入机场摆渡车领域。2013年以来,先后收购了法国Air Marrel 公司、德国Ziegler 公司,分别进入升降平台、高端消防车领域。2013年7月,公司与新加坡上市的Pteris 公司签署协议,计划将中集天达注入Pteris 公司。

  除此以外,2013年4月成立的深圳中集天达物流系统工程公司,从事工业用户自动化分拣系统,仓库规划、设计、改造等总承包(EPC)项目。

  金融业务逐渐找准定位,未来学习榜样是GE 金融:2014年是公司金融板块获得重要突破的一年,随着总额达到20亿美元的大型集装箱船融资租赁合同陆续进入交付阶段,该业务将产生数亿美元的浮盈。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的低融资成本、专业的设计管理资源,在新兴的装备领域推动中国制造升级,同时获得良好利润,中集的金融业务的学习榜样将是GE金融。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14-201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7,506、78,697和90,118百万元,EPS 分别为0.857、1.131和1.371元(按增发后股本计算)。基于公司集装箱业务已在底部企稳回升,海工业务盈利在望,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水平,我们继续给予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导致集装箱需求低迷风险;海工项目进度低于预期的风险;深圳前海地块未来进行商业开发的获益程度具有不确定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广发证券 罗立波 刘芷君 刘国清 真怡)

  比亚迪:政策助力,扬帆远航

  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层出不穷。2014年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这是本月新能源汽车行业第三个重磅文件,针对充电设施建设、商业模式创新、公共领域推广、政策体系完善以及地方保护破除等方面出台多维度支持政策。该文件的出台,验证我们前期观点:行业利好尚未出尽,未来政策仍可期待。我们认为本次文件看点有5个:一是首次明确2016-2020年财政支持政策,争取2014年底前向社会公布;二是调整燃油补贴额度,加快新能源公交对传统燃油公交的替代;三是利用车船税和消费税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四是制定实施平均燃料消耗量的积分交易和奖惩方法,鼓励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使用;五是明确执行国家统一目录,禁止设定地方目录阻拦新能源汽车推广。

  行业步入成长期,龙头公司增长提速。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2015年新能源汽车50万辆的推广目标可能实现,意味着2014年、2015年行业销量将大幅增长,新能源汽车逐步由萌芽期步入成长期。公司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跑者,拥有“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垂直一体化优势,主流产品秦、E6、K9分别在私人消费领域、出租车领域、公交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未来将扮演拉动行业增长的龙头角色,超预期的可能性及空间较大。

  核心优势明显,行业地位稳固。公司核心优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品牌优势,公司已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第一品牌,丰富产品成为客户采购的首选;二是成本优势,公司是国内唯一实现产业链一体化的整车企业,能够整合链条中各个环节的利润,成本优势显著优于同行。我们认为公司整体实力至少领先同行三年以上,短期行业地位无可动摇。

  新能源汽车订单饱满,静待电池产能释放。据不完全统计,K9、秦的在手订单均已超过5000辆,受制于电池产能瓶颈,预计全年出货量分别为3000辆和1.5万辆,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有望超过2万辆。坪山新工厂有望在今年年底投产,动力电池产能将由1.6Gwh上升至3.1Gwh,电池产能瓶颈将大大缓解,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显著提升。

  业绩具有超预期潜力,存在补涨动能。公司5月23日H股配股融资42.7亿港元(解禁日8月23日),公司8月22日将公布新能源汽车大规模量产以来的首份业绩报表,值得期待。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层出不穷,未来仍可期待。公司行业地位稳固,未来将扮演拉动行业增长的龙头角色。扣除光伏业务、比亚迪电子、传统汽车的市值,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估值679亿,静态市销率为40、6、3倍,看好比亚迪成为改造中国能源结构的创新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独立预估1000亿,动态市销率分别为71、10、6倍,外加传统汽车261亿(比照吉利汽车[微博])、光伏业务52亿(比照保利协鑫)、比亚迪电子100亿,目标市值1413亿。预测公司2014年、2015年的EPS分别为0.80元、1.49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61倍和33倍,目标价60元,对应2014年75倍PE,维持买入评级。

  主要不确定因素。新车上市低于预期;新能源汽车推广低于预期。

  (海通证券 邓学)

  中国南车:阿根廷动车首批交付,国内国外前景均看好

上一页12下一页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文章关键词: 股票股市个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台湾客机迫降时重摔起火48死15伤
  • 体育鲁尼两球新核两助攻 范加尔首战曼联7-0
  • 娱乐徐若瑄台湾摆酒歌曲当桌名 积极造人求男
  • 财经问题冷冻肉10余年来一直从国外疫区进入
  • 科技发改委已确定高通垄断事实 正调查数据
  • 博客为什么中国的导盲犬比大熊猫还少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生高考成绩优异遭家长“嫌弃”
  • 谢作诗:取消限购不能阻止房价下跌
  • 摘叶成剑:百圆裤业透露A股借壳毒瘤
  • 张炎夏:福喜也可能是被冤枉的
  • 余丰慧:迪拜楼市致股市崩盘警醒中国
  • 龚蕾:家族财富榜透露最具潜力行业
  • 高善文:全局性房地产泡沫破灭可避免
  • 沈凌:总理解决中小企融资难 有点悬
  • 慕容小散:百度市值将超千亿美元
  • 陶冬:美国有“新常态”吗?
  • 徐斌:地产衰退逼着地方政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