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12月28日,山东德州,尽管气温达到零下10摄氏度,但丝毫没有减低近千名职工和嘉宾庆祝国内首套国产大氮肥装置建成投产的热情。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甘智和对此不无激动的说:“我国从此告别了大型化肥装置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这套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30万吨大型氮肥生产装置之所以如此受人关注,原因就在于其国产化率高达94.5%,建设总投资不到14亿;而此前国内已有的31套和正在建
设的1套大型氮肥生产装置则全部是进口的,前后花掉了上百亿美元。
“二十几年的时间,进口了三十多套这类设备,却始终不能国产,对于国内工业界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一位在现场的老专家对记者表示,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消化吸收和国内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几年前国内企业就已经具备了设计、生产30万吨大型氮肥装置的能力,但“没有人想用、没有人敢用”国内生产的第一套设备,导致大氮肥装置长期需要进口,而像30万吨乙烯、60万吨超临界火电机组等其它重大技术装备也同样面临着难以跨过“首台首套”门槛的尴尬局面。
而按照甘智和的想法,这套大氮肥设备应用到的“以业主负责为核心的重大国产化项目责任机制、以公开透明招投标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公开竞争机制、以资金来源多元化为特点的资金筹集机制、以商业保险为主体的风险控制机制”或许可以帮助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突破“首台首套”的困局。
由于重大技术装备往往需要依托重点项目、需要大量投资,过去在提到国产化的时候,往往因为责任机制不明确而使得业主不敢轻易使用国产设备,“用了国内的,万一出了事谁负责?而用了进口的,出了事大家也没责任,反正都是国家的事情”。一位参与过类似设备招标工作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了个中玄机。而此次则明确了业主的责任机制,一旦项目不成功将由企业自己承担后果。
另外,由于华鲁恒升已在国内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0426),这套设备的招标要对全体股民负责,从资金的角度讲它必须降低成本,使用国内的设备总投资才不过14亿,而要进口差不多需要40个亿。为此,业主从金融市场融资超过4个亿,政府有关部门也提供了国债贴息、银行优先贷款等支持政策,保证了这套国产化设备的资金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以商业保险为主的风险分担机制被用于设备的研制、建设、运营各方面,“万一项目失败了怎么办,万一项目没有利润怎么办,这些我们都买了保险”,而过去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只是在个别部分会投保。由于目前国内没有相适应的保险条款,承保该项目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还是借鉴德国的工业项目保险经验。
“这套大氮肥装置国产化的成功对其他重大技术装备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发改委工业司的一位官员透露,此前业内热炒的《机械振兴法》将很有可能以行业指导意见的形式出台,而重大项目投保商业保险将很有可能成为惯例。
作者:杨大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