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管厂感冒,彩电厂吃药”的传统规则正被“IT新规则”改变,液晶面板的全球化竞价机制,正悄悄改变靠囤积彩管获得竞争优势的中国彩电业
平板电视洗牌波及上游 彩管业面临全行业亏损
本报驻京记者 张春蔚 实习生 杨芳
彩管行业全面报亏
“公司2005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50%以上。”上海广电电子、深赛格、彩虹股份三家上市的彩管企业在其2005年的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告中出现了几乎同样的一段内容。
这三家企业在中国彩管行业占有龙头地位。深赛格在34英寸和21英寸的彩管市场占
有率高达45%和17%,上海广电电子的综合市场占有率为10.26%。彩虹股份的内地市场占有率也接近20%。
7月15日,上海广电电子(600602)宣布今年上半年出现1.3亿-1.4亿元的亏损,按照广电电子方面的解释,“今年初以来,彩色显像管行业受彩电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出现了需求减少、库存增加、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局面。”
对一个上市18年来首度亏损的企业,这样的解释似乎是可行的。广电电子董秘胡之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年底扭亏“可能性很大”的立场。
亏损的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其同行深赛格(000058)和彩虹股份(600607)头上,二者上半年分别报出500万和3500万的亏损。
7月15日,彩虹股份方面的公告显示亏损原因是“彩色显像管行业竞争加剧,彩管价格下降,产品销售不畅且库存增加,生产线未能满量生产”。而且在近期之内“公司将结合销售情况对部分生产线安排间歇性生产”。
可以判定的是,广电电子公告所提及的上亿元的预亏绝不是偶然为之,更不会是短期之内的一个异数。
事实上,当前彩管业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双双下滑和不可预测性,已经决定了这场行业亏损危机不是一场短期危机,而可能是长期危机。
“行业亏损的危机将会长期存在的,彩管厂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场危机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彩电制造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咨询中心副主任陆刃波表示。
7500万只彩管产能何去何从?
2004年,应该说是彩管行业历史上最舒服的一年。突然跌入行业亏损的泥潭,风水陡转期间云泥之变大有沧桑之感。
2004年1月,TCL拿下了汤姆逊,一举成为全球彩电大王。中国彩电巨子们开始指点起国际彩电风云,虽然有反倾销的阴影,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彩电大国确实巍然挺立了。国内彩电业剑拔弩张的态势也随着行业洗牌的完成相对趋缓。
2004年4月以来,国内一些厂商开始退出CRT彩管的制造。但是一路上扬的彩管需求,却因为短暂的、局部范围内的彩管供不应求带来价格上扬。在市场乐观的预期之下,赛格日立扩建生产线、彩虹扩建生产线,国内彩管厂家纷纷扩大产能,连“外来的和尚”汤姆逊也出手重组广东福地,彩管制造能力迅速攀升,生产线满负荷工作。
这一年甚至成为中国CRT彩管产能乃至销售量历史性的巅峰。
但高潮是短暂的。2004年6、7月开始,创维、夏新等厂家纷纷进入平板电视销售;当年12月,包括长虹在内的所有彩电企业全面进入平板彩电时代。平板行业机会的来临,给还在兴奋的彩管业带来的是不断攀升的库存。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彩管业库存量约为224万只,比2003年底上升了367%。
12月本是历年彩电厂家的黄金时刻,但2004年的彩管市场却突然温吞如水———黄金时刻并没有如同彩电销售一样如期到来。
市场的滞后效应惊醒了这些忙于上量的“青蛙”们,夺路而逃成为头等大事,彩管厂家终于在岁末年终的“旺季”紧急限产、停产。
今年2月,国内彩管产量仅为398万只,比1月份下降29%,但此时的库存已经达到442万只。业内人士介绍,今年国内CRT彩管产能已经达到7500万只,但是彩电厂家的需求不升反降。相对一路下滑的彩管价格,彩管原材料的价格却一路上涨。仅以防爆钢带为例,2004年的价格比2003年上涨20%,今年一季度价格又比2004年上涨11.2%。
形势何以如此反复?彩管厂家亏损的背后到底是哪只“蝴蝶的翅膀”在掀波澜?
“现在是需要多少拿多少。”长虹营销管理部副部长兼彩电经营部部长胥邦钦表示,以前拿货,一般是100万只的彩管需求,会支付200万到300万只彩管的费用,否则很可能会无米下锅。囤积彩管在过去对彩电厂家基本上是必需的,市场供给的变化,这些原本属于彩电厂家的常规库存停留在彩管厂的仓库。
曾经靠“囤积”彩管称雄一时的长虹都改变了原材料的购买方式。彩管厂家必须以新的眼光来调整销售和生产策略。
大量的彩管积压,又造成价格下跌。“买涨不买跌”,长长的阴线预示着行业性的不景气。按照深赛格今年一季度公告,其21英寸彩管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23%,比上年同期提高近5个百分点,外销21英寸彩管、34英寸彩管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6%;但一季度彩管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18.03%,亏损2040万元。
深赛格的一季度公告显示,其彩管毛利率仅为6.72%,而去年很多企业的毛利率超过10%。此外彩管出口方面退税仍然按照13%处理方式,也给国内企业的出口带来压力。
平板彩电结构性洗牌
一场结构性调整正在彩电业展开。
相比CRT时代比较平静的江湖,一些新面孔出现了。既有戴尔、GATEWAY这样的IT厂家,还有夏新、新科这样的碟机厂家。截至去年年底,相比CRT彩电国内五六家企业的数量,国内从事液晶电视生产的厂家多达30家,甚至连金羚洗衣机厂也加入到这块新市场中。
“只要做家电消费类电子,你必须进入平板电视市场。”夏新家用系统事业部总经理陈强表示,“这是数字时代必须跨过的门槛。”
事实上一直在DVD、手机领域出彩的夏新,在去年6月份以32英寸液晶电视的上市拉开批量销售的序幕。就在6月,夏新首家推出以七代液晶屏生产的40英寸液晶电视。目前这个仅仅进入电视生产18个月的厂家,“在液晶电视领域的市场份额是3%”。
同样靠DVD起家的新科电子,也是去年6月开始批量上市液晶电视,在12个月内总销量达到60万台,其中接近八成产品出口。按照新科新闻发言人樊文建的说法:“碟机厂家拥有数字编解码方面的技术优势,而CRT彩管方面的模拟技术在平板时代根本不具有太多优势。软件方面的难题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但我们进入液晶电视的门槛实际比较低。”
来自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表明,新科和夏新两家获得了6%以上的市场份额。赛诺统计显示,“2005年1-6月份的液晶电视市场由海信、厦华、创维三强领先,合计销量占有率达到37%,并且三家的差距非常小。”
至于去年年底才全面进入平板时代的长虹,更是数次调整产品计划。长虹胥邦钦表示:“我们年初的规划中平板和CRT彩电销售是3∶7,现在已经是4∶6了。虽然平板电视是炒得有些过头,但是平板电视的销售确实是持续上扬。”
据长虹营销管理部数显经营部吴定刚介绍,目前长虹的产品线中CRT彩电、等离子、液晶、背投电视的比例分别是61%、12%、12%和15%。而去年这个时候,CRT的份额还是90%以上。显然这次调整不仅是彩电行业的内部升级,更是一次大规模的产业变革。
“这是一场全球性产业调整。”吴定刚说,“即使是索尼也丧失了在特丽珑时代的领先优势。”整个行业价格和产能变化频频。以32英寸液晶电视为例,去年这个时候还是接近2万元的售价,现在几乎都在万元上下调整,部分厂家的产品还跌破万元的价格。
爆发性的增长使得所有的调查机构都多次调整平板电视的市场预期。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电子商会日前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平板电视总销量达到74.1万台,全年的市场规模将是185万台。在液晶领域,国产产品的销售能占到77.94%。
彩管和液晶面板的博弈
平板电视时代的产业链条正在重新布局。“平板市场的启动至少提前了一年。”长虹吴定刚表示,“目前国内厂家每个月的面板消耗量在20万张上下。”
这样的数据说明CRT彩管面临的势必是一场艰难的结构性调整,而不仅是周期性的萎缩和亏损。今年上半年国内彩电的总销量下降了8%,其中CRT彩电下降更达到10%。平板电视正以倍数级的增长蚕食着CRT电视曾经的市场。
彩管厂家必须以更广的眼光来看待新的市场格局。
平板电视提前爆发式的启动使得彩管厂家乃至彩电厂家都措手不及。在今年1月,厦华、创维、海信等品牌厂家纷纷推大屏幕液晶电视时,处于观望的TCL的一些产品在“五一”期间才被落实。
上下游资源正在进行全球化的整合。TCL方面就立刻改变和零部件供应商的谈判方式,从半年一次改为每月谈判一次。“速度会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夏新公司家用系统事业部总经理陈强说。
“液晶面板的供货方主要是日韩企业和台湾地区厂家,这其实是个国际性的商业渠道。”长虹吴定刚认为:“这个渠道更有计划性,游戏规则明确,执行力更强。竞争上更市场化。”
显然,CRT厂家供货上的人情因素、统筹不力等在这些国际性的供货规则面前势必发生改变。虽然一直以来的“彩管感冒,彩电吃药”的格局会有所减缓,但彩管厂利润下滑也反过来影响了CRT彩电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力度。
按照长虹胥邦钦的说法,目前长虹方面的CRT彩电在销售金额上比上年同期增长15%,销售数量上增长20%,预计在三、四级的农村市场CRT彩电的市场占有率从去年的40%上涨到60%。
显然目前几乎所有的彩电厂家都放弃了在CRT彩电技术和生产线上的投入,但近几年内CRT彩电还将是市场的主流。CRT彩管厂家在新的行业调整中还有机会,但是生产和销售规则的新变化势必加剧彩管厂家的转型。
今年初以来“超薄”的CRT彩电也成为模拟电视机最后的市场亮点。这种比普通彩管贵出20%的超薄彩管,解决了传统彩电笨重的“屁股”问题,但是目前这种彩管多需要进口。国内的彩管厂家经过技术升级后,可能会将这种彩管的价格拉低10%。按照胥邦钦的预测,“超薄管比普通管高出8%是合理价位”。
在短期之内,彩管和液晶面板两种上游产品市场还将互为消长,这是一个长期的格局,液晶电视对传统的CRT市场的侵占也还有一定时间。曾经过度看重规模和产能的彩管厂家,将和彩电厂家一起经历IT时代的全球价格调控的过山车。
事实上,在平板时代,台资背景的产品在IT显示器和液晶电视领域都获得高度的增长。在2003年,TCL将重兵投向CRT优势明显的汤姆逊,而不是参与上广电液晶五代线的生产———这可能是李东生在彩电领域最大的失算。
按照广电电子的调整计划,该公司主要参股的上海松下等离子显示器有限公司2005年上半年因生产线技术改造影响产能,且平板显示器行业竞争空前激烈,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目前亏损严重。
规模取胜的彩电业,好日子正一去不复返了,价格剧烈波动的液晶市场正以IT的规则调控着这个彩电大国的产业链。转型期的中国彩电产业链条中的每个领域,都必须换算新的规则和新的速度。
幸好,中国每年超过3000万台的CRT彩电销售量暂时可以垫垫底。
主营业务涉及LCD(液晶显示器)的主要上市公司
(图表略,详见报)
资料来源:元富上海根据上市公司资料收集整理
彩管业主要上市公司业绩一览
(图表略,详见报)
本报根据上市公司公开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