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第二节 经典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14:56 新浪财经

  2006年2月7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专家座谈会暨中国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 本文是报告的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节 经典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作为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图2-3),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形成的。美国社会学家的三本专著的问世,包括《社会系统》(Parsons 1951)、《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Lerner 1958)和《现代化与社会结构》(Levy 1966)等,标志着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诞生。虽然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已经有50年历史,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单一的”现代化理论(Harrison 1988)。实际上,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经典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集合。根据这种理论,经典社会现代化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及深刻变化。在很长的时间里,许多学者并没有明确区分社会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社会现代化与现代化)的不同,人们常常把它们当作“同义词”。

  一、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的形成,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知识来源是复杂的,而且,不同学者的观点有较大差异。

  1、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如果包括早期的工作,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现代化理论孕育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人类社会发展研究,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研究,它们是社会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来源。

  第二阶段:社会现代化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理论”,而是关于社会现代化的众多学术思想的集合。从事社会现代化研究的学者们,并没有就它们的研究工作达成一致。与之相反,学术批评是一种时尚(Harrison 1988)。

  第三阶段:社会现代化理论的批判和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也受到学术批评,出现一些新观点,如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主义、“新现代化”等。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更多是从国际关系角度谈现代化,后现代主义更多是对现代性的批判,“新现代化”更多是对现代化理论的“改良”。

  2、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知识来源

  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知识来源十分复杂,包括社会进化论、扩散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社会系统理论、互动理论、人类学理论等。英国社会学家哈利生(Harrison 1988)关于现代化理论形成过程的分析(图2-4),可以增加我们对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复杂性的认识。当然,哈利生的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例如,他忽略了美国历史和政治学家们的现代化研究等。

  二、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是一个学术思想集合,包括三个主要部分。(1)关于经典社会现代化的一般表述。(2)关于社会现代化某方面或某领域的一般表述。(3)社会学中与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相关的理论。为了叙述的简便,可以将这三个部分,分别简称为经典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或者简称为元理论、亚理论和相关理论(表2-5)。

  1、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在20世纪50~60年代,现代化理论与社会现代化理论,或者经典现代化理论与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并没有学者对它们进行严格的区分。社会学家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现代化,不仅谈社会领域的现代化,也涉及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其他领域的学者,如历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家等,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现代化,但他们往往也谈到社会领域的现代化。事实上,经典现代化理论就是这些与现代化相关的学术思想的一个集合。同样地,可以把与社会领域的现代化相关的学术思想集合起来,组成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虽然关于经典社会现代化有大量文献,但迄今为止,它尚没有系统的、公认的一般理论阐述。

  通过对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大量文献的系统整理,结合第一章的社会事实和理论分析,借鉴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原理,可以归纳出一个比较系统的经典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框架。一般而言,经典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是关于经典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规律和特征的系统阐述,它包括经典社会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表2-6)。为方便起见,可将经典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简称为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

  (1)经典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定义

  关于社会现代化,没有统一的定义(表2-7)。一般而言,经典社会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一种革命性社会变迁,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或是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也是欠发达社会追赶发达社会先进水平的过程。

  (2)经典社会现代化的过程

  经典社会现代化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经典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动员和社会流动、社会分层、分化和整合、社会结构转型、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居住结构的城市化、非生物

能源和科技的大量应用、公共卫生和健康的变化、国民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初等教育、职业分化和专业化、社会生产力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时间缩短和休闲时间的延长、家庭机械化电气化、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会制度和观念的变化等。根据帕森斯的现代社会系统理论(Parsons 1971),发展(现代化、变迁)被理解为容纳、价值普遍化、分化和地位提高的综合体,社会进化通则是发明或接受某些制度和行为方式,它们能提高这个社会系统的长期适应能力。

  经典社会现代化过程与经典现代化的特点是基本一致的。亨廷顿认为(布莱克 1996):①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②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③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④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⑤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⑥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水平或阶段;⑦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有很多不同类型,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⑧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⑨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关于趋同性和不可逆性,存在许多争议,因为它们与社会现实有一些差异。

  (3)经典社会现代化的结果

  经典社会现代化的结果是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工业化社会。美国学者萨顿比较了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布莱克 1976)。成熟的工业化社会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可以称为经典社会现代性,主要包括:社会流动、分层、分化和整合、家庭小型化、城市化、理性化、专业化、家庭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福利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大众传播等;同时也有一些负效果,如贫富差距、环境、家庭和伦理问题等。

  工业化社会也是现代化社会。美国学者列维比较了“现代化社会”和“非现代化社会”的特点,总结归纳了现代化社会的八个特征(Levy 1966)。①现代化社会的各种组织的专业化程度高;②由于高度专业化,各种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功能是非自足的;③伦理具有普遍主义的性质,而不是由家庭和亲属关系决定的个别性;④国家权力是集权而不是专制;⑤社会关系是合理主义、普遍主义、功能有限和感情中立;⑥具有发达的交换媒介和市场;⑦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层(官僚)组织;⑧家庭是小型化的,家庭功能比较少。

  (4)经典社会现代化的动力

  经典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过程,它的动力机制也是复杂的。目前,尚没有统一认识。大致有五种观点。第一种观点,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是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波普诺 1999)。第二种观点,文化变迁是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Inglehart 1997)。第三种观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现代化(Inglehart 1997)。第四种观点,创新、扩散和变化促进者,是现代化的关键因素(Harrison 1988)。第五种观点,多种因素影响社会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社会、科技、社会因素和社会规划等。

  (5)经典社会现代化的模式

  经典社会现代化的途径和模式是多样的,具有路径依赖性,受历史、地理和传统的影响。这种多样性表现在:人口和家庭变化模式、城市化模式、公共卫生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力和职业结构、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国际差异性等方面。

  经典社会现代化不是孤立的,它既受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又与经典经济现代化相互作用,同时受科技水平的制约。所以,关于经典社会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和其他领域现代化的关系的分析,也应该成为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内容。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是以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在国家内部的不同行政层次的地区,地区社会现代化与国家社会现代化会有所不同,例如城市化模式的差异等。关于地区社会现代化,也应属于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畴。

  经典社会现代化的基础研究,主要目的是识别人类社会前沿和国际社会差距,以及前沿和差距形成的原因。经典社会现代化的应用研究,主要目的是识别追赶、达到和保持社会先进水平的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开发研究则是制定某个时期的社会现代化的具体政策。

  2、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

  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是关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议题和主要领域的专门理论。这些分支理论,同时也是社会学理论的成员。它们有:工业社会理论、现代化社会理论、城市化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理性化理论、人口现代化、卫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社会保障现代化等。关于这些理论,有大量专著和文献,这里不赘述。

  3、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相关理论

  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相关理论,是与社会现代化内容相关,但内容超出社会现代化范围的一些社会学理论。这些社会学理论,是社会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同时也能解释社会现代化的相关内容。它们有:结构功能主义、社会系统理论、进化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如欠发达社会的发展、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有学者认为社会现代化理论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循环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转型理论、扩散理论等。新进化主义认为(Harrison 1988):(1)人类社会是为了生存的适应系统,(2)早期的社会系统是相似的,(3)创新和扩散是现代化的关键因素,(4)现代社会是独特的,尤其在内部分化的程度上。

  三、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

  经典现代化社会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长期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学术思想的集合,这就影响了这个理论的科学意义和自身的发展,同时影响了它的社会意义。

  其次,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相对忽视社会现代化的负面结果。在现代化过程中,既有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有一些新问题产生,如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破坏、贫富差距问题、工作技能老化、家庭和伦理问题等。

  其三,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应用局限性。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那时社会现代化先行国家已经完成经典社会现代化,所以,这种理论对于先行国家的社会现代化的实践没有指导意义,只有解释意义。如果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后进国家的社会现代化,由于后进国家的时代背景与先进国家当年的时代背景不同,许多新情况如科技新进步,与先进国家当年的情况不同,所以,这种理论对于后进国家的指导意义是相对的。

  其四,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局限性。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解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但是,工业社会只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发达工业化国家已经超越了工业社会阶段。显然,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社会的新进展。

    第二章其他小节:

    第一节 社会思想与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社会现代化的一般途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