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10000亿:中国基金业新起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 17:31 21世纪经济报道

  

10000亿:中国基金业新起点

  本报记者周斌北京报道

  因此,送给中国基金业的一句话是:“许给我们一个可以终老的承诺,我们将回报你们托付终身的信任。”我们如此深切地期望见证《21世纪赢基金》在创刊伊始就开宗明义地提出的那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伟大的事物,在起步阶段总是充满波折。

  当我们站在2007年的开端上回望中国股市16年以及中国基金业9年波折起伏的历程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参与其中的,也将成为伟大的一部分。

  回望过去的9年,中国基金业在度过了基金黑幕、内幕交易的黑暗时代之后,着力从公司治理和内部风险控制上下功夫,并在2006年的牛市中集体表现优异,重新赢得投资人的信任,由此成就万亿的产业规模。

  历史不会就此停步,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将继续迅猛发展,作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中国基金业仍将阔步前行。

  谁是推动成长的力量?

  2006年,时任中国证监会基金部副主任的祁斌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总结道:渐进式市场化改革是推动中国基金业繁华的力量。他认为,渐进式市场化改革推进行业空前繁荣,“市场监管市场”使监管效率提高,一个由监管机构、自律组织、托管银行、评级机构、社保基金、

企业年金、保险机构、报章媒体等共同组成的立体监管体系逐步形成并完善,并向“市场监管市场”的监管最高境界推进。

  2002年,由证监会主导,基金审核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基金和基金公司的审批走向透明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在随后的几年,不断加大市场化力度,有效地控制了市场发行的节奏。

  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空前的繁荣,在A股市场非常困难的环境中,上证综指从2200点下跌到1100点左右,国内基金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却从2000年的56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近5000亿元,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究其原因,是市场化改革释放了基金行业的潜能,政府对节奏的把握又保持了行业有效但不过度的竞争。

  中国基金业从2000年到2005年间的发展历程,是政府主导下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尝试。市场化改革也有力地推动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审批体制的放松使得基金公司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激发了其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大幅提升。中国基金业在短短9年时间内,几乎拥有了世界上所有的基金产品品种,“拿来主义”推动了内部创新。

  因此,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正是监管部门善于用“有形之手”结合“无形之手”,才激发了这个行业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推动中国基金业进步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中国股市在经历了4年持续低迷之后,2006年完成了最重大的制度变革———

股权分置改革,这使得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得以发挥。有人将这场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前进的制度变革,类比为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巨大解放。

  如果没有这场变革,中国股市可能就此走向“边缘化”,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附庸。正是外在环境的日渐优化,催生了重要市场参与者———基金业———的裂变式发展。

  当然,中国基金业自身的发奋图强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内因。基金公司通过持续不断地对投资者进行教育、展示内部规范的决策流程、致力于获得长期持续的投资业绩,这些做法使得基金公司赢得了投资人的信任,“专家

理财”的能力第一次让投资人口服心服。

  投资人的信任最终成为中国基金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短短一年时间,中国“基民”队伍从300万猛增到超过800万,迅速让基金成为中国股市最主要的决定力量。

  未来有多远?

  中国基金业的未来有多广阔?是否在1万亿之后就此止步?2006年中国基金业的爆发式增长,是不是又是一场虚假繁荣?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答案是不、不、不。

  正如海富通基金公司总经理田仁灿说的,“天空有多高,未来就有多广阔”。

  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张后奇的乐观展望或许可以作为参考。在他看来,中国基金业占17万亿元居民储蓄的比例只有5%,基金业成为大众理财的伙伴,更多的居民储蓄将流入基金业,假设基金业规模占居民储蓄的10%,达到1.7万亿元,那么现在的规模也只不过相当于一半。而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未来完全可能与GDP(目前为20万亿元)相当,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足以给基金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基金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在鼓励竞争,避免少数基金公司独大,给新成立的或者中小基金公司提供公平竞争机会的同时,要反对实行平均主义。因为如果让不合格的基金管理人来管理投资人的财产,将会对投资人造成更大的伤害,作为一个依靠信誉生存的行业,对少数人的伤害,往往会演化为对所有人的伤害,这种平均主义的做法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目标,就是让有能力的人管理更多的钱。

  当我们看到中国基金业蓬勃发展的乐观情绪蔓延时,也必须正视一些问题,那就是:中国基金业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排名导致的基金投资行为短期化、行业竞争不规范、基金经理的付出与激励不成正比导致的优秀基金经理转投私募、个别公司内部治理不规范,甚至存在基金“老鼠仓”等丑恶现象,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看到,除了基金公司的自我约束外,监管部门也在进一步推动这个行业的规范管理。比如最近出台的中国证监会基金部2007年1号文,要求基金公司在2月1日前,上报本基金公司及旗下基金合法合规运作和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基金经理“老鼠仓”的监管也逐步到位,监管层正在建立针对基金管理人员直系亲属证券投资的监控体系,基金经理被要求上报直系亲属的身份证号和证券账户。

  管理部门的另一份通知要求,基金公司需在近期上报有关投资管理人员个人利益冲突的管理制度,要求加强对投资管理人员直系亲属投资等可能导致个人利益冲突行为的管理。

  此外,基金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也已经提上日程,这将为行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直接的动力。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记得一位基金界人士对记者这样说过:受人之托,为人理财,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积德行善,当善良的投资者将其辛苦拼搏的积蓄用于投资基金,他们交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望。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对于中国基金业同样适用,当中国基金业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万亿时,他们的能力已经足够强大,只不过他们必须意识到,自己所承载的希望和责任也越发重大了。

  在2007年21世纪投资年会“赢基金论坛”上,当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中国基金业的理想时,我们看到了这种责任感;当上投摩根总经理王鸿嫔说,我们宁愿失去一个客户,也不想他因为不了解而购买我们的基金时,我们看到了这种责任感;当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总经理郭特华表示不赞同投资人贷款买基金时,我们看到了这种责任感;当基金业飞速发展,本来应该趁着机会大把“圈钱”的基金公司老总们都在谈论投资者风险教育时,我们看到了这种责任感。

  在一家基金公司的网站上,记者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文章说:如果一个大学生22岁毕业,从那时起每个月投资200元购买基金,假设基金每年能够提供10%回报的话,等到他60岁时,这笔投资将超过100万元,足以给他提供一个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作为一份负责任的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强烈倡导:中国基金业不仅要服务于中国的有产阶级,同样要服务于中国的穷人,他们可能一个月只有200元用于购买基金,但是基金业完全有能力让他们一同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基金业应该用负责任的态度,承诺给予他们一个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因此,送给中国基金业的一句话是:“许给我们一个可以终老的承诺,我们将回报你们托付终身的信任。”我们如此深切地期望见证《21世纪赢基金》在创刊伊始就开宗明义地提出的那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