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30日00:36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金微 北京报道

  在资产配置荒之下,机构投资回报率持续下跌,政府投资项目依然为金融机构所青睐。尤其是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地方总需求达10.6万亿的PPP项目引来各大金融机构的“争夺”。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最近各地方推出的PPP项目,除了活跃的专业社会资本,还有各类金融机构,一个好的PPP项目常常引来数家金融机构的争夺。“以前是市长找银行,现在是银行找市长。”有PPP行业人士笑言。

  随着PPP逐渐成为政府解决基建设施融资的重要途径,地方PPP项目形成的可回报资产也越来越为金融机构所看中。尽管PPP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资产荒、优质资产争夺越来越激烈时,PPP项目成为金融机构争夺的主阵地。

  金融机构抢滩PPP

  财政部PPP中心有一个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每隔一段时间,项目库都会更新各地上报的PPP项目。

  截至6月30日,项目库中的PPP项目已达9285个,入库项目金额达到10.6万亿。如此规模的体量,自然会吸引各类机构的目光。

  “现在不清楚PPP是买方还是卖方市场,按说PPP项目资金需求大,地方政府会更主动寻求融资,但现在资金方更活跃积极,他们往往追着你要项目。” PPP头条运营总监丁小雨说。

  PPP头条为行业第三方服务媒体,设有找项目找资金功能,功能区更多是机构发布资金信息,好项目往往面临粥少僧多的局面。“很多金融机构都通过各种关系找PPP项目,我们发布一个项目往往有多个资金方找上门。”丁小雨说。

  《华夏时报》记者从一家PPP咨询机构处也印证了这点。“现在有几个资金方追着我们要项目,资金方就是银行资金,成本可以在基准利率上下浮5%-10%,手边有急需资金的PPP项目或相关基金都可以。”一家咨询机构负责人说。

  PPP项目主要分为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好项目从不缺资金,这已是业界共识。金融机构对PPP项目的追逐,则主要与现如今市场流动性宽松、资产配置荒有关。

  而国家层面仍不断释放PPP利好消息,从PPP的二法合一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意见的出台,都显示了推广PPP的重要性。为了解决社会资本的后顾之忧,财政部最近在《PPP项目财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政府不履约将强制扣款”。

  目前,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加入掘金PPP队伍。财政部即将召开“2016第二届中国(国际)PPP融资论坛”,官方公布的与PPP项目息息相关的金融机构中,就有银行、券商、保险、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

  另外,监管层对金融机构投资PPP也不断松绑,7月初,保监会修订发布《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提出“险资可以采取PPP模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

  据保监会最新数据,截至今年5月末,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300项、基础设施股权投资计划17项,合计注册(备案)规模8938.26亿元。有业内人士认为,保监会开启“大基建+PPP”模式,至少可以给“大基建”带来1万亿的增量资金。

  金融机构寻回报底线

  PPP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设立一个混合所有制的SPV(特殊目的实体),即项目公司作为融资主体,在一些经营性现金流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引入各类社会资本。目前,金融机构参与PPP的方式有设立基金、项目建设融资等。同时还有些金融机构则直接与工程建设类的企业组成联合体对PPP进行招投标。

  《华夏时报》记者从一份金融机构与建筑企业的合作协议上看到,双方的合作模式为甲方的资本实力与乙方的施工力作为联合体对多个具体的PPP项目进行竞标。

  其中,甲方为拥有多元化的产品平台和资金募集渠道以及专业投资管理团队,而乙方则是国家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公司拥有公路施工总承包一级等资质。

  由于PPP项目投资规模大,建筑施工类企业往往负债率较高,金融资本则弥补了这一短板。业内认为,专业化的社会资本与金融机构谈好融资条件再参与PPP项目或者直接以联合体方式竞标,有利于金融机构从源头识别项目的风险,推动社会资本招标与融资两阶段的合一,促成项目落地。

  目前,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投资回报与地方政府承诺的收益差距。《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地方PPP项目所要求的投贷一体综合投资收益不会高于8%。但这个收益率对于习惯了动辄10%收益率的民企而言,则显得有些偏低,收益率低是被视为PPP落地难的原因之一。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投资体制政策研究室主任吴亚平认为,PPP项目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其特点是投资回报相对不高、投资回收周期较长。“与此特点相匹配的项目融资,主要是长期限、低成本的资金,包括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项目收益债、社保基金和保险基金等,由于久期、风控和收益等不匹配,PPP项目总体上不欢迎影子银行。”

  社会资本与金融机构在合作过程中,往往因为融资成本而无法谈拢。最近记者接触的一个案例是,某信托公司与建筑企业的融资利率是6.75%,但后者认为资金成本依然有些高。

  一家信托机构PPP项目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资金成本往往是根据PPP项目的融资规模、增信措施、期限和还款方案来定,“我们的资金也是来自于投资者和银行。”

  目前,PPP项目8%的回报率成为一条界线,这也引起诸多争议。吴亚平认为,6.7%的GDP和5%的基准贷款,支撑不了基础设施高的回报率,其实8%已经算很高了。“目前真实GDP实际低于6.7%,PPP项目7%-8%真的可以了。而且政府付费PPP项目合理为5.5%-6.5%。”

  北京云天新峰投资管理中心合伙人张继峰认为,投资回报率是相对的:相对于国企融资成本低,的确8%不低;相对于非上市民企,8%不见得拿的到资金;相对于目前货币政策,8%不低;但相对于30年期不确定的货币政策和融资成本,8%也不能说很安全。“像2011年资金荒时,7.05%的5年期利率小国企都要上浮10%-20%,民企更高。因此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期限。”

  有PPP行业人士认为,息税前内部收益率8%,对应静态投资回收期在10.5年左右,对20-30年的经营期来说有点暴利了。“不发生大变革的情况下,优质资产争夺越来越激烈,竞争越来越充分,如果有过高回报的期望可能就是无项目可投。”

责任编辑:陈永乐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香港证监会“夺权”港交所?

不论哪一个监管机构主导上市审批,提升港股市场素质最终仍需落实到企业管治的改善和规范中来。改革上市架构,在推动改革的漫漫长路中,只是第一步的尝试,未来无论法律条例的修改,监管和执法的加强,还是投资者教育的改进,无处不关键,也无处不艰难。

商务部为何棒打“美年大健康”

假如商务部这一大棒狠狠砸下来,不是打蔫了“美年大健康”,而是窒息了中国医疗市场健康发展的活化因子、消解了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市嘲供给侧”改革能量,中断了医疗服务市场多层次需求与多层次供给的有效循环。

华润才是结束万科宫斗的钥匙

很久以来,华润并没有太多的声音,可能是囿于央企的身份吧。但王石主动敲门来了,华润该如何表示呢?一扇门关上,另一扇门快要打开了!

日元为何能成为避险货币?

半年来,日元对人民币的涨幅已接近30%,促进了人民币在没有对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有序释放了对一篮子货币的贬值压力,并通过改善贸易条件推动了中国出口的企稳。在日元币值趋稳之后,一旦美联储加息预期重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可能再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