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龙和凤凰曾是流行

  欧洲几个世纪的时尚 ——评《中国风:

  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陈华文

  今年90岁的休·昂纳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他与约翰·弗莱明合著的《世界艺术史》,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阐述最为完整的艺术史通史。他这本《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通过欧洲现存的丝绸、瓷器、绘画、家具、建筑等具有中国元素的实物,梳理了西方文化领域中国风的兴起、兴盛及其衰落、流变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为“打捞”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欧洲刮过的中国风,发端于11世纪,得到了马可·波罗、圣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国的冒险家、传教士的有力助推。经几个世纪的流变,中国风17世纪全面渗透到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到园林建筑等,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趋之若骛。中国风直接形塑了西方时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风格。18世纪中叶,中国风达到顶峰。华托、布歇、皮耶芒、齐彭代尔、钱伯斯、瑞普顿等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大师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工匠所创造出的众多中式建筑、艺术品和工艺品,为后人记录和保存了中国风席卷欧洲大陆的深刻痕迹。

  一般而言,商贸往来,会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历史上,丝绸作为中国独有的织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汉朝时,丝绸之路将中国、西亚、欧洲乃至非洲连接起来。制作中国丝绸的生丝和技术,转经中亚等地,进入罗马帝国。当时罗马人这样说,中国人“制作图案精美的服饰,其颜色就像田野中的花,而其精细程度则可与蜘蛛网相媲美”。丝绸色泽艳丽、面料通透而华美,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格外喜欢。欧洲人把穿戴丝绸作为一种荣耀,这应该是欧洲第一次刮起的中国风。

  到了14世纪,法国的织工们在织物中模仿中国图案。起初,他们精确模仿出吐火的龙、欢快的狮子和凤凰。中国丝绸及其图案,因浓郁的异域情调,代表着那个神奇的东方,在欧洲人眼中别具魅力。因此,中国风尚图案,在欧洲美术作品中也得到了再现。如《圣厄休拉和她的少女》这幅画,画中女性圣徒所穿的长袍,缀满了凤凰图案。

  瓷器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欧洲人对瓷器的喜爱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人。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贝利尼和提香在15世纪之初合作绘制的杰作《诸神之宴》。画面中,女神、男神手里都端着中国明朝样式的青花瓷碗。这些瓷碗,居于画幅中心位置,十分抢眼。到了16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了讨好情妇莫内斯潘夫人,在1670年至1671年之间,命令工匠依据中国瓷器的造型和色泽,专门在凡尔赛园林中修建了一个小小的开心屋——特列安农瓷屋。整个瓷屋的外墙和屋顶,放满了瓷罐和各式花瓶,而屋内的装饰,也都源自中国装饰元素。遗憾的是,特列安农瓷屋并没能留存下来,毕竟瓷器是易碎品。

  文艺复兴之前,欧洲人完全掌握了瓷器的生产工艺,然而瓷器上没有中国青花图案,这种瓷器被认为是没有欣赏价值。17世纪后期,德国陶工在瓷器生产中,以模仿中国风格为荣耀。由于瓷器中国风的流行,催生了一些瓷器收藏者。柏林夏洛滕堡宫的陶瓷室,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且看本书收录的照片:整个屋子里,从地板到屋顶的全部墙面上,摆满了青花瓷器,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各种瓷器整齐有序的摆放着,就如同一个瓷器王国。

  除了丝绸、瓷器,中国各种传说、故事、神话乃至日常生活,欧洲人也抱有强烈的好奇之心。伏尔泰凭借对中国文化的想象,改编了剧本《中国孤儿》,并于1775年首演。原剧本是情节曲折血腥的复仇故事,但伏尔泰赋予了哲学层面的思考,旨在“以戏剧形式阐释孔子之道”。事实上,《中国孤儿》中的哲学思想,一半源于孔子,还有一半源于亚里士多德。此外,巴黎同期还演过芭蕾《中国节》、舞台剧《儒雅的中国人在法国》等。

  欧洲画家们也津津乐道地描绘中国题材作品。华托的《中国神灵》《中国皇帝》、布歇的《中国集市》《中国花园》《结伴钓鱼的中国人》,用西洋绘画的光影、色彩、立体再现手法,逼真描绘出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画家皮耶芒的中国题材系列装饰画,不仅画面的构图是中国独有的散点透视,其表现手法也类似水墨画。其中一幅画中,杂技演员正在做着高难度的平衡动作,画中的演员闲情自若、仙风道骨。他的系列装饰画,人物、树木、花卉、山水,彰显出一股强烈的中国传统绘画之灵气。如果没有文字注解,也许会误以为出自中国画家之手。而在园林、建筑创作领域,欧洲设计师和匠人们也纷纷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型和布局,如现存于巴黎巴加泰勒公园的凉亭、瑞典哈加花园中的亭台、丹麦弗雷德里克包花园内的小桥、德国慕尼黑市区的中式宝塔等。

  诚如作者所言,在漫长的古代岁月,中国在欧洲人心目中仅仅是个想象之地:文明程度高、生活富裕、社会安宁。欧洲的中国风,本质上说是一种欧洲风格,表现的是欧洲人对一个在距离上遥远、心理上神秘的古老国度的想象和认识。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经济与社会发生猛烈的变革,机器化大生产的模式,解构了原来缓慢的生活节奏。为了寻找工业生产原材料和商品倾销地,欧洲诸国不断向美洲、亚洲拓展殖民市场。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赔款,国门被迫向西方敞开,大国颜面和威望扫地。此后,一波一波的欧洲人深入中国腹地,他们发现中国贫穷和愚昧的一面,和原本想象的中国存在不小的心理落差。从那时起,中国风在欧洲不可避免地退潮了。

  回溯那段历史,欧洲社会文化领域刮过中国风的时代,也是中国国力在世界上强盛的时代。近现代以来,欧洲走向强盛,其思想与文化向外输出也极为强劲。面对从欧洲大陆涌入的思想文化,从晚清到“五四”运动前夕,我国知识界曾出现过两种极端的论战,并深深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化的走向。今天的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们不仅要传承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加足马力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续写中国文化的新篇章。THE_END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