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0日02:12 中国经营报

  印度第一?挑战与希望

  徐瑾

  印度回来了。

  伴随着印度总统莫迪2014年的当选,“印度制造”成为新的印度名片。2015年,印度首次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增速甚至高于昔日的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中国。印度2014年和2015年分别达到了7.4%和7.5%。无论国际货币基金(IMF)还是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都看好印度未来的增长,即使有英国退欧等政治风险带来的调整,IMF仍旧预期印度2016年和2017年经济增速达到7.4%。

  然而,对于印度经济,我们所知仍旧不多,这时候尤其需要局内人的观点与解读,考什克·巴苏(Kaushik Basu)的观点值得一听,其新书《An Economist in the Real World : The Art of Policymaking in India》(中文暂名《政治制定的艺术》,近期推出)正是代表他的深入思考。他基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对于印度经济的不少简介,都涉及了宏观经济问题到微观经济领域。他断言印度或将在 2040 年之前 成为工业化国家,即人均年收入至少达到 1 万美元,并且会在此之前结束长期贫困。

  某种意义上,巴苏类似中国的“权威人士”,但是他的独立性以及学术性更强。他的期待可靠吗?如果要达到这一目标, 印度经济大概需要保持年均 8.5%左右的 GDP 增长,这可能吗?虽然巴苏的判断有些乐观,但这很可能将成为现实,毕竟中国在过去30年也曾经保持过10%之上的增长。即使如此,印度前路也面临很多障碍,比如宗教冲突、识字率低、城市化、通货膨胀等不利因素需要克服。

  受困于现实多年的印度,太需要一场耀眼的经济增长来匹配自身的骄傲,正如印度裔作家奈保尔在颇负盛名的“印度三部曲”中所言,印度是“受伤的文明”(或者说现在也是?)。而对于国际社会而言,虽然印度在外交方面有时候被认为是另类的孤傲或者说教风格,但作为最多人口的民主国家,印度回归世界经济舞台中心,似乎是主流社会期待已久的结果。大概在10年前,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爱德华·卢斯(Edward Luce)就曾利用在印度的6年工作时间写到,单纯从新形象来理解印度也会产生误读,而当时印度人就普遍认为印度即将成为超级大国。他在一本著作中,如是描述了印度奇怪而矛盾的崛起:有民主制度却依存明显不公平的等级制度;跻身政治大国却依然有四成儿童营养不良;有反物质主义传统却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等等。

  在龙象之争中,以经济学帝国主义行走江湖的丹尼尔·贝克尔也曾经加入战团,不过他的结论仍旧模棱两可。从增长角度看,中印互有短长,“如果中国继续由务实的领导人主政,未来经济增长更具优势。这部分是因为,中国的所有阶层,无论企业家、专业人士,还是工人,都热切期望中国能重塑昔日的大国地位。但是,如软弱的领导人上台,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总之,我预计印度经济增速比中国低,但会更稳定,而稳定可能更有价值。”

  如果说10年前印度崛起还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今天的印度崛起更像是一种现实的期待,尤其在对比之下,世界别的龙头国家似乎都正在面临相对疲弱:经历金融危机的欧美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则在急剧扩张之后面临放缓,更不用说因为石油价格而元气大伤的俄罗斯,或者陷入地缘政治与伊斯兰国的双重纠纷的中东地区。

  那么印度崛起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未来其实隐藏在历史之中。首先,可以断言印度的经济增长势头将会持续,即使不乏起伏——例如著名经济学家、印度央行行长拉詹(Raghuram Rajan)出人意料地决定离职,除了导致卢布短期冲击,也滋生了国际社会对于印度持续改革的疑虑,但是本质在于,印度一旦走出其计划经济窠臼,其增长提升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其次,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潜力开始式微,增速下台阶是可以预期的故事。这并不是悲观预言,中国以目前世界经济第二的体量,即使增速在5%左右,甚至未来如同当年日本一样放慢到停滞,仍旧享有其荣光。中国未来风险不在于经济,社会如果不出现大的波动,迈入中高等收入国家是题中之意,只是昔日速度已经成为往事。最后,对于中国与印度而言,即使印度经济速度已经超过中国,但中国GDP总量是印度5倍,人均GDP也高于印度4倍,二者之间差距在中短期内难以缩短。其实国际比较只是一种惯性,本身并无太大意义。无论如何,两国自身的发展更多取决于内部改革意志,其结果也以造福民众为最后评价标准。

  注:作者近期出版《有时》、《印钞者》,微信号《经济人》(econhomo)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控地王”措施将在三季度落地

从热点城市土地市场政策走向来看,既然有“地王”频现的现象,市场也会因此存在系统性的风险,那么,三季度也势必会有相对应的“控地王”的措施,以防止市场出现系统性的风险。

房地产信贷飙升的三大主因

日本当年的房地产泡沫经济导致经济衰退25年之久,至今还没有走出衰退泥潭。美国运用房地产结合金融来推动本国经济,结果酿成全球金融危机,各国的教训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实体经济的稳定才是经济繁荣的定海神针。

当中国走出去遭遇日本走出去

中国“走出去”海外投资,遇上日本海外投资,将是一场长期的鏖战,不但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从多角度寻求突破口,同样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援与协助。

金融体系已成为最大土地储备者

聆听“历史深处的马蹄声”,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超级资产沸腾的年代,非理性繁荣的狂飙隐忧深重,有些已经破灭,有些还在发酵。重温当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路径和发生机理,我们才能对非理性繁荣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