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第三节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15:10 新浪财经

  2006年2月7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专家座谈会暨中国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 本文是报告的第二章第三节。

    第三节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20世纪50~60年代是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前沿发生了巨变,新思想如雨后春笋。这些变化发生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包括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等,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表现为从城市化走向郊区化、从自动化走向信息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从工业主导型社会走向知识主导型社会、从物质生产型社会走向服务消费型社会,社会观念的变化表现为从追求经济增长走向追求生活质量、从效率优先走向生态和谐等。这些变化已经超出了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范畴。在人类社会的前沿,工业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范式危机,新的社会形态正在形成,社会现代化需要新的理论。中国科学院何传启研究员把“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广义现代化理论 )推广到社会领域,相应提出“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作为对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扩展。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是广义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图2-5),它试图归纳和阐述社会领域现代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

  一、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两个基础

  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既是社会领域的广义现代化理论,也是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扩展,所以,广义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自然是它的学术基础。同时,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有事实基础。本报告第一章关于过去300年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事实的分析,为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历史基础。

  1、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学术基础

  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学术基础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广义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包含对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一般阐述,它们是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学术基础。其次是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解释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其三是现代化研究的新进展。其四是社会学的新观点,包括知识社会和许多新思想。它们为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准备了大量学术养分。

  (1)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广义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广义现代化理论)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广义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表2-8)和六个基本原理(进程不同步、空间不均衡、结构稳定性、地位可变迁、路径可选择和行为可预期)等内容。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关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表2-9)和四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大量分析,为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准备了丰富的理论素材。有关内容已有介绍,这里不赘述。

  (2)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本章第二节,我们讨论了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它包括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它不仅为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关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理论阐述,而且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分析方法。

  (3)现代化研究的新进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化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如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反思现代化)、继续现代化和多元现代性等,当然还有上面介绍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广义现代化理论)等,可以提供借鉴。相对于经典现代化理论,这些新理论已经有本质的差别,可以统称为新现代化理论(图2-6)。

  (4)社会学的新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思想层出不穷。在70年代,有后工业社会、后传统社会、消费社会、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等。在80年代,有风险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等。在90年代,有网络社会、数字化社会、学习社会、智能社会和创新社会等。信息化、知识化、绿色化、生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等社会趋势和社会思潮,可以成为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学术基础。尽管许多新思想尚没有成熟,许多还处于萌芽期,而且新思想还会涌现,但可以预计,它们中的部分思想将逐步成为社会学主流理论。

  2、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基础

  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基础,既来自前人的研究工作,也来自本报告第一章对过去300年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所做的时序分析和截面考察。本报告第一章分析了社会变迁的80多个社会变量,归纳了18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36个长期趋势和基本事实。它们为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基础和启示(表2-10)。

  首先,社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可预期的过程。同经济现代化一样,社会现代化也是有规律的。在一般情况下,20世纪社会现代化是相对连续的、有序的和可以部分预期的。例如,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城市化和郊区化、教育的普及、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延长、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社会结构的知识化等。

  其次,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全球的过程。在过去300年里,社会现代化最初发生在欧洲,后来传播到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在未来100年里,社会现代化同样会波及全球。所以,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和运动。

  其三,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现代化过程,是一种进化,而不是革命。尽管社会现代化是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但它不是革命;在整体上,社会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完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上,社会现代化已经持续了300年,未来100年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其四,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同经济现代化一样,社会现代化也是有阶段的。在18~21世纪的400年里,社会现代化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城市化和知识化两大阶段,以及六次浪潮(表1-54)。第一个阶段的特点包括城市化、福利化、专业化和流动化等。第二个阶段特点包括信息化、知识化、绿色化、国际化、“逆城市化”(郊区化)和城乡动态平衡等。

  其五,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过去300年的社会现代化过程,既是社会生产力和人均收入提高的过程,也是人均寿命和教育水平提高的过程,还是营养健康和休闲时间增加的过程,同时是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提高的过程。所以,社会现代化是进步的,尽管在进步的过程中会发生种种问题,甚至是灾难性的问题。

  其六,社会现代化也是一个积极适应过程。社会现代化不仅包括社会进步,也包含社会积极性适应和适应能力的提高。社会积极性适应,包括对科技进步、创新和扩散、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变化、其他领域社会变迁等的积极性适应。

  其七,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转型的过程(So 1990)。在过去300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两次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转型,它们分别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其中,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又被称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或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其八,社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So 1990)。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系统性的社会变迁,不仅包括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包括社会效率、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变化,而且各种变迁都会相互影响。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内在的系统变化过程,一个创新与自适应过程,一个领域的社会变迁,会诱导另一个领域发生相应的变化。

  其九,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在过去300年里,社会现代化是不同步的,表现为国家和地区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同步,社会领域各分领域(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变迁)变迁的不同步,社会领域各方面(社会生活、结构、制度和观念)变迁的不同步、社会形态转变的不同步、社会现代化成就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等。

  其十,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会现代化进程,既有社会生产力的国际差距的扩大,又有生活质量、社会结构、制度和观念的局部趋同,还有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观念的多样性等。例如,按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的人均GDP,在1700~2001年期间,相对差距从15倍扩大到73倍,绝对差距从1700美元扩大到26700多美元;城市化、劳动力结构和职业结构等的世界趋同;公共卫生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多样性等。社会现代化是有风险的,不是免费的,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例如相对贫困、社会不平等、科技的负作用等。

  其十一,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国际竞赛过程。如果说经济现代化是一场国际竞争,那么,社会现代化就是一场国际竞赛。经济现代化的国际竞争是直接竞争,社会现代化的国际竞赛是间接竞争。国际竞争发生在世界舞台上,国际竞赛则发生在国家内部。国家内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快慢,决定了国家的国际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升降。社会现代化进步快的国家,国际社会地位提升;社会现代化进步慢国家,国际社会地位下降。国际竞赛的输家和赢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的转移概率,而且不同社会指标的表现有所不同(表2-11)。

  其十二,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世界趋势。整体上看,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是相对连续的和不可逆的。但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现代化进程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可以出现中断,也可以出现暂时的倒退,甚至是较长期的倒退。

  二、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是一种理论探索,是关于18~21世纪400年社会领域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解释。它既是广义现代化理论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又是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扩展。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包括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元理论、亚理论和相关理论)等(表2-12),涵盖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两大阶段。目前,关于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认识非常有限。所以,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期待着大量的研究和发展。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不仅是一种理论探索,也是一种实证研究。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报告不可能全面分析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全部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下面重点介绍何传启研究员提出的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他认为,同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一样,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也包括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表2-13),以及五个方面的基本特点、规律和模型等。

  1、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理论涵义

  广义社会现代化是广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义现代化在社会领域的反映。一般而言,广义社会现代化有四层涵义。首先,一个历史过程;其次,两次社会转型;其三,国内社会变迁;其四,国际社会竞赛。把四层涵义进行组合,就可产生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多种定义(表2-14)。概括地说,广义社会现代化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它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型、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增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社会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

  (1)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范畴

  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需要区分和识别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外延和边界。简单地说,需要分清楚,哪些属于广义社会现代化,哪些不属于广义社会现代化。为此,需要了解社会、社会变迁、进步、适应、转型、发展等概念,尽管有些概念并没有统一定义(表2-15)。

  很显然,社会变迁、社会进化、社会进步、社会适应、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等概念,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交叉的。要弄清这些概念的异同,需要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

  广义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三维概念。首先是时间维度,它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一种社会变迁。其次是社会形态维度,它指两次社会形态的转变,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其三是变迁性质维度,它指上述两次社会形态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正适应性的(积极的和合理性上升的)、进步性的、发展性的社会变迁。

  广义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就是它的三个判据。凡是同时满足和符合上述三维条件的社会变迁,包括社会进化、进步、适应、转型和发展等,都属于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范畴;凡是不满足或不符合上述三维条件的社会变迁,就不属于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范畴。

  根据上述标准,可以对社会变迁和广义社会现代化进行大致的区分(表2-16)。

  (2)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关系模型

  根据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我们可以建立几个社会概念之间的关系模型。

  首先,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社会发展是社会进步、社会正适应、以及社会进步与社会正适应的交集(表2-17)。

  其次,社会现代化、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和国际社会地位的关系模型。

  假设(Ⅰ):社会进步指生活质量与福利、社会效率与公平等的提高

  假设(Ⅱ):社会正适应指生活方式、生活和社会环境等的积极性变化(合理性提高)

  假设(Ⅲ):社会转型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变

  假设(Ⅳ):国际社会地位变化指国家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国际地位变化

  那么:社会发展 = 社会进步 + 社会正适应 + 社会进步×社会正适应

  社会现代化 = 社会发展 ×社会转型 ×国际社会地位变化(国际竞赛)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和国际社会地位变化的交集。

  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还需要探讨社会现代化与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同时,地区层次的广义社会现代化,其内涵和特点与国家层面的广义社会现代化将有所不同,需要专门研究。

  (3)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三个来源

  广义社会现代化是创新、选择、学习和淘汰交替进行的过程,它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源:对传统社会的部分继承和发展;第二个来源:对传统社会的部分否定和转折(解构和转向);第三个来源:新的知识、技术和制度创新与扩散(创新与学习)等。

  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传统社会指农业社会,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传统社会指工业社会。

  (4)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类型

  广义社会现代化是非常复杂的。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把它分为多种类型(表2-18)。

  2、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规律和特点

  在18~21世纪的400年里,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两大阶段。由于不同国家社会现代化的不同步,不同国家又相互影响,而且社会领域的内涵又非常丰富,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层次的分析。

  (1)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分析工具

  利用现代化研究的坐标分析方法,借鉴《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对广义经济现代化的分析,可以建立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社会时间图(图2-7)、时间表(表2-19)、周期表(表2-20)、坐标系(图2-8)、就业结构图(图2-9)和路径图(图2-10)。它们可以简化过程分析。

  (2)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内容

  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是复杂的,它的基本内容非常丰富。

  首先,12条路径:12个分领域的现代化。12个分领域是:人口、家庭、家居、卫生、教育、工作、收入、贫困、休闲娱乐、交通通信、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等。

  其次,4个层次: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等四个层次的社会变化。

  其三,6个方面:①社会两次转型(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②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③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变化。④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提高。⑤国内社会福利和公平的改善。⑥国际竞赛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包括追赶、达到和保持社会进步的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以及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

  (3)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状态和水平

  广义社会现代化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变化的社会状态的集合。

  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状态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状态:指社会现代化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状态。

  第二类:世界后进水平的社会状态:指社会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状态。

  第三类:全球社会现代化的截面状态:指18世纪以来某个历史时刻的全球的社会状态。

  在18世纪以来的任一历史时刻,全球的社会状态都是一个复合状态,包括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状态和世界后进水平的社会状态,还有大量没有进入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社会状态。没有进入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社会状态,可以简称为传统社会状态。这些先进的、后进的和传统社会状态,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社会生态系统”。没有后进的,就没有先进的。

  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状态集合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状态的集合:世界先进水平社会状态的时间序列集合。

  第二类:世界后进水平的社会状态的集合:世界后进水平社会状态的时间序列集合。

  第三类:历史截面的社会状态的集合:截面状态的时间系列集合。

  广义社会现代化可以分为两类(根据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的变化):

  第一类:绝对社会现代化: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现代化的实际进展(国内进展),即自身的绝对水平的提高,是一种自身的纵向比较和历史比较。

  第二类:相对社会现代化: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现代化的相对进展,即自身的绝对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的相对水平的提高,是一种横向比较和国际比较。

  简言之,“绝对现代化”指自身的现代化,“相对现代化”指现代化的国际比较。

  (4)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12个特点

  广义社会现代化既是国家内部的一种社会变迁,又是一场追赶、达到和保持社会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它将持续400年。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实质是社会形态的转变、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

  前面归纳了过去300年社会现代化的36个长期趋势和基本事实以及12个启示。其中,12个启示,可以看成是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12个特点(表2-10)。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12个特点是:相对可预期的、全球的、长期的、有阶段的、进步的、积极性适应、转型的、系统的、不平衡的、复杂的、国际竞赛、不可逆的世界趋势等。

  (5)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分阶段特点

  在18~21世纪的400年里,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又各包括4个小阶段。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不是社会变化的终点,22世纪的人类社会还会有新的变化。

  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有12个特点,它们是共性规律。在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两大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特点(表2-21)。其中,关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已经有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关于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也相应有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理论(后面将专门分析)。

  (6)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10个原理

  广义社会现代化是广义现代化在社会领域的反映,它必然遵循广义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广义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广义现代化遵循6个基本原理,包括进程不同步原理、分布不均衡原理、结构稳定性原理、地位可变迁原理、行为可预期原理和路径可选择原理。根据前面对人类社会300年历史进程的时序分析、截面考察和路径分析,可以证明这6个基本原理适用于广义社会现代化。广义社会现代化同样遵循这6个基本原理,除此以外,它还遵循4个原理:需求递进原理、效用递减原理、状态不重复原理和中轴转变原理,它们构成广义社会现代化的10个原理(表2-22),它们分别涉及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行为、路径、进程、分布、结构、结果、需求、效用、状态和中轴。

  第一个原理:进程不同步原理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同步原理有多层涵义。

  首先,空间不同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现代化的起步、速度和完成时间各不相同。

  其次,领域不同步: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是不同步的。

  其三,要素不同步:社会领域各要素的现代化是不同步的。

  第二个原理:分布不均衡原理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同步,必然导致它的分布不均衡。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分布不均衡原理有多层涵义。假设,社会现代化的纵向分布指依据国家(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国家(地区)数量分布,社会现代化的横向分布指依据国家(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国家(地区)地理分布,而且,这种假设同样适用于社会领域和社会要素的分析,那么,可以这样解释分布不均衡原理的几层涵义。

  首先,世界(国家和地区)社会现代化的纵向分布和横向分布是不均衡的。

  其次,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的纵向分布和横向分布是不均衡的。

  其三,社会领域各要素的现代化的纵向分布和横向分布是不均衡的。

  第三个原理:结构稳定性原理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同步和分布不均衡,必然导致它的分布结构和结构变化。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分布结构,既有结构稳定性,又有地位可变性。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结构稳定性原理有多层涵义。假设,社会现代化的纵向分布和横向分布的分布结构指在某个物理时间的分布结构,分布结构的变化指在一段物理时间内分布结构的变动,结构稳定性指在一段物理时间内分布结构的稳定不变部分与变动部分的比例,结构相对稳定性指分布结构的稳定不变部分大于变动部分,即历史变动性小于历史稳定性,那么,可以这样解释结构稳定性原理的几层涵义。

  首先,世界(国家和地区)社会现代化的纵向和横向分布的分布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其次,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的纵向和横向分布的分布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其三,社会领域各要素的现代化的纵向和横向分布的分布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在世界范围内,大约20%的国家处于社会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属于相对现代化的国家;大约80%的国家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属于相对非现代化的国家;这个分布结构具有历史稳定性。其实,它就是人们常说的20/80法则,这个法则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社会领域和社会要素的结构分析。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分布结构的历史稳定性,与历史时间跨度有关。历史时间跨度越小,稳定性越大;历史时间跨度越大,稳定性越小。虽然不同国家的国际地位会有所变化,但是,它们对纵向结构的扰动很小,地位分布的纵向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在短期内,国家社会的国际地位的稳定性也是很高的。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分布结构的历史稳定性,与历史时期有关。在不同历史时期(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不同社会时间),稳定性的大小也有变化。例如,在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起步期和发展期,稳定性比较小,在过渡期稳定性比较大;在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起步期和发展期,稳定性比较小。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分布结构的相对稳定性,还与分析对象有关。不同社会领域和社会要素的分布结构的稳定性,预计会有一些差别,需要专门研究。

  第四个原理:地位可变迁原理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结构稳定性和地位可变性是对应的。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地位可变迁原理有多层涵义。假设,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国际地位指某个国家社会现代化相对水平在世界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排名,国际差距指某个国家社会现代化相对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而且,这种假设同样适用于社会领域和社会要素的分析,那么,可以这样解释地位可变迁原理的几层涵义。

  首先,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社会现代化的相对水平、相对地位和相对差距是可变的。

  其次,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的相对水平、相对地位和相对差距是可变的。

  其三,社会领域各要素的现代化的相对水平、相对地位和相对差距是可变的。

  其四,社会现代化不是一劳永逸的。今年达到社会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不等于明年还能够保持社会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世界范围内,国家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图2-11)。例如,在1950~2001年期间,根据101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相对水平的国家分组,1950年的18个高水平国家,到2001年,14个仍然是高水平国家,3个降级为中高水平国家,1个降级为中低水平国家;1950年32个低水平国家,到2001年,23个仍然是低水平国家,7个升级为中低水平国家,2个升级为中高水平国家;1950年51个中等水平国家(19个中高水平国家和32个中低水平国家),到2001年,有8个国家升级为高水平国家。

  通俗地说,国家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国际地位会有升有降;先进可以保先进,也可以变后进;后进可以变先进,也可以仍然为后进。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地位是流动的,而且流动是有规律的。在过去50年里,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分组,相对现代化国家降级为非现代化的国家的概率约为22%,相对非现代化国家升级为现代化国家的概率约为10%。

  第五个原理:路径可选择原理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可选择原理,与广义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可选择原理是一致的。

  假设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是明确的,通向目标的路径有多条,每一条路径的特点不同;国家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实现目标,与所走路径有关,那么,可以解释路径可选择原理的涵义。

  首先,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路径是可以选择的。

  其次,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

  其三,路径的可选择性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存在路径锁定现象。

  其四,路径选择与社会成就有紧密关系。

  其五,路径选择具有很高的机会成本。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每个人都可以走自己的路;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罗马。事实上,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有些人永远到不了罗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的稳定性,可能与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有紧密关系。

  第六个原理:行为可预期原理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行为可预期原理,与广义经济现代化的行为可预期原理是一致的。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的“有限理性”原理,由于风险、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的存在,人的行为决策往往是“寻求满意的选择”,而不是“追求最优的选择”。人的行为理性是有限的。假设,社会现代化过程是一系列的行为决策,那么,可以这样解释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行为可预期原理的几层涵义。

  首先,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行为是可以部分预期的。

  其次,行为的可预期性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其三,行为可预期性与社会成就有紧密关系。

  其四,行为的可预期性将提高,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进信息的获取。

  其五,行为预期是有理论基础的。

  第七个原理:需求递进原理

  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遵循需求递进原理。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戈布尔 2001),人类行为受五种需要的支配,它们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且五种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

  在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需求是递进的。一种需求的满足,并不意味着社会进步的终结,而是意味着新的需求的产生。

  需求——满足——需求的循环递进,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机理。

  第八个原理:效用递减原理

  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遵循效用递减原理。在经济学里(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 1992),收益递减规律是:当我们连续地增加同单位的某种投入品,而保持其他投入量不变时,我们会得到越来越少的增加的产量(边际收益递减)。在有些时候,边际收益经历上升和下降的两个阶段,收益递减规律,只是反映了下降阶段的特点。

  在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社会政策和创新的效用,将出现三种变化。首先,效用递减:社会政策和创新的效用,随时间而递减,最后趋向无效;这不是说社会政策是失效的,而是说社会政策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次,效用周期:有些社会政策和创新的效用,有一个生命周期,经历上升和下降的两个阶段;最后趋向无效。其三,效用固化:有些社会政策和创新的效用,经历上升和饱和的两个阶段,最后,变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长期发挥稳定的作用。效用递减原理,说明了效用递减和效用周期的下降阶段的特点。

  创新——效用变化——创新的循环递进,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机理。

  第九个原理:状态不重复原理

  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是一系列社会状态的集合。在这个过程,没有两个社会状态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社会状态不重复原理。一个社会状态,是一组社会变迁的集合。

  社会状态——变迁——社会状态的循环递进,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机理。

  状态不重复原理包含的意义有:社会状态的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是不可能的。

  第十个原理:中轴转变原理

  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社会中轴转变的过程。根据美国社会学家贝尔的观点(贝尔1973),社会整合过程中存在中轴原理和中轴结构,中轴结构是其他结构环绕在它的周围的那种组织结构,中轴原理是在一切逻辑中作为首要逻辑的动能原理;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中轴原理和中轴结构,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不同的中轴原理起支配作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社会社会的转变,包含社会中轴的转变。

  由此可见,所谓中轴原理,就是社会的核心规则;所谓中轴结构,就是社会的核心结构。广义社会现代化,既是中轴原理转变的过程,也是中轴结构转变的过程;只有完成了中轴转变,才是完成了社会现代化。这就是中轴转变原理。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有两次中轴转变,第一次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中轴转变,第二次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中轴转变。

  综上所述,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是有规律的,不是无序的;它遵循10个基本原理。简单地说,10个原理是:行为可预期,路径可选择,进程不同步,分布不均衡,结构较稳定,地位可变迁、需求递进、效用递减、状态不重复和中轴转变原理。

  (7)广义社会现代化的4个基本模型

  广义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刻画,既需要定性的概念模型,也需要定量的数量模型。概念模型是数量模型的基础,数量模型则是概念模型的近似和量化。

  第一个模型:广义社会现代化的概念模型

  广义社会现代化包括四层涵义:一个历史过程、一种革命性变化(社会转型)、社会发展和国际竞赛。革命性变化包括社会形态的两次转变(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等的两次转变),社会发展包括社会进步和社会正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增长、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社会福利与公平的改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变化等),国际竞赛包括追赶、达到和保持社会进步的世界先进水平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很显然,广义社会现代化是一系列变化的集合。所以,可以用集合论方法构建它的概念模型。

  广义社会现代化包含在18~21世纪的400年里出现的一些社会变迁,另外一些社会变化则不属于它。所以,广义社会现代化是一些社会变化的集合,用下式表示:

  Ms = { Msl, Mss, Msin, Msid, Sp, Sqol, Nlit, Nh, Sw, Se, Smol, Gsr }

  其中,Ms 指广义社会现代化,{}指社会变化的集合,Msl指社会生活的现代化,Mss指社会结构的现代化,Msin指社会制度的现代化,Msid指社会观念的现代化,Sp指社会生产力的提高,Sqol指生活质量的提高,Slit指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Nh指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Sw指社会福利的改善,Se 指社会公平的改进,Smol指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变化,Gsr指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

  根据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定义,有下式:

  广义社会现代化 = 社会发展 ×社会转型 ×国际社会地位变化

  其中,社会发展包括社会进步和社会正适应。社会进步包括社会生产力、生活质量、国民文化素质、国民健康素质、社会福利、社会公平等的进步性变化,社会正适应包括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变化。社会转型包括社会形态的两次转变,具体包括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等的两次转变。

  所以,广义社会现代化的概念模型,也可以采用下式表示:

  Ms = { Sp, Sqol, Nlit, Nh, Sw, Se, Smol } ∩ { Msl, Mss, Msin, Msid } ∩ { Gsr }

  其中,Ms 指广义社会现代化,∩ 指交集,其他字母符号的意义与前面的解释相同(为减少重复,以后简称为“其他同前”)。

  第二个模型: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数量模型

  在广义社会现代化的概念模型中,有些变化可以定量刻画,如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生产力、生活质量、国民文化素质、国民健康素质、社会福利、生活方式、国际社会地位等;有些变化更多是定性变化,如社会公平、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等。可以定量分析的变化简称为社会变量,对这些社会变量的变化建立数量模型,就构成广义社会现代化的数量模型。

  广义社会现代化是非线性的,包括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两个阶段。其中,在结构变化方面,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是对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部分转折,例如,城市化和郊区化等。所以,我们需要分别建立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数量模型、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数量模型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数量模型。

  首先,建立广义社会现代化概念模型的简化模型

  在广义社会现代化的概念模型中,社会生产力、国民文化素质、国民健康素质、社会福利等与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社会生活包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社会公平、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是定性的变化。

  如果把相关内容进行“同类项合并”,并扣除定性变量,可以对概念模型进行简化:

  Msq = { Sqol, Smol } ∩ { Mss } ∩ { Gsr }

  这就是广义社会现代化概念模型的简化模型。其中,Msq 指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定量变化。

  其次,建立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数量模型。

  根据简化模型,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定量变化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变化、社会结构转型和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其中,反映生活质量(Sqol)的指标有很多,如预期寿命、国民文化素质、国民健康素质、社会福利和社会生产力等;反映生活方式(Smol)的指标包括城市化、电气化和信息化等;反映社会结构(Mss)的指标包括劳动力就业结构、人口居住结构、教育结构等;国际社会地位变化(Gsr)可以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积极性变化)和社会结构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代表。

  所以,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数量模型,可以用下列方程组和判据表示:

  ΔXt = Xt–Xt-1 (ΔXt > 0 社会进步,ΔXt < 0 社会退步)

  ΔYt = Yt–Yt-1 (ΔYt > 0 社会正适应,ΔYt < 0 社会负适应)

  ΔZt = Zt–Zt-1 (ΔZt > 0 社会转型进步,ΔZt < 0 社会转型退步)

  ΔXt / Xmt = Xt/Xmt – Xt-1/Xm t-1 (ΔYt/Ymt > 0 地位上升,ΔYt/Ymt < 0 地位下降)

  ΔYt / Ymt = Yt/Ymt – Yt-1/Ym t-1 (ΔYt/Ymt > 0 地位上升,ΔYt/Ymt < 0 地位下降)

  ΔZt / Zmt = Zt/Zmt – Zt-1/Zm t-1 (ΔZt/Zmt > 0 地位上升,ΔZt/Zmt < 0 地位下降)

  Msq = {ΔXt,ΔYt } ∩ {ΔZt } ∩ {ΔXt / Xmt,ΔYt/Ymt,ΔZt / Zmt }

  Mst =(ΔXt / Xmt ×Yt/Ymt ×ΔZt / Zmt)1/3

  其中,ΔX指生活质量的提高,ΔY指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变化,ΔZ指社会结构的转变,Δ指变化,t为年份;ΔX/Xm指生活质量相对水平的变化,Xm指生活质量的世界先进水平;ΔY/Ym指生活方式(积极性变化)相对水平的变化,Ym指生活方式(积极性变化)的世界最新水平;ΔZ/Zm指社会结构相对水平的变化,Zm指社会结构的世界先进水平;Msq 指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定量变化,Mst指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相对水平。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相对水平等于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积极性变化)与社会结构的相对水平的几何平均值。

  (8)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分层结构

  广义社会现代化既包括社会领域及其各分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也包括不同地域层次的社会的革命性变化,所以它是有层次结构的。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行为主体和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包括纵向层次结构和横向层次结构,这就形成了一个结构矩阵(表2-23)。

  关于横向的不同部分的研究,属于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分支理论。后面会专门介绍。关于纵向的不同层次的研究,可以属于一般理论,也可以属于分支理论。下面分析后者。

  首先,广义社会现代化一般理论在世界和国家范围的适应性。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是对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分析,它以国家和社会要素为基本单元。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重点是分析人类社会变迁的世界前沿,并以世界前沿的时间轨迹建立了社会时间。如果人类社会变迁是有逻辑的和规律的,如果广义社会现代化一般理论体现了这种逻辑和规律,那么,它就适用于世界社会和国家社会。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先行国家和后进国家,或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它们的做法会有很大不同。广义社会现代化一般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先行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特点,但对后进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重视不够,因为后者更多需要社会现代化的方法和政策研究。

  其次,广义社会现代化一般理论在省级地区的适应性。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适用于国家社会分析,但在省级地区的适应性,会因国家不同和地区不同而异。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的分析,在省级地区,地区现代化遵循国家现代化一般规律,但又不是国家现代化的简单“缩小”。省级地区的现代化会与国家现代化有所差别,例如,有些地区没有经历城市化阶段或者不完全的城市化阶段,就进入到知识化和信息化阶段等。所以,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在应用于地区社会分析时,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校正和发展。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比较适用于解释先行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先进地区的情况,而对后进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后进地区的适应性,就会有很大差别,需要专门研究。

  其三,广义社会现代化一般理论在县市级地区的适应性。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在县市级地区的适应性,会比在省级地区的适应性小一些。县市级地区的社会具有更大的多样性。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的分析,在县市级地区,地区社会的城市化和服务化等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很大的多样性和弹性,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则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可能在许多县市级地区出现“水土不服”,需要专门的研究和校正。

  在不同层次的地区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发展和国际社会地位提高都是必需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必需的,社会福利与公平改善是必需的,社会制度和观念变化是必然的,但是社会结构的转变,就有多样性。

  虽然《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提出了地区现代化理论,现在有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但它们不能代替地区社会现代化理论。地区社会现代化理论正等待学者去发现和创造。

  3、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结果和目标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结果,可以从人类社会、国家社会和地区社会等几个层次来刻画;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更多是针对国家和地区社会现代化而言的。因为,关于世界社会的广义社会现代化目标的讨论,难免有点理想主义的味道,它是不可操作的。国家和地区的广义社会现代化目标是客观存在的,它能否实现,如何实现,是需要专门研究的课题。

  (1)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结果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结果,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描述。

  首先,六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就人类社会而言,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结果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两次社会形态转型的完成,二是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生活方式和观念的积极性变化,四是人类文化和健康素质的提高,五是社会福利和公平的大幅改善,六是生活质量国际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结构国际差别的缩小,以及国际竞赛的社会地位变化。人类社会的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六个方面的变化,同样适用于国家和地区社会。

  其次,两种社会现代性的形成和扩散。广义社会现代化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社会现代化的结果是第一社会现代性的形成和扩散,它包括城市化、流动化、福利化、专业化、理性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大众传播等。第二阶段的社会现代化的结果是第二社会现代性的形成和扩散,目前它包括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郊区化、绿色化、全球化、多样化、个性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将来还会有新发展。

  其三,两类国家的动态平衡。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的结果也是动态变化的。在某一历史时刻,大约只有20%左右的国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它们属于相对现代化的国家;大约80%左右的国家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属于相对非现代化的国家。在50年时间内,相对现代化的国家降级为非现代化的国家的概率在20%左右,相对非现代化的国家升级为现代化国家的概率约在10%左右;两类国家的地位升降处于动态平衡中。

  (2)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目标

  任何国家和地区,不论有没有正式的社会现代化目标,它实际上都会有一个社会目标或一组社会目标。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需要识别和规范这个目标。

  国家和地区的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方面是国家和地区社会的自身现代化,一个方面是追赶、达到和保持社会进步的世界先进水平。自身现代化的目标是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由于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需要制定不同时期的政策目标。归纳起来,广义社会现代化有三个基本目标和一个政策目标:

  第一个目标: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

  第二个目标:完成第二次社会现代化;

  第三个目标: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相对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

  第四个目标:完成某个历史阶段的特定阶段目标,属于政策性目标。

  (3)广义社会现代化目标的特点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四个目标有不同特点。

  第一个目标的特点:不同国家和地区完成的时间有先后,发达国家在20世纪已完成。目前,这个目标的标准是固定的,大约为1960年工业化国家的平均值。

  第二个目标的特点:不同国家和地区完成的时间有先后,发达国家在21世纪才能完成。目前,这个目标的内容和标准都是开放的。因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需要100多年,发达国家刚刚走了30多年。它的内容和标准都需要专门研究。到21世纪下半叶,等到有国家和地区完成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后,它将成为一个固定目标。

  第三个目标的特点:只有20%左右的国家和地区能够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相对现代化的国家;80%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属于相对非现代化的国家;部分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和地区能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属于相对现代化水平提高的国家。

  这个目标始终是一个动态目标,而且不是一劳永逸的。根据地位可变迁原理,发达国家可以降级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可以升级为发达国家;相对现代化的国家可以降级为非现代化国家,相对非现代化国家可以升级为现代化国家;地位转移有一定的概率。

  第四个目标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目标都会也应该有所不同。

  (4)广义社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第一个目标和第二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时间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能够实现,但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第三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概率问题。在任何时候,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多数国家不可能实现第三个目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果说,20%的国家和地区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那么,就有80%的国家和地区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关于国家实现第三个目标的概率,请参考表2-11的数据。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第四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政策问题。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与政策目标的合理性有关,也与各种内外因素有关。

  4、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动力

  广义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内部的动力,也有社会外部的动力,还有国际竞赛产生的动力等。如果广义社会现代化的成果得到公平的分配,人们都能享受社会现代化的实惠,那么,社会现代化的动力就会来源于全社会,来源于国家的各个方面。

  (1)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动力模型

  研究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动力,首先需要建立动力模型。

  广义社会现代化 = 社会发展 ×社会转型 ×国际社会地位变化

  社会发展 = 社会进步 + 社会正适应 + 社会进步 ×社会正适应

  其中,社会进步包括社会生产力、生活质量、国民文化素质、国民健康素质、社会福利、社会公平等的进步性变化,社会正适应包括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变化;社会转型包括社会形态的两次转变,具体包括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等的两次转变。

  社会进步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政治发展、教育发展、文化变迁等。

  社会正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收入、科技、教育、文化、环境、全球化等。

  社会转型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进步、科技进步、政治发展、文化变迁、社会规划等。

  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国际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球化等。

  一般而言,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动力来源。

  归纳起来,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于八个方面: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政治发展、教育发展、文化变迁、人口变化、环境变化和全球化(图2-12)。

  抽象地说,广义社会现代化是由三种力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包括社会推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等形成的社会推力)、社会拉力(文化变迁、政治发展和全球化等形成的社会拉力)、社会压力(人口和环境变化等形成的社会压力)。三种力不仅直接作用于社会现代化,而且通过相互作用,间接作用于社会现代化。

  所以,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动力模型,可以用下式表示

  Msp =( Pe + Psci + Pedu )×( Pc + Pp + Pg )×( Ppop + Penr)

  其中,Msp指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动力,Pe 指经济增长的推力,Psci 指科技进步的推力,Pedu 指教育发展的推力;Pc 指文化变迁的拉力,Pp 指政治发展的拉力,Pg 指全球化的拉力;Ppop 指人口变化的压力,Penr 指环境变化的压力。

  (2)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动力原理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动力来源有八个之多,那么,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借用生物进化论的原理,可以设想社会现代化的动力原理。

  生物进化的一种形式:遗传突变 选择(淘汰) 繁殖(生存)

  社会现代化动力机理:社会创新 选择(淘汰) 扩散(学习)

  社会现代化的动力原理是:在社会推力、社会拉力或社会压力的作用下,发生社会创新,经过社会选择,淘汰不适合的社会创新和旧的社会因素,合适的社会创新向其他领域和地区扩散;这个过程反复交替进行,推动社会现代化。此外,变化促进者的作用也是明显的。

  (3)社会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

  广义现代化理论认为,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专业人力资本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动力,国家创新体系是第二次现代化的

发动机。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社会现代化。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是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燃料和发动机。所以,可以建立社会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

  根据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是在世界上首次引入新东西、引入新概念和制造新变化,新是指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知识创新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它指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和应用某种新知识,或首次引入知识要素和知识载体的一种新组合和新组合首次应用(张凤 2005)。从知识创新到现代化的链式关系,就构成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简化模型):

  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同样适用于社会现代化,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

  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先行国家和后进国家,其动力会有所不同。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比较大,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相对比较小。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的影响比较大,经济和人口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先行国家,创新的作用比较大;后进国家,学习的作用比较大。

  5、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

  广义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时间跨度和道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广义社会现代化,必然有自己的路径和不同阶段的模式。路径指在社会现代化的起点与终点(目标)之间的道路,它具有方向性、阶段性和结构特征。模式是社会现代化的路径的一个截段,是社会现代化的各个关键要素的一种组合(配方),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国家和地区在广义社会现代化的某一个阶段,取得明显的成功或失败,人们就会把这个阶段的路径及其特征归结为“一种模式”,并给模式命名。模式是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经验和实践的代名词。

  (1)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路径

  历史已经证明,文明进程是多路径的,广义现代化是多路径的,广义社会现代化也是多路径的。根据路径的性质,可以把路径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本路径,指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主要路径,每条主要路径的方向和结构特征是独特的。第二类是细分路径,指基本路径中存在的方向一致但结构特点不同的一组路径,又称为亚路径。第三类是分叉路径,指看似可以通向社会现代化目标,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路径。

  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现代化,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基本路径(方向),然后选择与自己的历史阶段和客观条件相适应的细分路径(结构特征),同时应该尽量避免走上分叉路径。

  在21世纪广义社会现代化有三条基本路径(图2-14)和许多细分路径。三条基本路径是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路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路径和综合社会现代化路径。每一条基本路径又有许多的细分路径,例如综合社会现代化路径的多条细分路径(图2-14)。事实上,社会领域包括12个分领域,三条基本路径分别是12条分领域路径的“包络线”。

  根据路径可选择原理,社会现代化没有标准路径,没有最佳路径,只有合适的选择。因为,每一条路径的适用性不同,同一条路径对不同国家是不等价的,没有一条路径是对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适用的。合适路径的选择,既受社会知识和规律的影响,也受历史地理、基本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受社会机会和偏好的影响。而且,路径的可选择性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路径选择与社会成就有紧密关系,路径选择的风险和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

  (2)广义社会现代化的模式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模式是丰富多彩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可以创造不同的成功模式和失败模式。这些模式又成为后来者研究、学习和借鉴的样板。在20世纪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社会模式,这些模式与某个历史阶段和地理区域是紧密相关的。盲目的模仿或照搬,往往产生事与愿违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21世纪有三条基本路径,与之对应的是三类基本模式。第一类是知识化和郊区化并行模式,第二类是城市化模式,第三类是新城市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模式。在三种基本模式里,又有许多的亚模式。

  广义社会现代化包括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社会形态等的两次革命性变化,涉及全部的社会领域。这些社会方面和社会领域有丰富的内涵。广义社会现代化的模式就是这些社会要素的某种组合。一种社会模式就是一种社会配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条件和环境,需要不同的社会配方。适合于某个国家和地区某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配方,可能不会完全适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由于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规律性,先行国家的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些模式,往往成为后进国家的参照,但不能完全照搬或重复,因为后者与前者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

  关于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研究,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6、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分支理论

  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包括:分阶段理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综合社会现代化理论等)、知识社会理论(信息社会、生活质量、绿色化、全球化等)、工业社会理论(现代社会、社会分化、城市化、福利化等)、分领域理论(广义教育现代化、广义卫生现代化、广义社会保障现代化等)。由于本章第二节讨论了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知识社会理论(信息社会、绿色社会、生态社会等)、工业社会理论、全球化理论等都有大量专著,这里就不再赘述。分领域理论,需要专门研究。下面,简要讨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社会现代化理论。

  (1)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理论

  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是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第二阶段。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理论同样包括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表2-24)。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这里不讨论它的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只介绍它的一般理论(表2-25)。

  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是知识革命的产物,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领域发生的一种革命性变化,它包括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图2-15)、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国民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国内社会福利和公平的改善、以及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

  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关于知识社会没有统一定义。一般而言,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和中轴的社会。在知识社会,知识劳动者占主导地位、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知识社会具有八个突出特征(表2-26)。

  一般而言,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知识社会)有三个来源。

  其一,对工业社会的部分继承和发展,如教育、卫生和福利的发展等;

  其二,对工业社会的部分否定和转折(解构和转向),如郊区化、绿色化和多样化等;

  其三,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社会创新),如知识革命、网络化和智能化等。

  前面已经比较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差别(表2-21)。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是以人类需求为中心的发展观,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

  关于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研究,目前是一个薄弱环节,需要大力加强。

  关于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概念模型和动力模型,请参考前面的分析。

  关于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需要专门整理和归纳。

  (2)综合社会现代化理论

  在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广义现代化理论)中包括新型综合现代化,在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中也有综合社会现代化,它们是对应的。事实上,综合社会现代化是一组路径,是一组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可能选择的路径,是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图2-13)。

  在21世纪初,发达国家已经全部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国家有三种情况:刚刚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没有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也没有对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做出响应的、没有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但对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做出积极响应的。

  在21世纪前50年,发达国家只能继续推进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国家有三种选择:第一,直接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适合于已经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国家;第二,先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第三,同时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城市化和郊区化并进。第三种选择就是所谓的“综合社会现代化”,因为它是两次社会现代化的合成,是一条新型社会现代化路径。由于不同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不同,终点(赶上发达国家的时间)也不同,所以,综合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条路径,而是一组路径。

  我们可以借鉴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方法,构建综合社会现代化理论。综合社会现代化理论包括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其中,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与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有关内容是重合的。所以,我们需要重点分析综合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表2-27)。

  在综合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需要连续完成两个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并最终到达知识社会。这个过程可以用“联动模型”(何传启 2003)来解释。联动模型可以看成是综合社会现代化的运行机理(图2-17)。

  联动模型的原理是:

  首先,农业社会是起点;

  其次,对农业社会的继承、解构和创新,形成工业社会;

  其三,对工业社会的继承、解构和创新,形成知识社会;

  其四,在工业社会形成过程中,对工业社会已经形成的部分,有选择地、符合规律地进行部分解构和“反向”、部分继承和发展、进行知识社会需要的创新,生成知识社会;同时推进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形成,连续地、动态地进行转变。

  工业社会就像是一个“反应器”,它一边解体农业社会生成工业社会,一边自我解体生成知识社会,两个转变是联动的。当然,这个“反应器”不是自动工作的,而是人为控制的。

  综合社会现代化是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遵循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规律,但不同国家综合社会现代化需专门研究。为节省篇幅,这里不再讨论有关细节及国家差别。

  三、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方法

  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领域,又是现代化研究与社会学的一个交叉领域,可以借鉴现代化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现代化研究的一般方法包括六项基本内容和要求。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其次,界定研究的对象;其三,界定研究的内容;其四,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和方法;其五,对研究结果进行客观的陈述和评述;其六,有完善的科学引文。这六项要求缺一不可,它们是现代化研究的科学基础。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既遵循现代化研究的一般方法,又借鉴社会学方法,在具体做法上又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又是社会学的一个新分支。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1、明确研究的目的

  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和性质的不同,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三个层次的研究。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应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实现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开发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某个具体对象制订某个历史时期的实现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战略和政策。

  2、界定研究的对象

  如果一项研究工作,没有对其研究的对象,做出明确的界定,别人就很难判断该项研究的科学性。因为,如果研究对象是“模糊的”,那么,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就无法检验。所有的科学理论和知识,都需要得到和经受检验。所以,开展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需要界定研究的对象,约有五个界定:地理范围、时间、社会性质、主题和阶段的界定等(表2-28)。

  3、界定研究的内容

  一个研究对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开展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在界定了研究的对象后,还要界定研究的内容。界定哪些内容属于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哪些内容不属于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范畴。如果把不属于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的内容,纳入社会现代化研究,既容易引起“混乱”,也是不合理的。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鼓励学科交叉,但要说明交叉点。

  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大致包括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表2-29)。首先是识别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世界前沿和特征,其次是揭示世界前沿形成和变化的客观规律,其三是分析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其四是分析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其五是探索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途径,其六是研究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等。

  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包括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主要是研究它的一般理论和分支理论。分支理论涉及许多社会领域。在不同领域,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内容,可能部分地与有关学科有交叉,但它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内容。

  4、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

  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需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和方法。

  首先,对前人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对与该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已经有哪些结果和观点,存在哪些问题?避免重复。

  其次,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研究路线的选择,应该根据研究目的进行系统设计。研究路线必须是符合逻辑的、与研究目标相适应的。

  其三,选择合理的方法。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的方法很多。本报告第一章介绍的时间序列分析、历史截面分析、现代化坐标分析(详见第一章)等,都是有效方法。社会学一般方法、计量社会学、比较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人类学、文化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历史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方法等,也是可以采用的方法。广义社会现代化评价,依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广义社会现代化水平评价、进展评价和诊断评价等。

  5、对研究结果的客观陈述和评述

  对研究得到的结果,或者观察到的新现象,应该进行客观的陈述。结果的陈述,要求客观真实,不带个人偏好,或者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杜绝“投人所好”因素。

  对结果和现象的科学意义,应实是求事地陈述,避免夸大,避免跨边界的发挥。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合理的推论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明确推论的边界条件,不能无限“放大”。

  6、完善的科学引文

  完善的科学引文,是科学家判断别人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的基础,也是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公认的荣誉和信誉机制。如果某项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工作,没有完善的科学引文,别人就很难判断,哪些工作和观点是前人的,哪些工作和观点是研究者的新贡献。

  综上所述,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应该按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学规范,理性地、系统地、客观地、不带偏见地进行。如果这么做了,广义社会现代化研究就会成为交叉科学领域快速成长的新学科,现代化理论就会获得蓬勃生机。

  第二章其他小节:

    第一节 社会思想与社会现代化

  第二节 经典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社会现代化的一般途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