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中外资银行激烈争夺“个人业务” 上海银行业步入全面开放时代 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存量已占全市份额的13.6%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 10:05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陈春艳)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快速上升,成为2006年上海银行业的显著特点。央行最近披露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11月底,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存量已占全市份额的13.6%,比年初上升了1.7个百分点。其中,在新增的人民币贷款中,外资机构的占比已经达到26.3%,实现四分天下有其一。

  这个创纪录的比例,只是一个开始。12月11日,中国正式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个人人民币业务的限制,此后不到一周,花旗、渣打、汇丰上海分行同日宣布,正式接受本地居民“每笔1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存款,并迎来首批“百万客户”。这一事件,为2006年的上海银行业划下了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结尾———在这一年,中外资银行终于开始全面交锋了。

  在这场市场份额的争夺中,作为最后一个开放的领域———个人业务,无疑成为2006年上海银行业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个人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等特点,已经成为国际领先大银行的战略重点,其个人业务的利润贡献率普遍在40%—55%之间,而在目前的中资银行中,个人业务的比重普遍不到20%。在这种背景下,相当数量的外资银行将目光牢牢锁定了刚刚开放的人民币个人业务。而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货币流动性一直相当充裕,加上资本市场的复苏,企业融资渠道迅速拓宽。这使得各家银行的批发业务逐渐萎缩,也迫使中资银行将个人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这场刚刚拉开序幕的争夺中,作为国内金融中心和外资银行最集中的城市,上海更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2月11日,

银监会首批受理8家外资银行转制申请,这是获准全面经营个人人民币业务的第一步。而这8家银行,无一例外地将上海作为总部所在地。为弥补网点的不足,2006年在沪外资银行双管齐下:一方面明显加快了新网点的设立步伐,目前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在上海支行的数量均已达到5家;另一方面以入股中资银行的方式,分享更多的网点资源。今年11月,澳新银行入股成立仅一年多的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至此,总部设在上海的四家中资银行,已经全部拥有外资股东。

  在外资银行的攻势下,“个人业务”在中资银行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上海银监局表示,今年中资商业银行的创新产品主要集中于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和小企业贷款,其中仅房贷业务的创新就有10多种。就在外资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之前,光大银行宣布,明年起该行在上海的32家网点中,有30家将专门经营

零售业务。就在本周一,最大的中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迅速作出回击,在上海等4个城市全面升级其高端
理财
业务,推出80家重点“理财金账户”理财中心,其中上海就达到了30家。

  左图:浦东大道上,外资银行标牌林立。摄影 张春海 制图 吴名遂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