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跌破3万亿 并非关键所在

  近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购汇增加等原因引发中国外汇储备持续下降。民众对于外储的担忧,从2014年逼近4万亿美元的过多,到最近一年的减少。而外汇局2月7日公布今年1月末外储跌破3万亿大关,更是引发不少讨论。

  当然,3万亿不过是一个心理关口,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类似于上证指数突破或跌破3000点、人民币对美元“破7”。而且,1月份123亿美元的环比下降幅度已经是6个月以来的最小跌幅,仅相当于去年同期下跌幅度的八分之一,这显示外储下跌趋势有所放缓。

  外储跌破3万亿不值得担忧,或者说这不是担忧的重点。从官方的角度来说,外管局一再强调“我国外汇储备是充足的”,在7日的答记者问中亦提到,外汇储备是一个连续变量,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下,储备规模上下波动是正常的,无须特别看重所谓的“整数关口”,无论从绝对规模看还是用其他各种充足性指标进行衡量,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都是充裕的。

  而且,一国持有多少外储才算合理水平,国际上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无疑,即便跌破3万亿,中国外储依然稳居全球第一,远超其他国家。按照传统的衡量标准,在进口支付上外储需要至少满足3个月的进口,假定没有人民币对外支付,目前是40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需求。

  当前市场上颇为盛行的是“保汇率还是保外储”之问。有观点认为保外储比保汇率更加重要,亦有观点认为目前是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最佳时机,在目前贬值预期尚可控的时候,以比较低的成本稳定汇率,能够有效减少恐慌情绪,避免出现外汇储备不保、汇率失守的双输局面。

  汇率与外储之问有其缘由。在近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过程中,外储降低的确主要由贬值预期的换汇引发。人民币贬值,换汇增加,外储减少,外储减少又继续引发贬值预期,如此往复。这种交替影响导致的恐慌情绪,确实带来不少负面效应,央行等监管层也一度出面“维稳”。

  不过,将外储与汇率稳定的关系直接对立起来,亦有偏颇之处,也并非外储和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去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虽一再贬值,全年贬值幅度甚至达到6%,但人民币相对一篮子货币却一直保持稳定。外汇交易中心去年底亦曾发文,自2017年开始启用的中国外汇交易系统(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的货币篮子,货币数量由原来的13种增加至24种,美元权重随之由0.2640调整为0.2240。这表明,监管层欲在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以免对单一货币权重过高。

  另一方面,货币价值高低,测量尺度只是技术手段。最应该重视的是货币的基本面:货币的真正内在价值在于经济和社会健康程度。对人民币来说,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常项目保持顺差、财政状况较好、金融体系稳健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些有利因素都将继续支持人民币成为稳定的强势货币,也将促进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而这种内生的健康才是人民币币值的含金量之源。

  此外,淡化贬值预期,需让市场看到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大幅度双向波动,特别是在美元走弱的时候,要让市场看到人民币对美元存在较大的走强空间。

  换言之,人民币汇率、外储只不过是宏观经济的表现形式,要扭转市场对人民币短期贬值预期,需从深入推进改革上做文章,稳住经济增长预期。如此,汇率才能稳住,而外储的多寡也不会引发担忧。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