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险营销:未曾绽放便遭寒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8日 01:43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冯跃 产险营销的种子播下时,人们寄予了很大希望,认为此种一旦发芽,便会茁壮成长,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不少人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是,只两三年的时间,希望变成了失望,产险营销表现出严重的水土不服,一度火热的产险营销开始遭受打击,除了少数保险公司外,大部分的营销部业务量低迷,人员流失严重,产险营销名存实亡。产
成也车险 保险公司之所以鼓励车险发展,与形势密切相关。当时中国刚入世,保险市场面临放开,这让保险公司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因为没有直接与国外的保险公司交过手,所以就像老虎见了那只黔之驴,掂不出分量,心里惴惴不安,只想在国外保险公司进来之前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产险营销从一开始便对车险形成了依赖,因为产险险种只有车险比较符合营销特征: 首先那时车险条款统一,相对简单易懂,对于风险查勘等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比较容易上手。 其次车险需求量大。近两年,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和需求的旺盛,导致了私家车快速增长,直接刺激了对保险的需求。而车险单笔保险费较高,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元,营销员从中提取的佣金数量比较可观。 最后的却是最为重要的,保险公司对发展车险采取了鼓励态度,这为产险营销的迅速成长注入了催生素。保险公司之所以鼓励车险发展,与形势密切相关。当时中国刚入世,保险市场面临放开,这让保险公司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因为没有直接与国外的保险公司交过手,所以就像老虎见了那只黔之驴,掂不出分量,心里惴惴不安,只想在国外保险公司进来之前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那时,大家有一种错觉,以为得市场者就得天下,在外面的“狼”进来之前,最好先把“肉”抢回自己家中,然后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国内保险公司的担忧是有依据的:车险占据产险公司保费收入的60%以上,在保险公司看来是赖以生存的命脉,而且进入门槛很低,国外保险公司以及新成立的保险公司要想在市场上立足,会先从车险入手。于是,从2002年开始,保险公司纷纷祭出了拿手武器,狂降车险保费,一般车5、6折,新车甚至可以打到4折。国内车险市场处于一片混战中。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产险营销恰逢乱世,在尘土飞扬中,得到了发展的机会,成为草莽英雄。高折扣率给了营销员利润空间,刺激了他们的积极性。车险在产险营销中保费收入占据绝对主力,北方一些地区车险保费收入占产险营销的90%以上。 借助于车险,产险营销在2002年至2003年上半年焕发出春意,可以说,这是产险营销的黄金时代———产险公司攻城略地,在主要城市都设有开展产险营销,大幅增加营销员,在营销晨会等业务会议上,大家谈论的业务内容主要是车险。有的产险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营销管理机构,建立一套营销服务制度,产险营销呈现出大有燎原之势。 败也车险 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产险公司在市场扩张的同时也集聚了风险,一批潜藏着巨大风险的汽车被承保,同时高折扣让保险公司保费收入锐减 可不管怎么看,这种类似疯狂的扩张让产险营销多少都带有“恶之花”的味道,种下的是龙种,却收获了跳蚤。营销员与保险公司的联系纽带很大程度上就是佣金,拉到业务拿佣金,没有业务就没有佣金。由于产险营销刚起步,团队的向心力没有形成,营销员对所在保险公司的发展不可避免存在短视行为。他们判断业务取舍的标准就是保费,保费越高,提取的费用也越高,不会从公司长远发展考虑劣质业务给保险公司带来的风险。于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产险公司在市场扩张的同时也集聚了风险,一批潜藏着巨大风险的汽车被承保,同时高折扣让保险公司保费收入锐减。车险的短期行为让风险表露无遗。2002底,产险公司盘点发现,车险开始亏损,而到了2003年,有些地区的车险赔付率达到70%以上,营运车甚至达到100%,车险全线亏损。 也就在产险营销需要更多给养的时候,产险公司调整了市场策略,紧急刹车,调整业务结构,不约而同地缩小车险市场,拒保营运车和一部分信用记录较差的私家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车险的过度依赖,使得营销员没有回旋余地。优质车险业务很少,成为众多销售渠道的争夺对象。尽管保险公司提出发展非车险业务,可是非车险业务并不像车险那样适合营销,如家庭财产险、意外险单笔保费收入少,营销员可以提取的佣金少,难以聚沙成塔。而企财险等大型项目,需要具有风险评估、承保等专业知识,产险营销员很难一下子上手。这些险种一下子难以担负起推进产险营销继续发展的重担。 从去年开始,产险营销便被带上了脚镣,无法继续跳舞。这种颓败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产险营销的幼苗遭遇了寒霜。很多营销员无法坚持下去,毕竟他们需要生存。于是军心涣散,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产险营销体系开始瓦解,产险营销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审视产险营销 产险公司尝试新销售渠道,改变单一的直销方式,为产险发展注入活力;看到寿险营销员对寿险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市场规模扩张为主要目标的 产险营销是否有存在必要?在其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再来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无奈。 产险营销正式登台亮相是在产、寿险业务分业经营之后。一方面产险公司尝试新销售渠道,改变单一的直销方式,为产险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则是看到寿险营销员对寿险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市场规模扩张为主要目标的产险公司自然想借用这一方式,使产险产品也能深入人心。 但是,产险与寿险在产品、销售对象、经营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最为关键的就是产险缺乏保险营销文化赖以生长的土壤:产险的标的是冷冰冰的物,销售的很多对象是单位,如企业财产险、行政用车、营运车辆、货运险等。而且在上个世纪,保险主体少,竞争不激烈,保险经营类似于垄断,很多业务是坐等上门;或者公司与公司作为沟通对象,在展业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被忽视了。而保险营销这种模式恰恰需要人与人直接交流。 所以,产险公司整体缺乏营销意识,直销人员根本就没有陌生拜访、上门推销等概念。当产险营销这种模式出现时,缺少文化氛围的滋养注定要先天不足,可这种先天不足被车险快速扩张所掩盖了,大家看到了暂时的繁荣。车险市场的收缩把产险营销的这种不足表露无遗。 当然,也有少数地区的产险营销发展得不错,实行所谓的全员营销,不区分直销和营销人员,将原先的格局打乱重新洗牌,统一采用底薪加提成的激励形式。这样,营销人员可以继续从事企财险、货运险以及车险的承保,提取费用的形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可这种营销已经偏离营销的本义,不过是借营销之名,行直销之实,仍然以单位为主要展业对象,仍然没有拜访等理念。笔者并非要对这种方式进行指责,只是想要证明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产险营销缺乏一种内在的冲力。 有人把产险营销的希望寄托在其他险种上,特别是去年产险公司可以经营意外险,似乎让人看到了一线光明,可后来发现,大的意外险项目,如工程意外险总是同大项目联系在一起的,营销员很难争取到。倘若要与个人打交道,小额保费调动不起积极性,更关键的是产险营销员没有寿险营销员那样的销售意识和技能。而车贷险、房贷险则隐含着高风险,保险公司并不鼓励发展,没有舞台,营销员无法施展才华。 身陷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产险营销似乎看不到光明的发展前景。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7月28日 第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