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让哥本哈根无“童话”(4)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5日 14:12  贵州卫视《论道》

  芮成钢:罗马大会了,离得非常近,就隔一堵墙,都在里面开会。然后他允许大概几千人, NGO代表进入这个会场,结果一下子会场是人满为患,到最后又开始发票,就配额制,但是确实是里面那个NGO组织人非常多,确实也能够给这些元首们、政府领导们一些压力。因为这个会场设计很有意思,所有这些会议元首,政府首脑都要经过这个公共区域,都要走过来,你在那儿待着待一会儿,你就看见,一会儿查韦斯过来了,一会儿布朗过来了,一会儿奥巴马过来了,全部从那儿经过,所以他们经过的时候,这些NGO组织的人都可以拦一下,就可以说一点。

  主持人:好,特别感谢成钢给我们带来的精彩内容。今天我要特别隆重地推出我们媒体合作伙伴,网易的高级编辑陈子羽(音)。我们也知道就是我们有很多朋友都非常关心这期话题,其实我们大家都可以登陆网易的网站,进入到论道的专题网页,可以继续参与这个讨论,是不是?

  陈子羽:是。

  主持人:那么关于这次哥本哈根会议,我想你也给我们带来一些网民的声音,还有他们的关心你能不能在这儿给我们讲一下?

  陈子羽:谢谢主持人。网友的关注焦点还是在于富国与穷国之间的交锋和博弈的这个点上,也就是发达国家一直不断推卸他们的责任,以及一些面临灭顶之灾的一些穷国,一些岛国,他们去据理力争,是这样。

  然后更具体一点,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大…,就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博弈上,那网民主流观点对美国在这次峰会上表现是比较失望,因为即便是奥巴马总统…,是亲自到了会场去做一个周旋,但是他们共同的减排目标就是要到4%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援助,网友觉得是根本不够的(音)。    另一方面网友觉得中国在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做的是比较大的,网友也觉得我们2020年之前碳排放要达到45%的这个目标是足够体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然后对于我们自己的国情来说,是承诺已经足够了。

  然后因为现在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是超过中国的5倍,然后他们在哥本哈根不作出更大承诺,反而来要求中国,反而来比较中国,然后这是网友最关注的点,也是最不满的点。

  然后总得来说,网友对这个大会没有达成一个有效的和有法律约束力的一个协议是比较失望的。

  主持人:好,非常谢谢子羽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观点。

  我想我们在场很多朋友对这个事情一定有自己的看法,现在我们这个时间给大家。

  观众:你好,我想问几位嘉宾一个问题。就是在道德层面以外,有没有其他的市场机制来推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比如说发展中国家缺资金和技术,那么有没有这种市场化的机制来推动这种合作?

  龙永图:我觉得这位朋友提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发展中国家说在节能环保这些问题上希望发达国家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实际上对发达国家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机会。因为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都用一种很大的力量来保护环境,来节能减排,那么需要很多最新的环保技术和节能减排的技术。

  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的话,我觉得就像你讲的,确实是可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找到某些共同点。

  所以应该说这次哥本哈根会议虽然主要看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争论,我觉得我感到比较遗憾的就是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争论当中能够寻找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些共同利益?我觉得像技术转让可能会成为一个利益交汇点,所以我倒希望以后的这种讨论全球变暖的会议上,也不要完全集中在南北之间的这样一种对抗,实际上在南北之间也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找到以后,可能会对于整个谈判的机会都会有改善(音)。过去的话,在联合国当中,我们搞了几十年,我在联合国那么多年,就是南北斗争,所以最后联合国变成了一个没有效益的机制,为什么?你斗来斗去的话两败俱伤,矛盾越来越大。

  这次哥本哈根会议给我一个印象,又重复了我们过去当年那种南北斗争的那种场面,所以我就希望我们的全球气侯变暖的问题,不要始终成为一个南北对抗的这样一个话题,而要逐渐地形成一个南北合作的这样一个题,我这次看到哥本哈根会议报道以后,包括我们自己的一些报道,我觉得火药味太重了一点,好像很多人都强调我们中国人和美国人怎么样唇枪舌剑的斗争,这个当然看起来是很解气,但是不解决问题。

  我就觉得包括我们的媒体,我就觉得不仅仅要报道这个会议的斗争,也要报道当中确实有很多合作的这样一些精神在里面,所以我就觉得怎么样在那么多的国家当中,这么复杂的问题当中,能够寻求共同点,能够找到共同利益点,我认为这才是谈判高手,这才是国家发挥重要作用的这样一些地方,而不是和人家拍桌子,和人家搞对抗。当然有时候太急的时候,包括我们以前一样也拍过桌子。但是这不解决问题。

  主持人:好,谢谢。哥本哈根的会议,既然这个结果已然如此了(音),那么大家对于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期待?

  观众:你好,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包括G20敦会议,和G20群岛会议也好,大家强调一个问题,就是国际合作的问题,那么中国在这个国际合作当中,包括像金融业银行监管方面,还有其他方面,怎样才能防止发展中国家制订一套具体的规则,防止我们中国处于一个被动状态?

  龙永图:我觉得我们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地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全球的最重要的决策机制,20国机制的形成和他的组成,就说明了现在规则的制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发达国家在制订,包括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在内,已经开始了规则制订的这样一个进程,我们已经成为规则制订的重要的一个成员,而不是一个仅仅是执行规则的这样一个成员,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

  韩晓平:其实我倒很同意他的观点,有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实在是太善良了,有时候看这个问题比较善良,但是我们想这个来龙去脉、这些事情又不得不使我们满腹狐疑,所以我觉得这里面更深层的就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利益的博弈,国家集团和国家集团之间利益的博弈。所以在此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但是我们也确实不能掉到一些陷井里面去,因为他们在技术上有一些优势,然后他一边说我不能提供技术,因为这些技术都在公司手里(音),我不能提供技术,我也不提供资金,那么就是说你必须花钱来购买我的这个技术,然后就使我一方面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同时我们又在经济上在技术上不断地占领制高点,最终中国你可能就只能够做一个二流的国家来依附于我们这些我们来规划的这些体制,在这个体制之内你来发展。在体制之外,你所有的利益都要符合我的利益才行。

  主持人:成钢,你怎么看?

  芮成钢:说到哥本哈根,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内醒一下,就是我们中国在国内我们还能做什么,虽然我们对西方国家很多地方做法不满意,特别是英国等等,但是真的你到英国去,你会发现很多英国的老百姓做的,在他的衣食住行方面做的很多地方比我们中国老百姓做的好,比如说你刚才说我们开始今天这个栏目低碳生活,从昨天开始,中国老百姓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包括我们中国的这些监管部门,怎么样更好帮助中国人实现低碳生活。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能够抵抗得住这种高碳生活的诱惑?你不是真的需要那辆汽车,你是不是真的就不能坐地铁?你有了一辆车以后,是不是就能够抵抗得住豪华车的诱惑?等等,我觉得每个人咱们要从自己做起。

  主持人:尤其你要从自己做起,因为你是名人(音)。

  龙先生,因为很多人都说,说这个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现在有这么一个说法是后哥本哈根时期,那么你对于这个后哥本哈根时期是一个什么样的期待?

  龙永图:一个当然是希望能够在哥本哈根协议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更加详尽的、可操作性的一些谈判,

  但是我就觉得各个国家首先从自己做起,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因为我们搞节能减排,我们搞环境保护,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并不是因为美国人英国人要我们这样做,或者说我们签订了哪一个国际协议,我们才这样做,首先我们中国搞科学发展观,我们改变我们生产方式,我们所需要的。这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另外的话我觉得要配合国家减排的这样一个大的政策,每个人都开始过一个低碳的生活方式,比如怎么样尽可能节省水,尽可能节省能源,怎么样尽可能过一种简朴的这样一种生活,我觉得我们这样一个才是对全球节能减排、气球变暖的一个最大的贡献。

  主持人:好,谢谢。两位嘉宾用简短的一句话语来谈谈自己的期待。

  芮成钢:我们在会议当中去了瑞典一个小城叫马儿末(音),是一个环保小城,这个市长就跟我们说,他说50年前在我们瑞典,每个人都想买一辆汽车,结果是我们毁掉了瑞典很多的城市,所以我衷心地希望今天我们中国这些朋友不要再重复瑞典曾经犯过的错误。

  主持人:谢谢。

  韩晓平:文明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有时候我们可能不能逾越这个过程,但是我们可以缩短这个过程,就是说我们可能要享受生活过的更好,我们可能不可能说不用看,或者不用能源去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我们可能尽可能做的更好,所以为此每个人都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主持人:应该说这次哥本哈根会议是曲终人未散。那么争论仍在进行当中,但是就像英国媒体…评价所说的那样,…(英文)有总比没有强,通过今天的讨论,我想大家可能对这次会议没有达成这个结果,他其中的缘由我们都有所了解了,那么正是由于这种认知,让我们在已有的成就上再往前行进一步,应该说打下了基础。那好,本期节目到这儿要结束了,感谢场上几位嘉宾带给我们的精彩观点,也感谢现场观众朋友们的热情参与,“观天下风云,与永图论道”。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