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1日05:06 金融时报

  “降成本”与“防风险”并重银行间市场助力“三去一降一补”

  李光磊

  本报记者李光磊作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债券市场在今年两会期间再次被代表委员热议。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3月4日表示:“我们在债券市场开放方面走得比较快,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工商联主席孙明在其提交的建议中表示,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推动发行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私募债券、集合债券、信托等企业债券创新品种。

  2016年,银行间市场通过持续创新不断丰富落实改革任务“工具箱”,优化企业财务结构,推动“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

  统计显示,2016年,共有12家企业在银行间市场注册ABN217亿元,发行规模达167亿元,累计支持30家企业发行ABN近400亿元,基础资产种类主要涵盖租赁债权、企业应收账款、商业物业租金、个人消费类应收账款、基础设施等不动产财产权益,服务于企业“去杠杆、去库存”的融资需求。

  在“降成本”方面,银行间市场优化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流程,大力提升企业债券融资效率。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利率较可比银行贷款的利率平均低140bps。目前债务融资工具的存量规模超过9万亿元,这些低成本债券每年可持续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在千亿元以上。

  以江苏沙钢集团为例,其2016年2月成为全市场第一家适用统一注册发行便利的民企和钢企。6月,江苏沙钢择机发行首期1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比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大约低55bp,预计节省财务成本260万元。后续又在DFI资质下相继发行20亿元短期融资券、90亿元中期票据和10亿元超短融,注册发行时间至少缩短一个多月。

  就为实体经济“补短板”而言,银行间市场依托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创新产品,精准发力,支持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截至2016年年末,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共支持绿色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超过1500亿元,其中“贴标”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注册总额超过180亿元,发行规模达82亿元,引导资金流向清洁能源、公共交通等绿色产业,支持国家绿色经济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在“防风险”方面,银行间市场通过完善风险监测与防控的全环链“防火墙”,建立健全银行间市场制度建设,银行间市场风险防范的框架性制度逐步完善。

  2016年9月,为推动信用违约事件更好地通过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处理,银行间市场推出《投资人保护条款范例》(以下简称《范例》)。发行人存在《范例》所梳理的七大风险特征的,新增发行时应添加对应的投资人保护条款,并按照《范例》规范语言表述,完善操作流程。

  同月,在既有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两类产品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信用违约互换CDS和信用联结票据CLN两类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作为信用风险分散、分担工具,为银行间市场广大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市场化的信用保护渠道。

  与此同时,银行间市场着力打造“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环链信用风险防范机制,通过“事前积极预防、事中监测预警、事后有效处置”,全面提升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信用风险管控能力。

  2016年,交易商协会继续灵活运用约见谈话、现场调查、举办协调会等多种方式处理风险信息,同时加强对重点行业、区域、企业的跟踪分析和专项排查,努力确保市场风险总体可控。针对相关机构出现的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应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事宜,交易商协会向企业和中介机构发送业务提示函超过1300家/次,较上年增长近两倍,督导企业披露资产划转、公司吸收合并、高管变动、违约处置等重大事项接近6000件,督导企业披露财务信息超过7200家/次、按期披露比率超过98%,信息披露水平继续保持高位稳定。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