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章剑锋
一场声势浩大的团购活动目前遭到开发商的抵制,这支达到100多人次的团购队伍,在与北京东四环一个项目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讨价还价之后,终被开发商“友好地拒绝了。”
团购失败
“这次团购的失败,是由于开发商不同意。”7月8日,任明辉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任曾试图参与此次团购,但还没来得及加入,团购便告吹了,任只好别谋他图,并自行组织了对于另一项目的团购。
“开发商不愿意让利,也不愿意让补签的协议约束他们。”本次团购中一直坚持的郝先生说,开发商太能折腾了,“开盘价开高了,没有涨价的空间,他们的销售却整天跟我们说过两天还要涨价。”
郝说,最初他们希望开盘价格能够适中一点,此后看到价格开高了,转而希望能给个折扣,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再退而求其次,“团购不成,我们提出团签,不要优惠,只要补充协议保障权益,也泡汤了。”
开发商的决绝使团购命悬一线。5月初由新浪与搜房网共同启动的此次团购,因为一个多月的相持不下,整个团购队伍发生了瓦解,有些人实在耗不住了,咬咬牙就买了,没有买的也有些灰心,“人心散了。”郝先生说。
“我要求的是公平的交易条件。”优仕联律师事务所翟国彬律师对记者说,作为一名律师,他表示自己对于商品房交易双方的不对等一直是有感而发,他认为这样不对,“是否能通过某种方式得到解决?通过团购,我可以让业主少花钱。”
翟国彬是本次团购的参与律师之一,对于开发商的态度,翟律师没有徒呼奈何,他认为,大多数消费者通过这种抱成团的方式,通过一种正面的博奕,可以使买卖双方的话语权趋向均衡。
翟国彬表述了他的构想,“这样一开始就有谈判力度,通过对议价权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开发商的定价权。”但翟同时亦不否认,团购最大的难度依然取决于开发商一个方面,认不认可、接不接受全系于开发商一身,开发商即使在团购队伍大军压境面前依然握有强势主导权,在合同文本之外,若干附加条款完全由开发商定,不论购买方是否有律师参与,均不存在任何可讨价还价的余地。
翟国彬不仅受聘作为买方律师参与团购,同时也是一家组织团购的专业投资顾问公司的法律顾问,翟主张以购买团队的强大阵势去震摄并诱导开发商,使其不得不坐上谈判桌。据翟称,此次团购一开始开发商是明确表示不接受的,但是此后又参与了谈判,总是谈不拢,翟最初设想的公平交易条件一直未能得以实现,翟把此结果归结为人数过少所致。
“开发商能坐下来谈,这至少表明了他的一种认同态度。”翟说。他曾一再替开发商权衡利弊,认为这种直销模式对于开发商而言并非绝对坏事,尽管开发商可能会以低于市场价格将房子脱手,利润空间稍有缩减,但可以省掉各项中间销售环节的开销,同时加快了资金回笼速度,完全符合开发商的利益。
“这可能无关道德,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怎么尊重他们利益的前提下,不损害他们而有利于消费者。”
但这观点立即遭到一些业主的质疑。“不可能侃价,”组织过一次团购的刘先生说。基于对项目的认同和价值判断,2003年刘先生组织过一个100多人的团购队伍进入星河城,没有讨到任何便宜,完全以市场价买进。
在刘先生看来,消费者要想在以卖方主导的房地产市场中确立地位,远非像进入菜场、澡堂一样容易,除非开发商愿意公开作秀,或许有这种可能,“价格是开发商的堡垒,他一般不会松动。”
无望的较量?
从已有个案来看,相关得以实现的团购最终往往都以买方勉强同意的结果宣告完成,没有开发商完全无条件接受团购的例子出现。
翟国彬也承认,成功的案例是少之又少的,而且由于组织时间、周期、规模不大及利益冲突等多重原因,流产的可能性很大。
一些项目也公然表示不接纳团购,甚至在内部公开施行此项戒律,开口提出团购几乎无一不被谢绝。北京东四环一个项目的工作人员7月8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我们有规定,不接受团购的。至今我们还没有与任何一个团体达成团购意向,也就是没有接受过一起团购。”
而有些项目一开始尚认同团购,表示可以谈,但后来会接着问一句,“你能确保我赚多少钱?”
北京锋尚国际公寓此前亦遇到大规模集团采购与小规模松散团购,其副总经理史勇对此作出了注解,他认为,团购不是大规模集团采购,团购组织的形成和解散都比较自由,存在有组织无纪律现象,过于杂乱无序。而房地产的特点和每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又不太可能去统一,“因此对开发商来讲交易成本未必会有大的降低。”
史勇表示,与此同时,参加团购的消费者往往会觉得实际可能的让利或具体合同、协议条款等与自己的要求有比较大的差距,这种要求绝对平衡和公平的心态是不可能得到充分满足的,有些开发商为了摆脱这种枝节“纠缠”,公然表示不接受团购,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团购不能成功的原因。
“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把他当作一个商人。”翟国彬说。
翟律师所在公司的团购组织运作已近一个多月,一直在啃几个项目,据称报名参加的达到了500多人次,但价格尚未敲定,翟表示他很有信心拿下。
翟的信心来自于当前正陷于宏观调控中的房地产市场,他认为这是个利好,一方面持币观望者增加,这同时给开发商们造成了相当大的销售压力,他以潘石屹为例,认为这个当口很多商人开始坐不住了,“潘石屹以前哪有北上南下西进到处去推销房子的?今年为什么要太原、温州到处跑?因为他有压力,他想借自己的品牌促销。”
“现在是有市场的,特别是北京。”
刘先生则对此表示不赞同,他认为,若寄希望于通过团购使得买卖双方的对等地位得以确立,从而根本上消除卖方主导时代,这个理想委实太远;他们最初组织团购的目的,仅仅是出于互通信息一个层面,至于其他愿望的实现,显得微乎其微。
汉衡律师事务所马淑云律师同样不认同宏观调控能给团购群体一个如愿的机会,因为严厉的调控政策才开始,观望的买家有增无减,这是一种大趋势,“起码要两年后才能出效果,而这段时间内,集中大量购买的,概率不会很大。”
团购能否使自我主张的消费时代最终得以确立,在一些参与团购的置业者看来这同样悲观,一位置业者说,“感觉在购房交易中我们很难压过开发商变成强势。”
在他看来,商人利字当头,无往不利的开发商对调控政策都会感到不满,显然也不太可能屈服于一帮置业者的“要求”和“条件”。
“目前的团购规模都比较小,对一个具体楼盘来讲往往很难对卖方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尤其是比较好的项目。”史勇说。
针对宏观调控是团购介入最佳时机的观点,史勇亦表示了不赞同,认为这有点仗着人多势众乘虚而入的侥幸,而作为一个商人,即使存在销售压力,也不大可能屈从团购,赢利会是其起码的底线,“即使在当前的宏观调控引发持币观望的情况下,也需要双方以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精神去共同努力,争取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