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税负重,减税可行吗
来源:法治周末
企业税感重,还源于税收分布不均衡,有轻有重,造成有的企业痛感较明显。此外我国税制不完善,税基窄,传导到企业身上就可能感觉税负重。税收结构还有调整、完善的必要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赵瀚文
“关于企业税收,我国目前的问题集中在税收的方针层面,对于企业来讲,目前税负已经非常重。能不能提出一个方案,突出解决减税政策的问题。”在12月3日中国财税改革论坛峰会中,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董事长、独立学者荣剑说道。
对此,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炜光也表示,从企业角度出发,目前我国的企业税负过于沉重。根据最近在全国各地的调研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税负重,包括各种费用的负担,例如,五险一金、残疾人就业以及其他公摊费用,所有这些费用加起来,构成了民营企业很大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影响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
企业感到负税过重
在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说:“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是间接税为主,随着营改增制度的建立,增值税可能占到整个税收的80%左右,虽然目前的税收制度有利于征管,但是依旧存在不足的地方,其一就是企业缴税重,目前我国的宏观税负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第二,间接税收某种程度扭曲了市场价格体系和信号系统,不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第三,增值税不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无法约束企业向外转嫁负担,因此,虚开增值税发票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以增值税为主的制度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为了增加GDP和财政收入,政府不断的增加投资干预经济,阻碍了经济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
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许善达表示,企业税感重,还源于税收分布不均衡,有轻有重,造成有的企业痛感较明显;此外我国税制不完善,税基窄,传导到企业身上就可能感觉税负重。税收结构上还有调整、完善的必要。直接税比重低,而间接税比重高,对于处于盈亏边缘和产业链低端的企业更加感觉税负痛感强烈。
李炜光表示,认为税负重的企业家比例很高,我国企业实际税费负担率接近40%,如果用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中的总税率(企业的税费和强制缴费占商业利润的比例)指标来衡量,中国企业所承担的税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民企国企应该同等对待
荣剑表示,对于国家而言,税收减少会带来资金回流慢,币值升高,与此同时,也意味着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的相对减少,一方面减税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使得社会财富有更合理的增长,另外一方面是政府开支减少。税收的增减对政府来讲是一个大问题。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王雍君表示,对于企业减税带来的问题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在于民企和国企应该同等对待。
张曙光说:“对于民企的税负问题还有一个根本的道理,税负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一个交易。民企现在缴纳的税收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但民企产权保护的问题一直是我国民营企业遇到的难题。我国宪法中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对于民企来说,在它的产权保护上,在司法实践中却并没有得到与国企同样的对待,现实中侵犯民营企业产权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很多有关民营产权的案件中是存在错案的。我们还需要从根本思想上解决市场平等竞争秩序问题和财产的保护问题。”
企业减税还有啥招
今年3月5日的全国人大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从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并强调要“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全面实施营改增,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重头戏”。营改增不只是简单的税制转换,它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转型、服务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
目前,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中国能否承受全面减税风险?专家认为,要结合我国国情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合理把握减税节奏和力度。
李炜光表示,此前召开的G20会议主题是公共财政,各国要协调自己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例如,美国带头减税,所得税如果要是从35%减到15%,可能就会带动其他与美国经济上保持密切关系的国家也减税。中国面对全球大环境应当如何应对,现在的税制结构如何调整?如不完善税收制度,将可能面临失去国际市场的风险。
“中国将来不能再只是单一的实行减税的政策,而应当实行的是一种轻税的税制结构,想重也重不起来,例如税率超过了一定百分比之后,要有某个机构,或者是通过制度的设置,能够限制税率的增加。或者,一旦GDP进入繁荣期,税收增长加快,国家也应该在这个方面考虑设置一个长期性的更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轻税结构,而不是出现需求的时候就减税。同时,国家的运转没有税收来源也不行,制定一个适应国情的整体的制度对税收进行完善,这也是依法治国的表现。”李炜光说道。
“在法律层面,预算法的尽快落实也将有利于税收完善。目前基层政府有大量的财政资金在账户上,这其中有多少资金是在合理范围之内我们不得而知。如果存在漏洞,那么严格的预算管控就能防止这种漏洞的出现。”李炜光解释道。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周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