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07日22:49 新浪综合

  智能手机G6能否助LG脱困?

  LG电子的亏损和没落,是产业大背景下日韩系消费电子品牌没落的典型案例,与其所在的国家、生态结构和成本等各方面有深层联系,从根本而言,若不能优化消费电子板块,降低运营成本,不论推出G5还是G6,都无法拯救没落的LG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文丽娟

  来源:法治周末

  韩系电子品牌在经历了三星Note7“爆炸门”后又要出“招”了。

  作为韩国第二大手机制造商,LG电子宣布将于2月底推出G6手机。

  根据国外网站businessinsider最新公布的据称接近最终版本的背面照片,LG G6将延续双摄像头设计,在镜头下方配有圆形指纹解锁模块,拥有光亮黑的款式。

  在产业观察家洪仕斌看来,LG电子推出G6,是为了缓解2016年LG电子出现的亏损局面。

  LG电子业绩报告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营业利润亏损约合人民币2.6亿元。这是LG电子6年来首次出现季度营业亏损,其中智能手机G5或是“罪魁祸首”。

  但LG电子移动部门业绩下降并非首次。在2016年第三季度,甚至更早在第二季度,其智能手机业务均呈现不佳状态。

  为了缓解屡屡衰退的移动部门业绩,LG电子也曾高调推出G5,但它却成为2016年第四季度业绩亏损的“始作俑者”。

  洪仕斌认为,LG电子的亏损和没落,是产业大背景下日韩系消费电子品牌没落的典型案例,与其所在的国家、生态结构和成本等各方面有深层联系,从根本而言,若不能优化消费电子板块,降低运营成本,不论推出G5还是G6,都无法拯救没落的LG。

  落体式亏损

  LG电子2016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公司2016年第四季度营业利润出现赤字,亏损35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6亿元)。

  这是LG电子在6年来首次遭遇季度营业亏损。上一次亏损时间,可追溯到2010年第四季度。

  据韩联社报道,LG电子第四季度营业利润出现赤字的主要原因,或因2016年LG电子智能手机业务部门亏损4670亿韩元所致。

  然而,法治周末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LG电子智能手机所在的移动部门并非第一次出现业绩亏损。截至2016年第四季度,LG电子移动业务已经连续第7个季度陷入了亏损。

  根据LG电子2016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由于智能手机业务销售疲软,其移动部门出现4634亿韩元营业亏损,LG电子营业利润也较2015年同期下滑3.7%。

  LG电子方面表示,其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350万台,同比下降9%;并称,其移动部门在第三季度创下史上最差季度营业亏损纪录。

  “高端设备销售量较低,以及业务结构提升活动带来的开销。”这是LG电子方面给出的亏损理由。并表示,在韩国,由于LG旗舰机型G5未能吸引消费者,致使该季度LG手机在韩本土的销售同比降低41%。

  在2016年第二季度,LG电子移动部门曾售出1390万台智能手机,环比增长3%。然而,小幅增长的销量并不能挽救该季度1.32亿美元的亏损。

  其实早在2016年第一季度,LG电子曾将研发支出增至10亿美元,推出了目前被舆论称为连续亏损“罪魁祸首”的G5手机。

  “LG电子作出了多个不够明智的商业决定,在创新上走错了方向。现在的智能机市场竞争已经变得异常激烈。”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分析师本·斯坦顿在公开场合表示,“其G5模块化手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智能手机或成包袱

  作为一家一线智能机零部件制造商,LG电子为苹果iPhone等旗舰机供应显示面板、相机模块等,但LG自主智能机业务却一直在挣扎。

  LG电子方面将其移动部门2016年接二连三的亏损很大程度上归咎为当年年初推出的G5手机。这款智能手机试图利用模块化特性吸引用户。

  模块化手机是一种试验性智能机概念,允许用户定制摄像头、扬声器、电池等零部件。

  但对LG电子来说,这个试验失败了。

  “LG G5是一款创新手机,但市场对于这种创新型模块化手机还没有做好准备。”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其实,试图创新模块化手机的不止LG电子。谷歌之前也曾打算开发模块化手机,但据路透社在2016年9月份的报道称,谷歌的模块化手机项目已经告停。

  “G5的失败对于LG电子利润有一定打击。”孙燕飚说道,“LG电子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模块化手机对于渠道厂商的影响,如果运营商、经销商和零售商等不愿意对手机模块进行备货和管理,那么复杂性和高成本便不言而喻。”

  他认为,若模块以折扣价与手机同时出货,那么LG电子原本希望增加自主配件的销售以提高利润率的商业目的就会抛空。

  但在洪仕斌看来,LG电子出现连续亏损,并非单纯是G5带来的压力。

  他向法治周末记者分析道,整个日韩系消费电子品牌的没落,是大产业背景转移下的结果,全球消费电子布局重点由欧美转移到日韩,再到中国,未来接盘的可能是东南亚其他国家,“一个产业的崛起和衰落,和它的本土市场、本土环境有关系”。

  “现在智能手机已进入红海市场。中国的OPPO、vivo、华为、小米等,在中国本土市场已全面超越了LG,甚至在国外也已超越。”洪仕斌表示,“若LG电子再以智能手机零部件制造商作为王牌自居,将智能手机作为盈利功臣,想大力发展智能机业务,而不是优化板块结构,智能手机只会成为LG电子的包袱。”

  G6无法拯救战略性败退

  在节节亏损之际,LG电子欲推出G6手机,以望实现扭亏为盈。

  据LG电子官方称,将于2月26日发布G6,该款手机放弃了G5的“模块化手机”理念,采用更被用户接受的玻璃和金属设计。

  孙燕飚表示,LG电子着急推出G6,主要是LG电子需在三星和苹果均出现下滑趋势的风口,抢到一定的市场份额,东山再起。

  “如果G6具备个性化创新,同时LG电子的全球营销能力、渠道利益分配能力等都有所提升,那么G6还是具备发展机会的。”孙燕飚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但要想通过G6扭转LG电子目前的颓势,洪仕斌认为“恐怕很难”。

  “整个LG消费电子板块,不管是彩电还是移动通信,都面临下滑甚至亏损的压力。在家电板块,无法出现单骑救主的的现象,即仅靠某一款产品来扭转局面,但在手机板块还存在一点可能,所以LG电子想把宝贝压在新推出的G6上。”洪仕斌说道。

  但他认为,G6从根本上无法拯救LG电子的没落,“因为LG电子的亏损,是整个产业大背景下,日韩系消费电子品牌没落的一个个案,有很深的产业背景原因,是一种典型的战略性败退,与其所在的国家、生态结构和成本等各方面有关。”

  所谓战略性败退,洪仕斌向记者解释道,它属于整体性溃败,如日韩系消费电子品牌中的索尼、夏普、东芝、三星、LG等都出现了衰败现象,其中的共性原因在于,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资金使用费率不断提高,导致既做进口也做出口的日韩系品牌优势缩水,而中国消费电子品牌的生态环境、供应链、用人成本等都胜于日韩系。因此,日韩系品牌渐如山倒并不意外。

  在此种战略性败退大背景下,LG电子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出路,洪仕斌认为,“只有转型”。

  “LG消费电子板块已经竞争不过中国,所以应考虑把类似于智能手机的消费电子板块慢慢卖掉或者做小,降低运营成本,这才是有效出路,若继续盲目发力,陷入泥潭的可能性就越大。”洪仕斌称。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