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雄安增长极 需尊重经济规律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一新区被看作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有“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之称。消息一出,举世关注。

  雄安新区与当年的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相比,所处的区域和历史条件都有很大不同,后两者的经验无法简单复制。如何建设这一新的片区,需要尊重城市建设规律;如何发展这一新的增长极,需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

  目前,京津两地过于“肥胖”,大城市病突出,特别是河北发展与两地呈现“断崖式”差距。在京津之间打造新增长极,显然是一个重要举措。

  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亟待疏解。北京市人口已经达到2100多万,接近2020年2300万的人口调控目标,由此带来交通拥堵、房价高涨、资源超负荷等大城市病,其深层次原因是承载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将雄安新区打造成北方新发展极具有多重意义。正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所言,发展雄安新区有利于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提升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有利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对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少峰表示,建设雄安新区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尊重城市建设规律”。如果从经济发展角度,不妨套用这句话,总结为“保持历史耐心,尊重经济发展规律”。

  从深圳、浦东的历程来看,两区域以“开放”为立足之本,因吸收国际经济资源而实现腾飞。目前,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地方,是综合考虑了交通、地质、水文、建设成本等方面因素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现有和已经在规划多条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另外,人口密度低、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如同一张白纸,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这些无疑是雄安的优势,但地处内陆如何更便利地吸收国际经济资源,无疑是未来需要重点设计的。

  在华北严重污染的背景下,发展雄安新区需要严格界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根据中央的规划,雄安新区要“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生态之美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其背后更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此外,还需要充分重视制度软环境的力量。规范的法治和自由的市场氛围是软环境的核心,这种“制度资本”可以带来经济成长,这不仅为经济学研究所证明(如诺奖得主托马斯·诺斯的研究成果),也为东南沿海的经验所证明。东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经济活力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