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1日06:54 金融时报

  央行工作论文指出:货币政策有效实施需要其他政策配合

  本报北京3月20日讯记者张末冬报道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了题为《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与货币政策的理论前沿》的工作论文。

  论文指出,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责以来,在经济约束和结构性特征异常复杂的条件下,根据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不断突破思想束缚,积极探索和初步形成了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体系和理论基础。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货币政策面临的约束更加复杂。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跟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货币经济分析理论和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最新进展,充分发挥中国货币政策的成功经验和体制优势,对于做好新常态下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必须看到,中国社会经济金融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中央银行的多目标制。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处于调整过程中,金融市场也在继续发展过程中,货币政策当局面临的约束条件更为复杂,除了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法定目标外,货币当局还肩负着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的年度目标和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动态目标。

  论文强调,价格、通胀都已不再是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货币政策从属于逆周期的需求管理政策体系,依据经济金融状况,而不应固守任何机械的政策规则。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发展中转轨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货币调控面临的现实条件更加复杂。中国货币政策既要以控制通胀为主,还要兼顾转型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另外,随着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变化,中国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流动性环境的变化也导致货币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包括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大量流动性创新管理工具,优化再贷款体系,开展对金融机构的内部评级,在完善金融机构抵押品工具基础上开展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工作,不断丰富公开市场操作期限品种,有效弥补了市场流动性数量不足,确保了货币市场的平稳发展。

  论文在最后指出,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存在着如何处理好宏观调控和改革力度的关系问题。过度刺激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不但不能解决深层次矛盾,还会导致结构性矛盾的固化,以过度刺激维持所谓的经济高增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后果是“僵尸企业”僵而不死、落后产能难以退出。针对近期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用力过猛,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执行力度不到位等问题,提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正是认识到货币政策有其边界,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代替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有效实施需要其他政策配合,尤其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础。

  此外,我国正处于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转变的关键时期。相较发达国家央行在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不断扩表且被动收购资产,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在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局面改变的背景下,调整和优化空间相对较大。如何通过调整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进一步提高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向价格型货币调控模式转型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优化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机制渠道,努力完善创新型政策工具,理顺价格为主的利率工具体系,在资产规模和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优化负债结构并夯实权益资本数量,通过打造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操作灵活、风险可控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为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