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年多的研究,2006年9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2005年质量竞争力指数。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用系统化的数据来评测我国宏观质量水平和质量发展能力。
为什么我国要推出质量竞争力指数?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能否真实客观地体现地区、全国的质量水平?质量竞争力指数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将在本文中一一得到解答。
此外,本文还特邀质量竞争力评价中心主任、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课题研究小组主要负责人蒋家东博士对有关质量竞争力指数的问题进行评点和解析。
质量竞争力指数不仅有利于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且也为企业改进质量提供了依据。冯 磊 摄
为什么要推出质量竞争力指数
发展新需要
质量竞争挑战价格竞争
质量与数量同等重要
经济学家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任何致力于赢得竞争优势的经济体,都无一例外地面临这样的现实:价格竞争力的主流地位正在接受质量竞争力的挑战,必须大力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才能以卓越的质量业绩振兴经济。
专家指出,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增长,二是质量的提高。要准确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就必须同时对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个方面进行测量。由于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之间存在很大差别,简单利用具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技术指标难以形成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质量水平指标,更无法将其综合成一个全国性指数。
鉴于经济发展与质量进步的密切关系,国家质检总局曾于2001年向原国家计委提出把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指出:“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折时期,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质量是很重要的指标。如何衡量?怎么反映?现在确实缺乏依据。”他提出“要抓紧研究,‘十五’加不上这个内容,‘十一五’也要加上。”
20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工业产品质量信息统计与分析为基础的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但从理论与实践上讲,现行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侧重于对产品质量状况的统计与分析,质量信息主要从部分重点工业企业采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和拓展,质量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质量工作的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行业和各地区的总体质量状况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务院和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质量形势进行分析与判断的依据。但从宏观上和总量上对质量现状进行客观评价的手段一直是空白,因此迫切需要构建新的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指标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自2002年初开始,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国家质检总局开始组织课题组,开展 “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到2002年底,课题组基本分析确定了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构建了质量竞争力指数及与之相适应的数学模型和权重体系。2003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选择浙江、辽宁、山西和深圳4个省市,开展了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试点工作。通过此次试点,课题组最终确立了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
专家点评
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实施政府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从学术研究上说,国际上对于宏观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一直没有大的进展,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推出可以算作是一个新的突破。
如何计算质量竞争力指数
指标来说话
四原则严选指标
四验证保证准确
质量竞争力指数由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以及相应的12个观测变量构成。与质量水平有关的3个三级指标中,标准与技术水平代表的是企业向社会公开承诺的技术水平及其保障条件。质量管理水平代表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的定性和定量效果,而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则代表了产品实物质量水平,它是前面两个三级指标综合作用的外部表征。
发展能力的3个三级指标包括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是企业科技投入的主要方面,核心技术能力主要是指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企业拥有专利技术的数量,市场适应能力是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和核心技术能力综合作用的经济效果。
总体说来,在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全部6个三级指标中,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两个指标是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外部表征。前者的评价者是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后者的评价者则是市场上的广大消费者(顾客),他们共同构成了对企业质量现状的客观评价,是企业不能直接控制的外部因素。而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4个指标是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内部表征。它们可以从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质量资源或质量能力方面得到解释,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因素。它们的改善最终会带来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两个指标的持续提高。
专家点评
在研究过程中,选取的测算指标从三四十个减少到12个。选取指标的原则主要有4个:一是指标要能解释现实质量管理的问题和现象;二是指标要比较成熟,统计起来比较方便;三是优先考虑已有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指标,保证测得出、测得准;四是要与国际相关研究接轨,尽量选取国际通用的指标。
我们还进行了4个方面的验证:一是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二是通过研究指数的变化趋势来验证。比如一个地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如果几年间出现大起大落,那么指数肯定是有问题的;三是通过指数与其他国民经济指数的相关性来进行验证;四是在试运行阶段,在4个试点城市进行了反复验证,保证了测算模式的准确性。
质量竞争力指数有何意义
上下都实用
宏观:便于国家宏观调控
微观:便于企业改进质量
质量竞争力指数在质量竞争能力方面统一了对不同行业或地区的质量评价标准,使我们对不同行业或地区的质量水平和发展潜力进行定量比较、对国民经济总体的质量竞争优势进行综合评价成为可能。作为一项全新的宏观经济质量指标,无论是在国家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上,还是在企业质量经营的微观层面上,质量竞争力指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十分巨大的实用价值。
从宏观层面看,质量竞争力指数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指标。具体来说,建立质量竞争力指数有如下4个方面的宏观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用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政府可以定量地确定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目标,可以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找出差距和不足。另外,它还可以大大提高公众对质量竞争力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水平,创造健康向上、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氛围。
第二,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监督抽查的方法监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推出可以更全面地体现出地区、行业、国家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为政府制定质量政策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第三,有助于进行多种形式与多种经济成分的质量竞争力比较与分析。质量竞争力指数既可以测量地区、部门和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也可以测量不同经济成分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根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更科学地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此外,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应用还有助于我们测定国家经济增长质量的稳定性,以便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及时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
第四,有助于建立完整协调的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建立为我们从质量现状和发展潜力角度评价国家宏观质量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尺度,它和顾客满意指数一起成为我国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两个极其重要的支撑性指数。
从微观层面看,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量与分析可以为企业有针对性地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经营战略提供决策支持。它不仅可以为企业揭示企业获得长期质量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与竞争对手进行水平对比的平台和技术框架,从而成为企业设立质量经营目标以及评价自身质量经营状况的依据。
专家点评
质量竞争力指数最大的突破有两点:一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指数多为两种,一种适合于横向分析比较(如:各类排名),另一种适合纵向分析比较(如:GDP指数)。而质量竞争力指数不仅适合各地区、各行业进行横向分析比较,也适合每年进行纵向分析比较,这也大大提高了质量竞争力指数的适用性;二是质量竞争力指数采用的测量指标和测算方法都不是特别复杂,这样既降低了测算工作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稳定性。
观 点
各方评价
2004年8月11日,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的主持下,召开了课题鉴定会。
在会上,专家们纷纷表示质检总局组织的这项研究意义非常重大,抓得好,抓得及时,经费用于这项研究值得,有利于宏观运行的相关回归分析,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提高整个经济运行质量非常有好处。有的专家还提出,这是他所了解的各种指数中做得最成功的。会上专家们也就项目的进一步推开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鉴定委员会认为,“课题从工业领域入手,提出了质量竞争力指数概念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确立了我国在宏观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在宏观层面的应用将直接测量出我国及各地区和各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水平,并可总体显示质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与发达国家同类研究成果相比,我国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科学、方法先进、模型合理、结构严谨,并结合了我国的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003年,课题组在浙江、山西、辽宁、深圳4地进行了质量竞争力指数测算的试点。4地试点后的结论是: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清楚、逻辑合理,能够反映一个地区不同行业的综合质量水平,整个指标体系立足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了科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方案科学合理,简单易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资 料
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质量竞争力指数测算的5个阶段
一是评价指标及其观测变量原始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分析。数据采集的基本单元是工业企业,按照行业或地区层次进行综合与归纳。
二是对评价指标及其观测变量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首先要根据原始数据近5年来的统计特征和变化规律,确定各个观测变量的上、下基准值,然后将观测变量转换为标准化分值。
三是根据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体系,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和观测变量对最终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贡献,再分别测算出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区工业产品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
四是按照各个行业或地区当年的GDP值占同期国家GDP值的比率,分别测算出各个行业或地区对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贡献,对这些贡献值求和就可以得到当年的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值。
五是按照行业层次与地区层次上测算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之间的细微差别对最终测算结果进行加权,生成最终的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
1999年~2005年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测算结果与分析
1.国家层面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1999年~2005年以来,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7年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有加快的趋势,这与我国的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发展趋势与许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1999年~2005年来的总体走向十分类似。
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的统计相关性十分显著,与全国出口总额的相关系数更是高达0.994,突显出质量竞争力对我国出口的巨大促进作用。(见下图表)
2.地区层面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从测算结果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质量竞争力总体水平较高,多数沿海省市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这些地区的GDP值也达到了全国GDP总值的45%以上,表明质量竞争力指数具有明显的集中特征,体现了质量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3.行业层面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我国主导产业及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支柱产业的总体质量竞争力相对较高,成为推动我国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并显著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出口总额的增长。而质量竞争力指数相对较低的行业也正是那些质量问题较多且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行业。
质量竞争力指数本身反映的就是各行业、各区域的质量综合实力的高低。质量综合实力的高低与行业、区域发展情况有着显著的联系。因此,质量竞争力指数与其他经济指标的高关联性一方面验证了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质量实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关键指标。
同时,随着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数据库的不断扩大,很可能出现质量竞争力指数与其他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有所下降的情况。这并不意味着质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减弱,而是由于数据量增加以后,其他的相关变量,比如国家外贸政策的调整等,也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
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与相关指标的相关系数与显著性水平
注:相关系数越接近1、显著性水平越接近0表明两个指标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越强。 作者:彭 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