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企业家时代过去了

  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

  鲁冠球74岁去世,很多人觉得还年轻,痛惜过早失去了一个优秀企业家。

  “农民企业家”这样的标志挂在他的名字前,即使他没有当过几天农民,这是那个时代走出的企业家的群体称谓。他们从穷乡僻壤走出,进入制造业中,或者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最后创出一片天地。拥有巨额财富,而学历不高,人们形容此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笔者认为,快递业是最后一个普通人暴富的机会,桐庐帮和王卫学历都不高。现在低学历者创业成功的门槛更高了。

  已经很久没人关注类似鲁冠球这样的企业家了,人们愿意把更多目光放在“性感”的企业身上,聚焦在创造新机会的企业上,技术创新轰轰隆隆,风头忽左忽右,吸引了媒体的兴趣。有不倒翁之称的鲁冠球,他能走到今天,创造一个商业帝国,有什么过人之处?

  关于鲁冠球的文章估计很少会有人愿意看。一个上世纪很早成名的企业家,做汽车零配件,投资了很多上市公司,一直很平稳地增长,没什么丑闻也没有什么令人感兴趣的地方,试图做金融全牌照,在金融上有不少布局,这和其他企业家没什么不同,大家都这么做。但如果时间倒退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鲁冠球们”站在风口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出口换来外汇解决就业问题。鲁冠球是其中做得很好的一个。他的创业经历在现在看来很奇特,但那一代企业家基本都是这样。

  他在自述中说,靠借债30块钱才办了婚事,想喝碗酸梅汤兜里掏不出7分钱。1961年,鲁冠球在浙江省萧山县铁业社做锻工。做了三年,学徒期满了,因为自然灾害,他被精简回了老家农村。他一心想做工人,就筹了110块钱,为村里修单车,后来联合几个人搞了粮食加工厂,很不好做,电力都满足不了,再后来成立了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就是万向集团的前身。

  1982年的一天,37岁的鲁冠球决定承包企业,以自家地里的龙柏苗木折价2万元作抵押,和乡政府签订承包合同,“万向”成了国内率先实行个人风险承包责任制的乡镇企业。

  《人民日报》1986年长篇通讯《乡土奇葩》,记录了鲁冠球怎么承包经营这家工厂的。鲁冠球实现了超额利润后,又拒绝承包合同上的利润分成,上缴给工厂,镇政府决定以奖励的形式发给他。后来鲁冠球觉得这样不利于共同富裕,主动减少了分成利润金额,并改个人分成为集体分成。1988年,他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股权,万向变成民营企业。这一点非常关键。有的企业顶个红帽子,后来产权不清影响发展。他短短几年就能拿出1500万元并买断股权,确实需要能力和勇气。

  接受媒体采访,在媒体上发表文章,鲁冠球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的BAT。他在上世纪90年代一篇文章里提到,在一个现代企业里,每增加一名合格的体力劳动者,可取得1:1.5的经济效益;每增加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可取得1:2.5的经济效益;而每增加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则可取得1:6的经济效益。这显示他充分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他后来屡次兼并企业,输入管理实现起死回生。

  他在竞争中也明白,怎么做好专和多的关系。万向一开始做农机配件、农机维修,后来搞链条,搞轴承,也想过搞高精尖产品,想跨行业,都没成功。1980年通过调整集中全力做一个产品,才赚了一笔钱,培养了一批人,积累了一些资本。进入90年代,又把原来没有搞好的项目,例如轴承,再回过头来搞,很快就搞上去了。

  他认为企业家就要做好取舍,企业家就要全神贯注,牺牲玩乐、爱好、享受。1969年他就住在工厂,直到1984年才搬离,工厂离家只有4公里。他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春节还要加班。据称鲁冠球每天都要读数万字的文章,进行知识积累。

  如果鲁冠球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造车梦没有实现。鲁冠球一直想做整车制造,但在80年代初到国外考察后就没有一点信心,因为感觉相差千万里。鲁冠球选择的是慢慢积累,从零部件上一点点突破,以求农村包围城市。在汽车领域,做整车的吉利、长城都没有鲁冠球踏入得早,可是他们步子迈得更大,取得的成就已更明显。鲁冠球一直试图做电动整车,在海外收购了一些公司,现在这个领域已经不少企业做得生龙活虎了,但万向的电动车还没见多少动静。

  鲁冠球认为,做事情一定要沉得住气。在控股A股上市公司上,这种作风体现得很明显。他是不少上市公司的二股东,最终成为大股东,不是靠争靠抢,而是等待时运,顺势而起,而且万向喜欢占有50%以上的控股权。但是这样的做派,在互联网创业看来,无疑是找死,互联网要勇于试水,快速迭代,机会稍纵即逝,一旦失去再不会来。

  在对待政府关系上,鲁冠球希望安守本分,自言也曾走过弯路,最终感悟是不要通过不正当途径,政府干政府的事情,企业干企业的事情。

  笔者同事曾在两会上采访过这位传奇人物,“以后就见不着你了,我想问一下……”同事以这样的话语开头,本意是鲁的人大代表任期结束之后,就很难再采访到他。没想到鲁非常在意,采访结束后特意折返回来问同事:你为什么觉得会见不到我了?这是他细心谨慎的一面,或许当时他已身染疾病,自感时日无多,但此后他依然在一线奋斗,直到病魔将他撂倒。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