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社保新机会:构建“发展型”社会保障体系(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1: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善哲 王世玲 北京报道

  《21世纪》:十七大提出在2020年建立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目前,围绕我国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保障体系存有争议。一些人认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物质财富,因此可以大力提高全民的社保待遇;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我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过早地提高全民福利,会导致中国感染西方国家的“福利病”,从而增加生产部门的成本,影响国家竞争力。您认为应该如何把握经济发展和提高民众社会保障福利之间的平衡?

  何平:我想我们应该既要吸收中国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要防止重蹈西方国家一百多年的覆辙。有人说主要的教训是社会的福利病,但是这个看法太简单笼统。我认为,社会福利政策从根本上要和经济发展保持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中国应该建立的是一种“发展型”的社会保障体系。

  什么是“发展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将它的特点归纳为三点。

  首先,“发展型”的社会福利政策必须有利于经济增长。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必须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不应该简单地移植或者攀比西方福利国家的理念和方法。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此,有一些人过于乐观,认为是到了调整相关政策的时候。因此,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在环保和劳动者权益保障领域采取了一些现在看来“用药过猛”的政策,加剧了现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实体经济所承受的压力。毫无疑问,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造成的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对这些政策的反省,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社会福利政策。

  第二,“发展型”的社会保障政策必须立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升。

  很多人对社会福利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被动式的补救上。比如,有人下岗了,政府就给他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的一大特征是“上游干预”,或者说“重心前移”。具体地说,政府应该首先立足于保障劳动者的就业,即使在失业之后,也应该通过适当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从而尽快就业。这就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保障理念。

  这也是来自西方福利国家的一个经验教训。我考察了很多西方国家,包括北欧的一些福利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的福利制度比较好,最后却造成有20%左右的年轻人不工作,永远无法融入社会。他们衣食无忧,但是个人的发展需要社会归属感,由于不工作,他们与整个社会产生了隔阂。这些国家的很多社会问题,就是从这20%的人群中产生的。

  第三,“发展型”的社会保障政策要避免盲目地追求绝对平等化。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城乡的完全平等,要避免南美社会的经验教训。“南美病”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城市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很好,以为所有问题都可以很好解决。但是农民进入城市,没有就业能力,就会在城市沉淀下来,形成独特的群体,产生很多贫民窟。这些贫民窟的贫困是世代相传的。所以,我觉得中央政府这一次土地制度的改革非常好,可以防止“南美病”的发生。

  如今,整个中国社会都朝向市民社会发展,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了,追求自由平等成了很多社会精英的理想。但是,我们国家客观上又有这么多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城乡差距巨大,适应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层级结构已经形成。客观地说,目前这种社会结构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此,对于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加大等社会不公问题,我们要在一定程度内予以容忍。如果不承认这种差距,可能会让社会丧失前进的动力。

  《21世纪》:建设“发展型”的社会福利体系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社保新机会:构建“发展型”社会保障体系(2)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