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能源上的游戏规则已失去意义”
——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访谈
本报记者 曹海东
记者:您怎么看待中海油的退出?
韩晓平:中海油虽然没有收购成,但是基本上已经达到目的了,这一次竞购使全世界都知道了中海油,等于为中海油免费进行了全球宣传,而且知道这是一个成长速度快,符合国际规范的公司,而且经营管理很好,使得投资者看好中海油,其市值也从宣布竞购时的230亿元,增加到300亿,现在股票还在上涨。
中海油宣布放弃竞购,进一步表明这一兼并是一次纯粹意义的商业行为,并非中国
政府的战略步骤。而美国国会在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的操纵下,将其政治化,最终使得美国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伤害。
中海油放弃这次并购,并不意味着中海油不能再次参与并购,以后有可能和一些跨国公司合作一起参与收购。
记者:雪佛龙在中国有很多项目。中海油退出后,雪佛龙在中国市场上可能要面临什么?
韩晓平: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利用控制的国会议员将势态政治化,不仅伤害了曾经在中国与其长期合作的中海油,还把与此毫不相干的,并长期为其在中国市场发展提供支持和方便的中国政府也列为攻击对象。我们不知道雪佛龙今后将如何面对中国政府和中海油这两个长期的合作者。
记者:此事对中国的石油战略会带来什么影响吗?
韩晓平:全世界已经意识到在全球化之后,面对一个开放和崛起中的中国,中国的能源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中国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全世界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目前全球油价持续高攀,最直接的原因是世界在石油勘探开发上的投资不足,而将中国大量的资金引入到世界石油的勘探开发之中,是解决全球油价居高不下的重要措施。
西方国家一直在利用“京都议定书”对中国施压,尤其是美国。如果中海油并购成功,可以利用优尼科的天然气资源优化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能源结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酸雨的危害,但是中国的这一努力被美国国会阻击了。
中海油退出竞购,意味着中美之间的能源问题将没有游戏规则可言。对于新兴的中国企业没有规则束缚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