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0日22:23 中国产经新闻报

  农业产业链整合不完善 “补短板”还需多方发力

  ——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刘家强

  本报记者 梁文艳报道

  实践证明,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仅能够带动农民就业、农民拓展销售渠道,也是建立现代化农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发展方式。

  2016年11月底发布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表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实现“四化同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还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专访时指出,虽然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如产业链整合和延伸不够,创新经营理念和资金缺乏、有效的产业升级组织者不足等问题。

  据刘家强介绍,以农村基层行政管理组织、农村合作社等为主的农村组织尚不具备引领农业产业升级的能力,农村合作社规模较小,多数与农户仅有产品买卖关系,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合作社对农户也未产生实质的生产指导和生产组织的作用。

  产业链脱节

  事实上,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有科技技术创新,还要建立大系统、大产业等农业格局,如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成为重要一环。然而,在现实中,农业产业链涉及到的农业产前农资产品、产中种植或养殖以及产后销售及深加工缺乏有效的产业链整合。

  “之所以生产、加工、销售、销售等环境相互脱节,特别是供需脱节,一方面是因为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信息沟通不畅通,种植品种选择较为随意,且种植过程中缺乏品种改良等技术指导及监督控制。”刘家强说,另一方面是未与上游供应方、下有客户建立稳定、长期的购销关系,交易方各自为政,追求自身短期利益。

  毫无疑问,短暂的市场交易行为不仅导致供需“断链”的情况出现,还“阻碍”了农业产业链向其他产业延伸的创新经营。

  那么,如何整合农业产业链呢?刘家强认为,要深入市场和农村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区域优势。优化农产品结构,挑选出优先发展的特色农产品,淘汰无特色、不易于形成规模、市场过剩的农产品。

  “在生产、流通,最终销售过程中注入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的原色,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刘家强说,在转变生产方面上,要变以增产为目的,围绕农业特色产品,纵向探索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横向跨行业拓展产业范围,规划观光农业和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新业态。

  还需多方合力

  尤为一提的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农业也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下,似有“老树发新芽”的趋势。

  通过业内人士的分析,互联网+现代农业不仅能够助推农业提升产量销量、还能拓展农民销售渠道。

  然而,农产品在实施互联网+销售模式上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刘家强向记者举例说,由于蔬果不方便退货、电商平台建设运营成本较高等因素,多数农户仍持有传统的以产定销的经营理念,普遍采用的销售方式仍是将农产品运到农贸市场零卖或卖给农产品批发企业。从这一点说,农户未能很好借用互联网实现订单农业来增加销售渠道。

  “构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实现订单农业”。刘家强说,这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例如遇冷、加工、冷藏、配送、信息追踪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建设。在税收政策、融资环境等方面也要营造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培养优秀冷链企业,在与优秀快递公司加强在冷链发展方面探索与合作,以实现跨区域冷链物流网络系统。

  刘家强还认为,逐步引导并支持已具有规模的或农业龙头企业构建电商销售平台,围绕电子结算、综合信息、质量安全可追溯、物流配送和网上交易等五大管理功能交流与合作,并可据情况在系统架构、软件开发、设备购置和后期运营维护等方面结合进程给予低息贷款或奖补资金等支持,以调动电商企业积极性,最终实现通过完善的电商服务平台实现订单农业。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