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22日02:07 新京报

  上周中国联通公布的混改和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与今年定增新规不符,对此证监会网站8月20日深夜发布消息,对中国联通混改涉及的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作为个案处理,适用再融资制度修订前的规则。联通混改终落地,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多家互联网大佬亮相。至此,不乏有声音发问:引入BATJ,能让联通“翻身”吗?

  客观而言,联通混改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与战略投资者展开业务合作。此前,联通已与有关方面开始接触,去年联通曾跟腾讯、阿里分别合作推出全新品牌的SIM卡,资费比联通老套餐便宜。今年上半年,联通每股业绩也出现同比上升。此次,联通通过混改引入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与公司具有协同效应的战略投资者,包括大型互联网公司、垂直行业领先公司等,有望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家庭互联网、数字内容、零售体系、支付金融等领域开展深度战略合作。由于有股权联结利益纽带,各方合作紧密度将加强,同时,联通可借助互联网公司流量业务渗透用户,减少营销成本并形成业务绑定,也有助增强用户黏性。

  BATJ拥有相对成熟的市场化运营经验,联通混改与其合作市场人士乐见其成。不过,由此引发的问题是,由于双方合作或进行业务深度绑定,是否会由此形成一家独大格局?笔者以为,对这一问题其实不必过于忧虑。一方面,由于《反垄断法》规制存在,若有垄断苗头,执法机构可依法对涉嫌垄断行为进行调查;另一方面,业务创新绝非只有中国联通可以进行,这不过是一系列国企改革序幕的开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竞争对手同样可能寻求相关企业合作,享受创新竞争红利的,终究是消费者。

  尽管引入了BATJ,但这却并非联通混改成败与否的关键。事实上,联通引入了谁其实并不重要,混改成效的关键,取决于联通能否建立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笔者认为,国企混改的关键是要根除国企衙门作风,解决内部人控制。混改要为“改”而“混”、不能为“混”而“混”,最有效抓手就是完善董事会结构,让参与进来的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有相应话语权,借助不同性质资本的特点,在股权利益纽带下,形成各种产权主体有效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目前,联通拟引入新的国有股东和非国有股东代表担任公司董事,这一行动虽值得期待,但也需要有效落实。

  不仅如此,虽然联通混改各方多持乐观评价,但就混改方案而言依然有值得完善的空间。比如,此次引入的多家投资主体,其实需要瘦瘦身。名义上,中国联通本次混改引进了9家战略投资者,但有些投资者并非独立个体、而是组团投资,比如淮海方舟投资团穿透后约有74个投资主体,投资者非常之多。另外,中国联通拟与战略投资者强化跨界合作,但跨界合作也要有重点,任何一家企业也不可能将所有热点一网打尽;混改不能成为概念题材的制造器,更非有关方面分享资本炒作的盛宴。昨日,联通复牌后A股当即涨停,港股市场早盘一度飙涨10%,背后概念炒作之风,则是混改热点当下各方需要注意的。

  □熊锦秋(财经评论人)

责任编辑:马婕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