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看到本文标题想拍砖的人且慢,让我们先想一想,当我们提到高考语文卷的写作试题时,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作文!对吗?答案并不准确。高考语文试题中含有写作因素的试题其实有四类,第一是我们常说的作文,第二是语言文字应用类试题中的写作,第三类试题出现在阅读题中,有部分读写结合、考查阅读能力同时对写作能力亦有所测查的试题,第四则是北京自2013年出现的新题型“微写作”。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夸张点说,考试大纲甚至能取代课程标准对教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现在社会上普遍对年轻人的写作能力不满,再加上高考试卷中作文的话题性、高分值,这几年,往往高考语文卷发下来不到一小时,全民吐槽作文题即已成为“狂欢”。作文如此受关注,其他含有写作因素的试题就不重要吗?作文能承担起写作能力测查的重任吗?
有价值的写作试题在作文题之外
显然,无论是考纲,还是课标,对写作的能力要求都是多方面的。考纲虽然对必考的写作内容设了专项,但阅读试题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需要写;“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需要写;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中,“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也是对写的要求。
事实上,这两类试题中,有不少题目能够在特定情境中让学生去分析、判断具体的写作目的与任务,明确条件与对象,进而提取关键信息,设计写作内容,完成文字表达,是非常有价值的写作试题。例如:“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2013四川卷)“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 ②必须原创; 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④不超过30字。”(2014湖北卷)“下图(图略)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50字。”(2015广东卷)这类试题并不要求成篇成文的写作,但语用要求明确,考查能力清晰,也更实用。每年,各省这类优秀的试题并不少,或结合生活情境考综合运用,或考查学生概括归纳信息、提炼表达的能力,或涉及具体实用文类或非连续性文本,或在具体任务中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同样,阅读试题中,类似例子也不少。区别于一般的作文题,这类试题有具体直接的语境,是在阅读材料基础上的理解、联想和拓展的写作,但并不是直接回到文章当中找答案,而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整合、加工信息,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2014年北京卷:“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这两篇《记》都以滕子京为主人公,写出了他在巴陵为官时造福当地百姓的事迹,学生能够读出为官者的心忧天下、一心为民、谋略深远,能够读出为官者身处逆境亦能淡然处之的心态,这是本文解读的基础,构成了阅读延伸的起点。仅有这些感悟并不够,本题还要考查学生语言的组织、材料的选择、论述的层次,以及与现实生活中相似现象的类比、联系,这就是所谓“延伸”。这道题要求学生能够基于文本有自己明确、到位的理解,能结合生活把观点阐发充分,写作时思路清晰、富有层次,语言精准、富有表现力,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对写作的考查,题型较多,如仿写、续写、补写以及提炼观点类等技巧性考查,试题赋分在4-6分居多;图文结合类、情境式写作、任务型写作等,需要学生提取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或需要学生的辩证思考,题目赋分有时会高到10-12分。读写结合、阅读延伸题分值不等,但最多也就是到12分。相较于动辄占整张卷面分值40%甚至以上的作文题,重要性似乎并不突出。但这类试题其实意义重大,这些试题(包括北京的微写作题型),都反映出语文课程目标高度的综合性,不是让学生只停留在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或是思想感悟,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驾驭”语言文字,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积累典型语用样例、典型生活情境,对接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学会将来在各种不同的学习领域、工作领域、生活领域,运用好语言文字。而且,绝大多数公民在生活、工作、社会交流中所需要的写作能力,和这类试题的要求是一致的,即重点要写得清楚明白,如写假条、通知,写评论、报道,写情况说明、事件说明、工作总结,写原理论证,写科研论文……这类写作会涉及观点与态度,但主要不涉及主观情感表达,更不需要“拽”文字,核心在于准确概括信息、传递信息、论述观点、表明态度、解决问题。
基于真实情境的写作命题
别小看这类字数不多的写作,能写好实属不易。几年前,笔者在工作中为一位名校毕业的硕士改一个通知,短短三百字足改了七八处,语气不得体、词语运用不准确、重点不突出、表达累赘等各类小毛病满篇皆是,然而执笔的名校小硕却没有一点感觉。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准确、得体、富有表现力的表达,这是一个进阶的要求,但学生往往还没学会如何把事情讲清楚,就直奔好词好句而去,文艺腔、套话空话连篇。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高考写作命题应起到导向作用,厘清写作能力、细化写作教学目标,并且将其有机融入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读写结合试题的命制中,毕竟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能力的提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恐怕是在当下作文区分度极低、容易宿构、评分标准不易掌握的情况下,一种可行的探索路向。
几年前,在教育部“学业质量检测分析与反馈改进系统”项目中,我们曾尝试过这样的命题:给出两篇文字材料,一是森林公园景点介绍,二是徒步旅行新手指南;三道题:一是完成一个爬山活动的海报,鼓动学生积极报名,要求结合材料信息说清楚活动时间、地点及内容、意义;二是设计行程安排,要求能根据景点的特点安排恰当的活动,注意体现劳逸结合、学与玩结合的原则;三是给出一个问题,夜营时,有同学认为应在高处扎营,有的则认为应在溪边,你赞同哪个,并说明理由。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有过这样的命题:对某一个事件,给出正反两方面的文章,对比阅读,请你说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央视收视率很高的节目《是真的吗》,通过多渠道信息的引入,对网络流言进行专业验证与权威实验,不考虑其娱乐因素,亦是对观众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类试题,从知识、能力已经转向素养(所谓素养,是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对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调用),是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的综合体现,不会被宿构;这类试题将改变传统双向细目表相对机械的命题方式,因为其题型必然是综合性的;其测查点的可描述性,决定了阅卷难度相对较低,对教学也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也许有人会担心,这类试题似乎过于实用,会不会降低了思辨的品质,也未必。较高层次的思辨是一种理论推演、形而上的思考,但对中学生而言,能围绕一个具体问题,基于具体现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就是最有效的思辨训练,相较于教学生审题立意,老师更容易在教学中把握。
当然,降低作文分值,是不是就在考纲其他类型的试题中增加相应分值,也是有待商榷的问题。准确地说,降低作文分值的同时,应加大对完成特定交流、交际目的的情境类试题的比重,将写作能否完成真实任务、能否很好地派上交流用场当作评价的重要尺度。这要求写作者具备写作的情境意识、对象意识、任务意识,即,为什么写、写给谁看,行文是否准确、得体等等,再围绕它来建构写作教学中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在信息爆炸、媒介传播多样化、价值失序难有共识的年代,用系统、有序的间接经验教会学生面对真实情境,远比教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技巧更重要。显然,这已不是写一篇作文能够承担的了的。(编辑 李二民)
文章关键词: 产业经济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