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稳定预期乃重中之重

  1月份CPI、PPI和进出口数据将于近日陆续发布,业内人士预计,1月CPI同比增速较上月有所提高,在2.4%左右;PPI方面,预计同比增长6.6%左右,短期内或继续上扬。这可能对货币政策造成一定压力。

  去年我国CPI与PPI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快速节节攀升,今年1月,考虑到春节因素,猪肉蔬菜以及其他农产品价格可能会涨幅较大,再加上1月人民币汇率跌幅较大以及油价上涨因素,输入性通胀因素比较强烈,因此,一月份CPI、PPI可能会创出新高。

  这可能源于去产能、增投资以及2016年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贬值等。比如煤炭出现短缺,带动黑色系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再加上国际油价的反弹以及中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国际效应,从而引起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价格的大幅攀升。去年宽松的流动性引起了资产泡沫,资产泡沫将会大幅提高人工成本、土地与租赁成本,并最终以服务业价格上涨收尾。尽管这个传递过程可能有所迟缓,但会是物价上涨最强大的动力。同时,去年上半年一二线主要城市的房价上涨幅度太大,成本和物价受到的冲击也会很大。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造成价格战越来越烈,这种供大于求的格局会抑制价格上涨,尽管PPI不断上升,只会压缩企业利润而不会向终端消费市场传递。但是,去年年底至今,中国的手机、电视、空调、冰箱等产品纷纷提价,因为原材料涨价与汇率成本增加导致一些制造业企业不涨价就会陷入亏损。

  发达国家过去多年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制造通胀的努力至今仍未成功,中国则出现了CPI、PPI持续性上涨,并遭受通胀的挑战,这并非因为中国需求过热,而是因为两个特殊的因素,一是货币供应量,尤其是信用扩张难受节制以及债务,导致成本不断上涨;另外一个因素是中国国内市场供需关系,比如土地供应受到限制等等。

  通过债务投入与相关管制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方式,必然会带来经济成本不断提高(CPI、PPI上涨以及资产泡沫),并且经济效率会逐渐降低,债务率也会越来越高。成本不断提高就会倒逼货币政策被迫提高利率,这种结果又会与债务率过高而难以承受更高债务成本相矛盾,因此,一面物价上涨、出现资产泡沫,一面债务率居高不下。

  2017年1月的CPI、PPI应该会继续攀升,政府也提出了2017年抑制资产泡沫以及去杠杆的要求。但同时,考虑到稳定是经济工作任务的首位,我们依然面临不少挑战:过高的杠杆以及资产泡沫可能无法承受货币紧缩,而这又妨碍经济稳定,甚至可能制造风险。但是,如果不对CPI、PPI继续攀升、过度借贷进行限制并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市场可能又会出现某种“资产上涨反应”,增加金融风险。

  近年来,先是通过增加债务扩大投资,然后抑制过热并产生产能过剩、杠杆过高、地产库存较多等问题,而为了系统性稳定,继续通过货币政策稳定增长以及维持债务链的安全,从而出现货币投放越来越多、债务率越来越高,最终导致CPI、PPI反弹,人工成本上涨、资产泡沫等问题出现。而这种趋势导致了货币贬值压力,部分产业外迁与资本外流。

  但是,如果目前货币政策对CPI、PPI攀升做出反应,资产泡沫与经济杠杆可能无法承受。因此,只能对这两方面作出必要的、合理的权衡——目前只是拉高金融机构间的短期借款成本,抑制金融市场的泡沫,而将用于银行贷款定价的基准政策利率维持不变。对于我国来说,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有助于货币投放平稳与流动性整体稳定。因此,如何给予居民一种货币稳定的预期,可能是央行目前最大的任务与挑战。

责任编辑:李彦丽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