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乾坤 湖北洪湖报道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对于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的掌门人瞿兆玉来说,这一全国传唱的歌谣有着特别的意义。瞿出生在瞿家湾,当兵在沈阳。如今,他已把他在沈阳的几家企业的绝大部分业务注入到蓝田,并在洪湖岸边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
在洪湖,瞿兆玉两年多来,在不断扩张着蓝田版图,同时也面临着无数的无声质疑:一,蓝田每年超乎寻常的高利润有没有假?二,如果有假,做假的目的是什么?是怎么实现的?
记者在深入调查采访后发现,蓝田水产超乎寻常的高利润至少不能解释为正常,否则,那意味着瞿在洪湖种下的是莲子,长出的是黄金;水产及其他固定资产投入如果不能完全证明其财务报表显示的数据,那只能推测为,虚报的固定资产将可能是其资金非法挪用的合理渠道。
蓝田在创造奇迹?
与洪湖岸边热闹红火景象--这里正在举办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高官满座、莺歌燕舞相比,蓝田股份在股市中的表现却因为几篇质疑文章而表演着高台跳水。
回想,投资者对蓝田股份的疑问已非一时。至少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种种疑问以不同的形式累积着,甚至有人把它归于中国十大造假上市公司之列。刚刚出台的中报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蓝田股份于1996年发行上市,从公布的财务报告来看,该公司上市后一直保持着优异的经营业绩: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上市后净资产收益率始终维持在极高的水平, 最近三年更是高达28.9%、29.3%、19.8%,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5元和0.97元,位于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前列,这对于一家经营传统农业的公司无疑是超乎寻常的。但是在其股价连续翻番的96-99三年里,蓝田却没有一个人们熟知的拳头产品,除了颇有特色的蓝田鸭蛋外,野藕汁、野莲汁只不过是最近的事。
虽然公司资产规模这几年快速扩张,但其业绩增长与业务扩张不成比例,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近三年内下降较快,分别为0.96、0.79和0.65。
自1999年6月至今的两年里,蓝田股份的业绩一直异常优良,但股价却一直徘徊在1520元之间,并且始终保持着1520倍的市盈率水平,与目前同期市场平均市盈率近50倍的情况相比,显然是一个低估的绩优蓝筹股。但在翻开其历史走势后,得到的答案却恰恰相反,在1999年报之前的每一年,蓝田股份都采用送股加转赠累计高达10送10的分配方案大幅扩张股本,在送配股之前股价总能很合时宜地由10元左右一路上扬到24元左右,利用送配方案,再将股价降到10余元。如果没有两次送配股,即使按其历史最低水平12元计算,他的真实价位应高达70余元,人为制造股价的痕迹明显。
业绩如此优良的上市公司没有任何大的机构和券商全力介入或者大规模的持有,这不能不令人奇怪。在其公布的2000年年报中,其股东人数竟然由1999年底的11万人扩大到16万人之多。典型的一个散户占大多数的个股,这又为何?
如此超乎寻常的高利润是怎么产生的?所有疑问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瞿超乎寻常的利润是否在造假?如果是真的投入到了固定资产中,那么投在哪儿?如果是中饱私囊,资金进出的通道又是怎么构建的?
5亿利润从何而来?
现实中的蓝田股份看上去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更像是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不到瞿家湾,记者绝不会想到这个帝国有这么大。不仅体现在从集团到五六代的无数的子公司的复杂结构上,更体现在方圆近30万亩(1期至3期工程)的洪湖水面上。
年报显示,2000年利润总额5亿元。 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肖星博士的分析,蓝田股份的利润事实上主要来源于洪湖水产公司。
在蓝田20万亩的可开发水面中,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利润构成,洪湖水产的利润来源有两块:一是承包给当地农户自由养殖的约1万亩水面,另一个是由公司职工经营的19万亩水面(不包括正在开发的3期工程的10万亩水面)。在自己职工经营的19万亩中又有约2万亩是用来搞生态旅游的,由一个生态旅游公司管理(包括对承包的一部分进行管理)。蓝田股份2000年年报以及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显然,其超额利润来自于生态旅游和承包这两部分以外的特种养殖和饮料业务。
据记者掌握的资料,生态旅游公司2000年的收入占水产公司当年总收入的1/6强。今年,客流量在增加近一倍的情况下,日客流量达到1000人,现金收入18万左右。也就是说,旅游公司在不考虑淡旺季的情况下,去年的收入应是3500万元。承包给农户的1万亩水面,去年农户每亩每年交给蓝田320元,除去固定资产以外的成本,蓝田每亩收益为200元左右,总收入为200万。这样计算,水产公司的总收入应是2.5亿,而不是报表所称的5个亿。
如果考虑固定资产的投入,包括庞大的围湖造堰工程,巨大的生态旅游的宾馆、景点等的基础建设,按照惯例,旅游景点至少要在五年以后才能开始赢利,即使从96年建设生态旅游开发的2万亩水面算起,至今,旅游业务刚过盈亏平衡点,是没有任何利润率可言的。那么,另外2.5亿元从何而来﹖
扔到水里去的固定资产
正如肖星博士给蓝田梳理的树状结构图一样,蓝田帝国的管理是金字塔式的。最上端当然是“一枝笔”瞿兆玉,第二层是他的好友和至亲手足。
除了极少数人,大概没有人能搞清蓝田的真正收入和利润率。同样,没有蓝田核心以外的人能搞清他的真实投资。2000年年报显示,至2000年底,蓝田的固定资产已达21.69亿,占总资产的76.4%,即公司经营收入和其他资金来源大部分都转化为固定资产。
肖博士认为,主要在于蓝田选择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资产折旧没有一个固定标准,而且根本无法盘点。例如“在湖里打了几根桩,鱼池里还有多少只甲鱼,审计师是无法审计的”。
审计,在某种程度上说,上市公司曾孙辈公司和上市公司爷爷辈(蓝田集团)的关联交易都是极易游离于监管以外的。
在蓝田股份流动资产中的应收帐款一项记者发现了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入太大。瞿兆玉先把控股公司95%的资产逐步注入到上市公司(蓝田股份)中,然后又将上市公司资产总量的70%转化为其二级公司洪湖水产开发公司的固定资产。所有的疑问只有集中到这一点才能真正理清。 正如肖博士所言,蓝田股份公司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空壳。
有专家认为,因为企业固定资产的形成是经营收入的转化或者是资金支出的资本化即将当期的费用支出计为资产的增加,而通过折旧的形式分摊到以后各期,如果计入在建工程,甚至连折旧都不必提,因而固定资产计价的不实会虚增企业经营收入或低估当期费用,从两方面都能起到增加当期利润的作用。而蓝田股份固定资产扩张过快,其可靠与否无疑决定了前几个年度利润的质量。
还不仅如此,如果固定资产的投入虚假--最容易造假最无法审计和评估--正好实现资金的转移。根据肖博士的分析,至少有5个亿的应收帐款投向不明。这些钱都扔到水里去了吗?可见,蓝田股份高收益中含有水份。(文中相关技术分析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肖星提供)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 新浪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其中细节未经新浪证实,特此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