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当地时间6月23-24日,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举行,撇开政治、战略等方面的“碰撞”,这次对话在经济层面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正如许多分析家在会前所指出的,尽管中美两国间存在许多分歧甚至矛盾,具体到经济层面也多有摩擦、龃龉,但在“地球村”时代,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间既是经济利益冲突最多、最复杂的,也同时是相互关联和共同利益最多的“一对儿”,自2009年这一对话平台创设后,双方在经济层面上如何对话,这种对话又能收获怎样的结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对中美间这一常态性对话平台和机制已不陌生,会谈开始前,观察家们就已罗列出本届S&ED在经济层面的若干看点,其中既有老生常谈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市场准入问题、知识产权问题、高科技管制问题,也有年年发酵的投资领域限制问题、贸易平衡问题和网络安全问题,更有极富“时效性”的新话题,如怎样推动《中美投资协定》(BIT)落实生效、人民币能否被纳入IM F特别提款权(SD R )“一篮子货币”,以及中国倡导的亚投行、“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美国唱主角的、以世行和IM F为核心的现行全球金融管制体系,以及美国极力倡导的TPP间如何共存、如何兼容,等等。
从目前公布的经济方面成果看,双方颇有些“一话各表”的意味,即各自强调自己感兴趣、或自认为是“重要成果”的部分。
中方在对话前后突出强调“提升中美经济合作水平”的对话主题,并对附着于对话平台的一系列专题讨论,如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改革、促进贸易与投资、金融市场稳定与改革三大专题会议作了浓墨重彩的强调,并反复提到“不排他”原则,即地区经济政策和合作机制不以排斥对方为目的。对于亚投行如何与美国“兼容”(或至少不“碰撞”),RCEP和TPP怎样在“足够宽”的太平洋上共处等“宏观”话题,中方的谈论兴趣似乎也要较美方更大一些。
而美方在对话前后在经济领域的“发牌”和成果展示,则集中在诸如“中国承诺在金融管制领域更加规范”、“人民币汇率问题对话有突破”、“在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坦率交换意见”等方面,会前美方多位政要突出强调“不会在会谈中刻意回避分歧和矛盾”,但对话期间美方也并未在会谈中“刻意凸显分歧和矛盾”。
会前各方曾关注中美双方会否谈及一些更“宏大”、更战略性的话题,如中国会否具体要求美方明确表态支持人民币纳入SDR“一篮子货币”、会否邀请美国参加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美方会否在TPP等问题上有所表示等,但从两天会议所透露出的消息看,双方在这些方面显得保守、谨慎,既没有给人多少惊喜,也没让人过于失望,总体上看,是不温不火、波澜不兴的。
双方共同“端出”的“成果大餐”看上去较为技术性和细节化,其中比较突出的,包括多组新的、有利于环保和创新的经济伙伴关系。随着今年年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节点”的临近,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间在这方面互动频仍。事实上这个话题也是中美两国近期互动最好、合作意愿最强烈的经济议题之一。巴黎大会迫在眉睫,各方对达成气候公约又寄托极大希望,中美双方借S&ED平台在这个领域“多谈谈”,无疑是既需要、又“讨巧”的,毕竟,这是个虽存在分歧,但容易“出彩”并令“围观者”感到高兴的话题。
至于会前被广泛关注,并普遍认为可能成为重点话题的双边BIT话题,最终在对话成果清单中并不突出。这不难理解:尽管本轮S&ED对话开幕前夕,中美两国在BIT谈判中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吊起围观者胃口,但也正因为成果业已提前“采摘”,目前BIT谈判进入最关键、也最棘手的负面清单交换阶段,中美双方商务官员日前均表示,此时此刻需要的是冷静、耐心,是专业化的“关门”磋商,是表面波澜不兴、背后折冲樽俎的“台面下”讨价还价,而这些都不适合在S&ED这样的宏观性、战略性平台上展开。
而SDR、亚投行和TPP等更宏大、更战略的话题,此次对话前被广泛炒作,对话中和对话后两边都着墨不多,则恐是因为上述话题千头万绪,双方尚找不到合适的“对接口”,与其勉强去“碰”,还不如先在非正式或非公开场合、平台上预热一下,待时机成熟再“端出来”。
会前、会后,中美双方在谈及本轮S&ED对话成果时“一话各表”,即各自强调自认为的“重点”、“成果”,而不在意(或装作不在意)对方对同一话题(或“成果”)的态度及评价,这是因为S&ED本是以战略性、框架性和宏观性会谈为主,而偏偏在这些方面双方目前立场或分歧较大,或沟通不足,“一话各表”虽略显尴尬,却总比“一拍两散”好得多,至少可以表明双方都有在S&ED层面展开对话的诚意,以及这一层面平台存在的必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届S&ED和上届“出场名单”如出一辙,但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第二任期已过半、国会又为反对党全面控制的奥巴马政府已成“跛脚”,今、明两年和中国在“大战略”这种长线话题上谈些什么,其实际意义对美方而言已并不那么重要。奥巴马已无需为选举而造势,而大多数美国人则索性等着看“改朝换代”后下一届政府和中国人怎么谈。
此外,众所周知,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将出访美国,和奥巴马总统再次举行双边会谈,如此一来,本届S&ED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9月高峰会谈的“前站”,一些更有“营养”、看上去更体面的“重大经济成果”,恐怕要留待这个更有意义的平台去推出。
坦率地说,S&ED的会期只有两天,加上“卫星议程”也不过3天,刨去仪式性活动,实质性讨论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中美两个大国间的利害覆盖面太广、牵扯太多太深,如此短的时间,任何重大话题的讨论也只能浅尝辄止。本轮对话,中美双方分别有16个和17个经济、金融领域职能部门代表与会,这些“触须”和“接口”间能够借此平台更顺畅地“对接”,为台面下、常态化的合作和对话创造更有利的“气场”,才是S&ED平台在经济领域最值得期待、也最可期待的“重大成果”。
陶短房(旅加学者,知名专栏作家)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