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年的亚市痕迹(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 00:28 北京商报 | |||||||||
1996年-2000年:家庭“新三大件”诞生 亚市租金全北京最贵 “到1996年,亚市的摊位已经成了北京市场里最贵的——每个席位8000块钱。”卢伟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这个数字超过了早半年开业的北方汽车交易市场。”1996年上半
以前,北京人结婚讲究“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在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之后,人们眼中的“三大件”逐渐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1万美元时,将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发展时期。 果不其然,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已经有大量的汽车开始在北京市场销售,不仅“圆了第一批消费者的轿车梦”,轿车也逐渐进入了普通家庭,富康、夏利这些熟悉的车满足了一般家庭的驾乘需求。1998年,汽车的黄金时代宣告来临了,那一年亚市卖了3万辆汽车,交易额突破了50亿元。 “我们家的车是1998年买的,桑塔纳2000,当时的价位,您猜,肯定比您想象得贵得多,17万元。”一位家在海淀区的小伙子向记者回忆,“当时北京市民说宝马、奔驰觉得非常希罕,有桑塔纳开就觉得挺神气的。”1998年轿车加速进入家庭,人们的消费结构在逐渐发生变化。 这一年,老亚市汽车销量37000多辆,交易额达50个亿,原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说亚市是“全国汽车市场晴雨表”就发生在这一年。 经营 “解禁” 市场忙赚钱 以前,汽车交易市场还不允许搞经营,只能是以物业的形式收取店面租金。看到市场里卖车的人一个个富裕了起来,汽车市场也是干看着不能“下手”。这个不准经营的政策到2000年终于解禁。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市场经营者立刻着手组建销售公司。 亚市运营的5年时间里,小员工卢伟先后供职在市场部、综合部等多个部门,每天都与经销商打交道,对市场可谓了如指掌。一说要组建销售公司,卢伟毫不犹豫地主动请战。 那时,在汽车工业局的行业目录里面,从0到7分别标记不同用途的汽车,最普遍的是130这样的货车,“2打头儿”的像212吉普,“6打头儿”的是旅游车,“7打头儿”才算正经轿车。 2001年-2003年:奥运经济逐步呈现 私人购车催生四环路 2001年,是北京终于申奥成功的一年,1993年的遗憾在这一天得到圆满。关于汽车,那时人们则已经过了“圆梦”时代,私家车已经较为普及,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已经多样化。那时候北京普通家庭月收入一千多块钱,好一些的两千多块。汽车品种增加的同时,价位也逐渐降低。 那年1月,正值腊月29,过大年的前一天,下午4点半亚市关门送客的时候,下起了漫天大雪,奇瑞的车队正开入亚市。正准备离开的消费者与街上的行人一下子将小汽车团团围住,那天卢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初二开门再来吧。” 初二开门那天,顾客果然蜂拥而来,所有的工作人员嗓子都喊哑了。最后卢伟干脆找了一个大箱子放在展位中间,拿一个半导体录上“这款车叫奇瑞、排量1.6、售价8万8”。第一个月,销售公司拿到了1400多份订单。那时,亚市的商户已经增加到了120家左右。 汽车元年私车突破20万辆 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在当年达到4500美元,北京人均GDP为3000美元,汽车消费率先在这些城市快速发展。三环线几乎成了人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堵车越来越严重。也就是那年,四环线竣工了,北京城区范围再拓宽了一圈,房地产、商业街都逐渐向外扩散。 2002年中国队进入世界杯那一年,也被称为“汽车元年”。汽车产业首次超过了电子产业,赚了431亿元,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北京私人购买汽车突破20万辆,私人轿车市场处于急剧上升的势头。这时候在北京一些新潮的高收入阶层,逐渐把轿车看做结婚的一大件。 捷达、夏利、富康,蝉联亚市销售量排行榜的“老三样”在那时候是北京人买车的经典之选,2002年亚市一家经销夏利的店卖出近万辆汽车,也就是在那一年亚市扩建了,东南面近20家店面扩展了近一倍,这家经销夏利的店也搬到北边,拥有了上千平方米的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