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06:24 金融时报

  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本报记者张末冬今年三季度以来,我国内外部经济金融形势依旧复杂。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灵活适度,注重稳定市场预期,为稳增长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三季度以来,受地方债密集发行、财政税收、外汇占款下降等因素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波动有所加大。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持续“加码”资金投放力度。

  央行日前发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人民银行综合考虑调控需要、流动性形势和市场需求,在每日常态化操作机制下丰富操作品种,以7天期逆回购为主,灵活搭配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适度提高资金稳定性,熨平季节性因素等引起的流动性短期波动,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过去7天期逆回购常态化操作,人民银行于8月下旬和9月中旬先后增加的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品种,更加综合考虑了流动性季节性变化、市场需求等因素。灵活搭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适度流动性,优化市场资金供求期限结构,收到了一定效果。

  数据显示,三季度,累计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流动性59300亿元,逆回购到期回笼流动性58650亿元,净投放流动性650亿元。而丰富的公开市场操作品种已有良好收效,具体来看,首先,满足了金融机构流动性期限搭配需求,提高市场资金面稳定性;其次,缓解季节性因素对流动性供求的扰动,维护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同时,引导金融机构资金融通行为,优化货币市场交易期限结构。

  报告表示,目前7天期逆回购仍是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品种,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作为辅助品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相机选择使用,服务于调控需要和市场需求。由于公开市场操作量受到流动性状况、季节性因素和市场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多品种搭配后操作量的增减变化会有所加大,因此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松紧程度应更关注利率指标,而非简单观察央行操作量。“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密切关注流动性形势和市场环境变化,进一步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丰富操作工具和期限品种,加强与市场沟通,不断提高操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报告指出。

  除此之外,为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有效释放央行利率信号,第三季度以来,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保持在2.25%的水平,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分别为2.40%和2.55%,后者较春节期间的操作利率下降5个基点。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以利率债为质押的7天期回购利率(市场习惯以DR007指代)贴近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平稳运行,9月份以来利率弹性有所增强,既体现经济基本面以及季节性变化规律,又合理反映流动性风险溢价。

  在开展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方面,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第三季度人民银行累计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22.5亿元,对地方性金融机构按需足额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积极发挥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根据货币市场流动性总体情况,前三季度人民银行累计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5473亿元,期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为4亿元。

  另外,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结合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情况,人民银行开展每月中期借贷便利常态化操作,稳定市场预期。前三季度累计开展操作32885亿元,期末余额为19063亿元,及时向银行体系提供中期流动性,中期借贷便利成为央行基础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人民银行在提供中期借贷便利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