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7日09:24 金融时报

  2017年货币政策关键词:稳健中性审慎

  本报记者李国辉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货币政策定调为“稳健中性”,并将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目标设定在12%左右。专家表示,M2与社融增速目标下调是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体现,即信用扩张要保持适度,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明确了去杠杆、防风险的政策目标。

  与往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并强调合理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疏通传导机制。

  2017年初,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MLF)、逆回购等政策利率相继小幅上行,这虽并非货币政策进入加息周期的明确信号,但反映了当局希望市场利率适度升高的意愿,以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短期杠杆进一步回落,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从稳增长转向防风险和促改革”相符。

  去年部分热点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金融体系加杠杆和期限错配风险不断积聚。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以及“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也表示,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离不开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相互配合。央行近期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多次强调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政策框架。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揭示了政策调控框架的转变,即在传统货币量、价调控的基础上,同时配合宏观审慎政策。

  目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已成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一季度MPA评估将正式把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央行还表示,未来还会逐步探索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

  兴业证券宏观分析师王涵认为,这实际上反映出在当前资产价格泡沫、杠杆率、金融体系潜在风险仍然较高的背景下,防范金融风险仍然是政策主旋律。未来MPA考核仍然有继续加严的可能,新政策框架也夯实了货币政策不松的预期。

  在金融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当下,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离不开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和更加适宜的金融监管体制。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

  “要下决心改革当前各控一域的金融监管体制,尽早解决信息分割、功能分离、决策各异的局面,提升监管效能,防止单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防止单一领域风险演化成全局性风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双宁表示。

  近期,金融监管部门在统一同类金融产品标准方面动作不少。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会同三会正在制定统一的资产管理产品标准规制。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将立足于统一标准、提高透明度、缩短业务链条长度的原则,使所谓的“影子银行”去掉“影子”。

  央行也表示,要深入研究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统一同类金融产品的标准规制,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落实监管责任。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