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4日电 题:“争取成个家”--重访“烦忧热线”主持人、菜农陈军
新华社记者李斌、刘奕湛
菜农陈军和家人在北京海淀区肖家河承包两亩菜地,种菜卖菜成了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唯一生活来源。2003年11月,陈军做出一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设立“
烦忧热线”,倾听民工的烦恼和忧愁。
一年前,记者倾听了他的故事。一年后,我们再次来到北京海淀区肖家河菜地旁那间简陋的窝棚,屋里仍然光线昏暗,墙壁斑驳。一张床铺和一些旧家具把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塞得满满的。
“走,我带你们去看看‘热线’办公室。”重新相见,陈军分外热情,“一个社会团体为我们提供了为期半年的资助。去年5月份,我就在附近租了一个10多平方米的小屋,从我家把电话线拉了过去,现在都在那里办公。热线还得到了一万元的捐助,有人还捐了4台电脑。”
这是一间小屋,不大,却很敞亮,沿墙放着4张桌子、2个书架和1张折叠床。“最大的变化,是从我原来的单枪匹马,变成了一群人--一些志愿者经常来帮帮忙。”
“多少人?”
“常来的有十几个。”
“每天能接多少电话?”
“平均十几个。现在讨薪的话题少了,看来,越来越多的人能拿到工钱了。”陈军显得比以前健谈,“我们有时组织点活动。这不,1月4日,我们就开了个农民工联谊会,大家聚到一起谈谈心,讲讲自己的故事。2月份,我们的主题是‘安全生活在北京’,教大家注意安全细节方面的事情。3月份还将开展‘学会表达与沟通’活动。”
“现在收入怎么样?”还记得去年采访他时,他的存折上只剩下400元钱,春节都不知道怎么过。
“好一点。一年下来,平均一个月能卖个五六百块钱的菜。不过,过了十月,就没菜可卖了。”
“我现在做事,就好像身后有种力量在推。”陈军坦言,虽然国家、社会重视“三农”问题,但是如果农民工自己不行动起来,别人再怎么帮也是白搭,命运要靠自己改变。
“新年有什么愿望?”
“今年,我希望热线的业务能够再扩展一下,不再仅仅是倾听,要争取把一些问题反映出来,解决一些事情。”陈军笑了笑说,“还有一个,就是个人问题,争取在今年能够成个家,也好了了老人的心愿。”(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