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6日21:42 中国产经新闻报

  高校毕业生:花样年华遭遇“花样”就业问题

  本报见习记者 赵碧报道

  “这五类人不要:简历丑的;研究生博士生;开大众的;信中医的;黄泛区及东北人士。”这是某企业曾在招聘员工时发布的招聘要求。

  该招聘要求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的一片哗然。有网友指责该企业涉嫌就业歧视。对此,企业方面回应,涉事人员已被辞退,并对其不当言论表示歉意。

  这样的一出“闹剧”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季“一石惊起千层浪”。此前,在教育部召开的“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中,陈宝生部长强调,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795万人。另据资料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意味着2017年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更加困难。

  而与此同时,就业歧视花样“刷脸”,毕业季开销巨大,就业心态不平衡,各种各样的就业问题在毕业季凸显。

  “花样”歧视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来自100余所高校的605名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7%的受访者表示曾在找工作时受到过不公平的对待。

  而根据我国劳动法的相关条款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在国家法律明文禁止之下,没经验的不要,学历低的不要,想生二胎的不要,学校差的不要,各种就业歧视却广泛存在于企业招聘中,成为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一大障碍。

  此外,相对于男性,女性就业环境更加恶劣。在一项调查报告中显示,上海超两成女性认为就业时受到性别歧视。不少女性在应聘过程中都会被变相询问是否近期考虑怀孕。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女性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中国社科院助研贺雷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到,女性就业问题上,隐形违法较多。企业招聘员工的成本较高,女性一旦怀孕生育,休产假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而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无疑让企业招聘时考虑的多面。

  据另一项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显示,42.15%的受访者受到了学校档次不够所带来的阻碍。“985、211成固定标签。985、211出身的毕业生就具有天然优势,而对于没有名校背景的学生,筛选条件就很苛刻。”中研普华研究员袁纲指出。

  更有甚者,家乡、属相、星座都成为毕业生就业时受拒的因素。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某些三四线城市企业招聘中,尤其是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更愿意招聘本地或周边地区的毕业生,一则时为了配合当地政府解决本地生源就业,更最重要的还是为了留住人才,本地的和周边地区的毕业生留下来的几率更高,更加稳定。

  此前也有媒体报道,有企业招聘因为某毕业生的姓氏为“裴”,读音与“赔”一样,寓意不好而被拒之门外。据此,袁纲建议到,有关部门在加大执法力度、倡导企业社会责任、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等方面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就业环境。

  据悉,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校园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院校、性别、民族等歧视性信息。

  花销繁杂

  还有半个多月,便有一批高校学生毕业。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或者出国留学深造,也有一部分选择直接就业。离开校园踏入社会,能够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是很多毕业生的梦想,于是,不少大学毕业生不停地穿梭于各类招聘会和大量面试中,东奔西跑地找工作。

  有的学生找工作轻松容易,学校和学院联系企业举办招聘会,笔试和面试在学院楼,直接校园招聘,因找工作而产生的花销基本为零。可是,对于不少高校学生,可能会面临着不小的开销,毕业季也可能变为消费季,甚至会有高额的支出。去外地找工作,路费、住宿费、餐饮费等加起来,每次花销都近千元,对于没有毕业的学生来说,这并不是小数目。

  “求职过程中,毕业生不得不付出很大的成本,企业应该更多进行校园招聘,缓解毕业生就业时面试的费用。”广州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建议道。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选择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里,有很高比例的人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作为一条重要的就业出路,其中有不少人会选择报考培训机构进行全面学习,这样一来,费用就更高了。据记者查阅,公务员报班学习,从笔试到面试的课程花销并不少,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以某知名培训机构的网络报价为例,面试培训课程4天4晚的优惠价格为3980元,这个价格还并非最高价格。

  “社会就业压力大,应届毕业生一般也只经历过社会的少量培训或者简单实习,这导致应届毕业生容易受到歧视,进入社会求职成功几率小而且待遇比较差,是高校毕业生选择考取国家公务员的一个原因。”袁纲说道。

  此外,毕业季还成就了一批“考霸”,为就业考取各种证书,有些证书可以挂靠赚钱,有些证书可以帮助找工作,如会计证、英语口语的相关证书等。还有一些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也很受追捧,比如教师资格证,律师资格从业证等。山东籍应届毕业生兰东(化名)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他本科是法学专业,去年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据他介绍,想要报考公安、司法系统的某些职位,需要律师职业资格证书,有证书才有资格报考,因为没有通过资格考试,只好放弃报考。而为了通过司法考试考取证书,他购买书籍、参加培训、打印资料等的花销在五千元左右。

  心理不平衡

  目前,毕业生普遍认为“找不到理想的单位”,袁纲分析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

  彭澎告诉记者,毕业生求高薪、求名气、求舒适的心态较为普遍,期望去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等大单位工作,追求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好等。不肯从事偏离自己求职意向的工作或者低于自身预期的工作,是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时的两大状态,而这部分工作却占据着最大比例。

  而与此同时,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补给,目前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边缘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中小型单位,然而这些单位和地区年年招不到人,毕业生不愿意去,分配去的毕业生也容易流失,陷进了“要不到、分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的无限循环。

  另外,目前国家第二、第三产业人才需求量大,第三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弹性较大。我国在制造业方面处于中低端,需要大量的加工制造业工人,且需求高学历和高技能人才,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但是,目前这类人才较少,而且蓝领工人待遇较差、工作辛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需求和就业意向之间失衡。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加上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数量要求降低,更要求质量的提高。“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企业招聘要求不对口。大学生初出茅庐,经验较少,企业需要的是有经验的人才,经验型、专业化人才会在企业招聘中博得眼球。”贺雷分析到,而且与传统行业相比,现在新增行业较多,且偏向于脑力劳动的行业。实际上,毕业生在择业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政策与引导

  目前,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就业项目有“预征入伍”、“部队士官招聘”、“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等。另外,国家也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有机会发挥一技之长,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这需要有关部门在加大执法力度、倡导企业社会责任、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就业环境。同时,政府应加大力度、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更加充分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袁纲建议到。

  对于广大有志于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加快构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这对高校毕业生走进基层,解决就业无疑是一项好政策。

  袁纲指出,好的政策重在落实和执行,用稳定的基层就业政策保障大学生踏踏实实、毫无顾忌地留在基层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加“激励因素”,减少“排斥因素”,注重将能够转化的“排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减小不能转化的因素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构成更加多元,人才需求的类型和方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互联网+”催生了不少新兴行业,就业模式多元化,呈现出自由撰稿、自主创业等多种就业态势。

  贺雷说到,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式呈现出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交相辉映的态势,新模式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指出,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青年自主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另外,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在回复“如何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矛盾、就业公平问题”中表态,会在未来全力打好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组合拳”。针对就业确实困难的同学们,他建议大家可提请学校团学组织予以必要帮助。同时,他也希望大家合理设置就业预期,开阔就业视野,树立起到一线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理念,脚踏实地,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去。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