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利茨在《名利场》杂志上发表《中国世纪》一文说,“按照购买力平价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4年是美国能够自称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最后一年,从2015年开始,世界将进入‘中国世纪’。”这一说法,在美国学界一石激起千层浪。
近来,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改革进入经济结构调整的深水区,美国经济则表现出稳定的复苏态势。日前,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就此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的独家专访。在波森看来,虽然中国崛起迅速,但要想在经济 、军事、软实力等方面赶超美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可预见的10?20年里,美国将继续保持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在这期间中国经济也会变得更加强大,世界经济增长需要中美“双引擎”拉动。
“中国世纪”为时尚早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2015年是“中国世纪元年”吗?如果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果不是,为什么?
波森:从数字上看我同意,但不论从中国人民的福祉(人均收入)考虑,还是从美国投射力量的能力考虑,这完全是错误的理解。美国虽然也存在地区差异,但是人均GDP依然高于中国,也拥有更高端的技术和更多的可用资金。所以我完全不介意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经济总量,也不认为这将改变中美之间的力量均衡。中国要想在经济 、军事、软实力等方面赶超美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财经国家周刊》:世界舆论场为什么会一再出现“中国世纪”这一说法?
波森:斯蒂格利茨提出“中国世纪”这个说法是为回应上世纪40年代美国《时代周刊》提出的“美国世纪”这个概念。二战后,美国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叫“这是美国的世纪”,意思是说美国将引领全世界,世界将跟随美国的价值观。这种观点一旦走向极端,与民族主义情绪夹杂在一起,就变成了盲目自大。
越南战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滞胀,以及日本、韩国和中国在经济上的腾飞,都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美国的自负。斯蒂格利茨提出的“中国世纪”也是一个类似的概念。这并不是说中国在各方面都已占据主导地位,而是说中国变成了某种尚不成熟的竞争模型标尺。
《财经国家周刊》:这是否体现出美国人与生俱来的危机感?
波森:我不认为美国人有太多危机感,但是我确实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对外部世界抱有敌意。他们把那些对其没有好感的外国人视为威胁。这种现象在美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可以一直追溯到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离职。华盛顿在离职演说中就告诫未来美国政府要远离所谓的“与外国势力的纠葛”,这成为美国长久以来的政策倾向。这一倾向目前主要针对中国,但以前也曾针对过前苏联、日本和纳粹德国。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它总是针对某个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国家,但这种担忧往往被夸大。
考虑到中美之间潜在的冲突与合作,以及中美两国自身的利益,一个更加富裕的中国对双方都有利。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富裕的中国产生了对外扩张的倾向。我认为现实并不是这样的。
中国还须打造软实力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经济、政治影响力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与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主要优势在哪里?
波森:印度、巴西和印尼都有可观的经济规模,但它们都谈不上强国。我认为中国能崛起为一个强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民族认同感。从目前来说,地区间的差异并没有造成民众间的太多隔阂。反之,印度国内则有多样的民族起源和亚文化,印尼更是一个众多邦国的松散联邦。我认为民族多样性是美国的一个优点,它有益于创新、自由和教育。但如果民族多样性导致了分裂,就会对强国之路造成阻碍。理想的情况是一个国家既有民族多样性又有足够的向心力。
第二,经济领域的成功。中国经济的成功主要来自市场经济。政治的统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崛起的原因。只有满足上述两个前提条件,经济规模才可能成为中国发展的优势。如果仅有经济规模而没有国家的政治统一(如印度、印尼),政府就不能大规模迁移人口;如果只有经济规模而没有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如巴西),就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中国崛起的优势还在于中国政府能以相对和平开放的方式处理外交事务。与某些国家不同,中国引进外资、积极发展贸易,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学习经验。同时,中国年轻人尤其是中国近两代人较强的适应能力,也对经济发展有所助益。中国年轻人通过不懈努力适应了这些变化,这本身是很难得的。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发展的不足之处在哪里?
波森:不足之一在于中国无法利用软实力打动其他国家。这个问题部分是因为中国政府,部分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这种特异性使得外国人很难亲近中国文化。美国也有很多垃圾电影,但好莱坞的电影全世界的人都爱看。美国最畅销的书往往不是什么文学巨作,部分是因为这些书是用英文写的,部分是因为这些书经过了市场的选择。很多美国出版的图书在全世界畅销。中国也有很多有才华的作家和导演,但由于文化和政治原因,这些文化产品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世界经济需要中美“双引擎”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中国进入经济结构调整的深水区,您认为中国经济是否会持续高速增长,还能否担当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美国经济近来复苏势头强劲,美国将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吗?
波森: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悲观情绪有些夸张。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档”的过渡期,这不是经济崩溃,而是一个正常的必经过程,并且我们预计经济增速将逐渐稳定下来。现在市场普遍认为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唯一“引擎”。可我认为,即使中国增长放缓到6.5%左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保持这样的增速仍然称得上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另一大重要“引擎”。假设中国现在只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那么,即使每年增长10%也不如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增长6%那样意义重大。
美国经济近来表现出稳定的复苏态势,预计今明两年增速将保持在3%左右。尽管美国经济今年将面临美元走强、出口下降等不利因素,但是美国经济面临的风险确实比前些年小了很多。但是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美国越来越富裕,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劳动生产率逐渐下降,经济增速也将随之放缓,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渐下降。我只能说,在可预见的10到20年里,美国将继续保持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在这期间中国经济也会变得更加强大。
《财经国家周刊》:施蒂格利茨认为,随着中国成为头号经济强国,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形成。他认为,美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应当调整外交政策,加强对华合作,远离遏制。您觉得,美国将会如何面对中国崛起?中美两国在未来会和平共处吗?
波森:美国正在积极与中国接触,而不是遏制中国的发展。在历史上任何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像美国这样冷静、和平地接受另一个国家突然崛起,比如中国。美国不会遏制中国,除非中国入侵了美国盟友的领土。中国也没有被遏制,中国可以在世界几乎任何一地投资、销售商品,也可以向世界几乎任何一国传播信息。
中美两国已经和平相处了多年,并将继续和平相处下去。任何要打破目前和平状态的想法都是十分愚蠢的,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周边国家会欢迎“中国世纪”的到来吗?“中国世纪”将给邻国以及全世界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波森:坦率说,实际的情况是,地理上离中国越远的国家越欢迎中国的崛起。众所周知,中国与邻国存在领土争议的问题。中国处理与邻国的关系,相较而言,比处理与非洲、拉美和欧洲的关系更为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如何对待它的邻国,如在经济领域。美国与墨西哥和其他拉美邻国也有矛盾,如非法移民问题。但最终美国为这些国家的民众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众多就业机会,使得他们渐渐对美国产生了好感。
不幸的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或者印度等与中国接壤的国家,面对中国崛起都可能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某种程度的紧张。这不一定是中国的问题,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而如果你去问亚洲之外的其他国家,它们关注的问题则很可能是中国的文化、开放和政治制度。
同时,中国的发展确实可以给其他国家创造巨大机遇。比如,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提供的技术转让对非洲经济的积极作用已经可以与欧美相匹敌。中国政府主导的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也将为地区经济注入活力,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多多益善。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