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北京时间16日凌晨2点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调升25个基点,从0.5%-0.75%上调至0.75%-1.0%,时隔仅3个月就再度加息,意味着美联储未来的加息步伐可能加快。

受此联动,3月16日,中国央行在公开市场通过逆回购和MLF操作合计投放3830亿元资金,规模可谓不小,但中标利率仍上行了10BP。

央行有关负责人就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时称,这主要反映了近期国内外影响市场资金供求因素的变化。

从国内来看,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内经济出现一些回升迹象,物价上升导致实际利率下行,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动力较强,部分城市房价快速上涨。

国际上,海外经济也在改善,特别是美联储在去年12月份和今天凌晨两次加息,美国国债收益率带动全球收益率曲线上移。

这样,国内基本面与海外因素传导效应叠加,市场利率已迅速有了反应。中标利率跟着市场利率走也是正常的。

“如果二者利差越来越大,就会出现套利空间和不公平,市场定价也会扭曲。”央行有关负责人称,从本次招标前的市场预期看,基于对国内基本面变化和美联储加息的判断,市场机构对中标利率进一步上行已有较强预期。

针对外界对中标利率上行理解为加息行为,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特别解释,在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加息”指的是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带有较强的主动调控意图。而中标利率上行是在资金供求影响下随行就市的表现,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

而央行逆回购和MLF中标利率是通过央行招标、交易对手投标产生的,此次中标利率上行是市场化招投标的结果。

总的来看,此次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上行是在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目标下市场供求推动的结果。

这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公开市场操作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有着“量、价”目标,当侧重点在价的目标时,量(招标规模)就要随行就市;当侧重于操作量时,价格(中标利率)就会随行就市。

从结果来看,最近一段时间,利率更富弹性,也有助于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

央行有关负责人称,中央银行工具箱的工具比较多,不必对每次操作数量、价格都作出过度解读。外有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内有人民银行1996年以来每一期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经常在变,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