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克友:消费有足够提升空间 供给侧仍需努力

  每经评论员 傅克友

  经济运行存在一定的惯性,往往验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格言。

  因此,2017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备受外界瞩目——如果第一个月的开门红,还不能令人放心,那么第一个季度的良好开局,则让人吃下一颗定心丸。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8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的话说:“中国经济当前呈现出经济增速回升、价格总体平稳、就业规模扩大和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为完成全年发展预期目标打下了扎实基础”。

  更令人欣慰的是,支撑了一季度经济增速回升的因素中,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在增强。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7.2%,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2个百分点,在三驾马车中一马当先,当仁不让。这可谓令人惊艳的一抹亮色。

  消费为GDP增长做出了最大贡献,而且一下子提高了2个百分点的贡献率,当然是好事,专家也为此欢欣鼓舞。所谓经济转型的重要内涵之一,不就是要从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型,又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型吗?现在看起来,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转型的过程中,而且似乎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阶段,一个国家的消费率会快速上升,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当前中国的消费率还未达到60%,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意味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切看起来都顺理成章,而且趋势乐观。

  问题在于:消费需求的增长是不是可持续的?有没有长期的收入源泉的支撑?更重要的是,消费的结构是不是在优化?供给侧的结构,有没有跟上消费需求的变化?

  好的消息是,消费需求的崛起,的确有着收入源泉的支撑。一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0%,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5个百分点,跑赢了GDP。不过,居民收入在未来能否持续增长,才决定着消费需求增长的前途。

  从消费需求的结构看,则不乏令人忧虑的地方。比如,人均居住消费支出978元,增长8.9%,占到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0.4%。其中,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了17.8%。这里无疑有房地产市场火爆的影子。另外,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645元,增长12.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4%。这里则有政府对二手车和新能源汽车政策鼓励的因素。

  经济学者李迅雷说,由于经济活动存在上下游之间、内外部之间的传导过程,故出现“时滞”现象。如今靓丽的经济成绩单,可能是以前经济持续刺激所带来的滞后反应。而消费需求的崛起,难免也存在这样的滞后效应。

  消费需求的经济贡献率提升,硬币的另一面是,投资需求的经济贡献率下降。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2%,去年同期是-11.5%,出口贡献由负转正。这进一步压缩了投资需求的贡献率。

  这又是一件好事吗?不是那么简单。是的,消费非常重要,是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而收入增长的源泉,来自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即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这就需要投资。

  不是不要投资,而是要什么样的投资。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即在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为国民收入的增长提供源动力,同时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一季度的投资情况并不乐观。比如,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34601亿元,同比增长仅4.9%;而基础设施投资18997亿元,同比增长则达到23.5%。这反映出城镇化和“铁公基”的拉动作用。

  还要看到,投资需求中房地产投资的“巨大贡献”。初步估算,一季度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率提升了7%~ 8%。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767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5.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房地产投资的贡献,投资需求的贡献率会更难看。

  现在的问题是,在严厉调控之下,下一阶段房地产投资可能会有所放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投资需求不会拖累经济增长,又如何确保房地产投资“脱虚入实”,改善投资结构,带来更有效的供给?

  消费需求尚未成功,供给侧仍需努力——这是当下的任务。

 

责任编辑:陈楚潺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