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人民币理财变中求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 13:00 上海证券报 | |||||||||
近期,一路下滑的央行票据等短期固定品种的收益率不仅让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更让以回报比较优势来吸引客户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面临着严峻考验。由此,新近推出的一些人民币理财产品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同时折射出银行对于这类产品的新理解。 股份制银行成主力
3月17日,央行下调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从1.62%下调到了0.99%。这一举措使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款收益减少,一部分超额准备金也可能从央行分流到其他相对收益稍高的市场中去,从而使短期投资市场中债券等其他衍生产品的收益率将会因资金的大量涌入而明显降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获利空间由此而压缩。 尽管如此,尽管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已经走上了创新求胜的银行仍力图通过提供从客户角度出发的产品,顽强努力地维持着自己的市场份额。曾经率先出击人民币理财产品领域的中国光大银行4月中旬再度推出一款产品,但期限仅为两个月,预计年收益率1.5%。而有关该行将推出1月内的超短期品种的消息也开始在业内流传。 与此同时,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近期推出的双币理财产品------"外汇通"理财计划钻石2号,实际是人民币理财的一种衍生产品。该产品每个认购单位是:人民币5万元+美元600元,期限是3年。 观察发现,股份制银行曾经是,未来仍将是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主力军。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银行较之国有四大银行有着更强的客户拓展需求和中间业务扩展压力;另一方面,相比较机构更为庞大,决策更为谨慎的几大国有银行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既有着创新带来的利益驱动,同时也有着市场化程度相对更高的机制推动。 转轨困惑创新阵痛 通过产品发售,商业银行在募得理财资金之后,将其集中投入了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银行通过投资央行票据、短期债券、债券回购等传统业务来获得收益,再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分配给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这就是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中行上海分行的理财专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在这一模式中,银行依靠债券市场及货币市场进行投资,势必会受到央行利率调整的影响。 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后,人民币理财产品又将是怎样的发展趋势呢?中行的理财专家分析,决定今后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以下两个:其一,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央行调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可被视为一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短期货币市场将会因为资金充裕而无法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但是,如果通胀隐忧所导致的短期利率上调发生的话,那么局面将很快有所缓解。 其二,取决于相关政策的走向。从实质上来看,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与货币市场基金并无太大区别,这就对我们一贯坚持的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原则提出了挑战。银行与基金公司在面对同样的市场时,却要受到不同的监管与限制,这显然是存在着矛盾的。同时,大范围的推广人民币理财产品,必将对央行的法定存款利率产生影响,这一点在我国走向利率市场化的艰难进程中也将产生一定的争议。 由此不难看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目前的发展状况其实是银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正常市场行为,是一种转轨期的创新阵痛。 产品创新困境求变 事实上,对于投资标的基本相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完全没有必要人为地进行割裂,甚至对立的判断。从本质上说,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的下降,更多的不是因为最新规则的修订,而人民币理财产品后续产品的放缓也并非遭受了禁售令。短期资本市场收益的下滑是两者共同面对的困境。 正如当初7天年化收益率一度过分放大了人们对货币市场基金的预期收益率,如今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同样因这一高流动性而部分隐含了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人民币理财由于其一次的公布而更为银行储户所关注。 事实上,银行在短期资本市场上还是有着诸多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招行此番尝试双币种混合理财产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可以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领域的混合型产品,正是依托了商业银行特有的优势,同时也针对了目前基金公司仍无法投资外币资产领域的"软肋"。如同银行设立基金公司遇到了跨部门监管必须克服的协调成本一样,基金公司在投资新领域时同样面临着跨出第一步的艰辛。 在这两者的不断碰撞中,一些原先的禁区开始被逐步疏通,投资者的现实理财需求在不断得到满足,而银行和基金公司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拓展。从这个意义来看,变化的并不仅是表面的收益率,更是整个金融领域的运行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