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的忧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5日 16:50 《财经时报》 | ||||||||||||
江林 当把一枚欧元金币扔上半空,来决定风尚和文化导向时,存在多种结果。 人们常说去法国就为了三件事:巴黎,城堡和卢浮宫,尽管当下塞纳河两岸晚上九点还是蓝天,而拉法兰随着《欧盟宪法条约》的全民公决以反对票逾半数的结果成为了前总
其实,金钱财富就是被推到第一线的现实筹码,这是等级社会的门槛,而浪漫只是艺术或旅游情境中的玻璃反光。 现代人对越来越汹涌的主流,譬如财富等级、奢侈品、名人效应等趋势的认同和追逐,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与集体节律的合拍正是幸福生活的一种体现,连国家统计学指标也建立在“大多数”的基础上,一切都无可厚非。 但是,为什么作为“大多数”就不能容忍那“一小撮”的异想,有些人想停顿,想掉队,想另走歪路,这只是出自于他内心的真实声音,可并不会得到其他人的认可。 想起了一些人是完全凭着语言生存的。比如律师、政治家、演员、歌手和诗人。这些人的一切,完全取决于他内心的需求。小说家茨威格,就一直在两个钟摆中摇摆。然而,茨威格的内心声音并不因为写作就得到了改变。 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他的内心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取舍。 茨威格是一个忧郁的人,他对这个世界要得太多,同样,他对这个世界的“不要”也太多了。 其实,他连当下那些背包走天下的普通人的境界都达不到,又如何能与那些拿着卡,从蒙田大道上一路买奢侈品的贵妇相比。 茨威格意识到“写作是一种无能的选择,写作只是为了保持正常”。与茨威格类似的人很难做到的,在“大多数”那里却根本不是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