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油价将涨到什么程度?“崇洋媚外”却有苦说不出(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22:59 中国新闻网

  师建铎的企业全部是用进口大豆和毛油作为原料,由于原料价格上涨幅度很大,2006年11月初的时候,他每生产一吨豆油就要赔两百多元。

  师建铎:“一吨赔两百多,几百吨就是几万元没了。”

  一个月下来,师建铎就赔了近百万元,让他犯愁的是,尽管赔钱,可为了维系老客户,当时企业还不能停产,他只好苦苦支撑着,可是没过多久,师建铎发现企业不得不停下来了。

  师建铎:“因为这原料老是供不上,干着急没办法。”

  进不到原料,师建铎无米下锅,只好停产,现在,什么时候能开工还是个未知数。

  师建铎:“停一天损失就是两千块钱,租金就十几万,还有这些工人的工资,这是最基本的费用。”

  记者:“有办法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吗?”

  师建铎:“这状况我们真是改变不了。”

  这种困境,师建铎并不是第一次遇到,他告诉记者,大豆的国际贸易,实际上是被少数跨国粮商控制着,2004年3月,在跨国粮商的影响下,进口大豆出现过一次大幅度上涨,师建铎和国内的几百家油脂企业,在每吨4300元的历史最高价,采购了大量美国大豆,可是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大豆价格迅速下降到了3100元/吨,师建铎因此亏损了6000多万元,在那次危机中,大连华农、三河汇福等一批国内大型油脂企业也元气大伤,依靠进口大豆生存的中小型企业几乎全军覆没,接近80%的企业被随后而来的跨国粮商低价收购或者是并购。

  师建铎:“你上多少家企业,完了以后,他趴下,倒了,我们就有点承受不起了。”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师建铎渡过了2004年的危机,可眼前的危机能不能渡过,他心里一点底也没有,记者看到,依赖进口大豆生产,众多油脂企业几乎被送上绝路,可是记者得知,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国,东北、内蒙古自治区有丰富的大豆资源,国内的油脂企业为什么非要依赖进口大豆,不使用国产大豆呢?

  师建铎:“成本太高了,一箱的话,就差了二三十块钱。”

  由于受规模生产、产业化程度、政府补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进口大豆种植成本远低于国产大豆,从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每年都拿出190多亿美元补贴大豆,相当于每吨大豆补贴200元钱,目前,美国大豆每吨的生产成本是1395元,巴西为984.4元,我国却高达1592元,这使得使用国产大豆作为原料的那些油脂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黑龙江省九三油脂集团,是黑龙江省最大的一家油脂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坚持使用国产大豆榨油的企业,可是因为成本太高,他们设在东北地区的5个分厂早已经全线亏损。

  黑龙江省九三油脂集团董事长田仁礼:“赔了6000万。”

  公司董事长田仁礼解释,使用东北地区产的大豆,因为运营费、收储费较高,相比较直接到天津港口买进口大豆,每吨生产成本要高190元。

  田仁礼:“如果我满负荷作业的话,我要收购到250万吨以上,差将近四个亿。”

  四个亿的沉重负担,让九三集团不得不向生存屈服,2004、2005年,田仁礼在大连、天津建了两个分厂,全部采用进口大豆作为原料,用以反哺在黑龙江亏损的5个分厂。

  田仁礼:“农民埋怨我,说九三油脂太不象话,国产大豆他不买,他买进口大豆,但是我现在是有苦难言,如果我不进口,我就要死掉了。”

  显然,价格低成了国内油脂企业依赖洋大豆的主要原因,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此后几年,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2005年达到2650万吨,预计到2007年,进口大豆将达到3000万吨,80%将全部依靠进口,中国市场对洋大豆的依赖,让研究大豆产业已经47年的刘忠堂研究员颇感忧虑。

  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刘忠堂:“大豆这个产业,它是个大产业,第一它的种植面积,全国4个超亿亩的作物,其中有大豆,第二,大豆的加工链最长,不光是豆农问题,它涉及企业的发展,加工、包装,一系列的产业,这么大个产业,靠进口,完全依赖进口,那绝对是错误的,绝对不能,你没有大豆,就要受控于人,将来发展到16亿人就等着吃人家的东西,人家怎么说你就得怎么办,那你就毫无办法。”

  刘忠堂分析,现在的贸易是全球贸易,国内的大豆及大豆油价格会受到国际市场影响这并不奇怪,让他担心的是,今年因为粮食主产区遭遇干旱,农业减产,整个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都出现上涨,可是从涨幅来看,2006年12月份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同比上涨了4.7%,大豆的涨幅高达23.47%,是所有农产品中涨幅最大的一个品种,刘忠堂分析,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