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樊纲:改革的难点是形成有效而有序的市场经济(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7日 03:16 第一财经日报

  百分之三十,现在看来是很畸形,在英文里是一个混合体的概念。一个股权分置的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以后,问题就开始逐渐暴露。但一开始至少把股市建立起来了,居民也开始买股了,然后监管的问题也逐步暴露,法律开始形成,其他都改得差不多的时候,机构也开始形成,监管也开始发展了。越来越暴露出这个瓶颈问题。大家发现,这是必改不可的了。再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不是最初时的情况了。中国整个经济体系变了,法律体系、监管体系、资本各种条件、机构、金融、银行等,都已经建立,企业已经发展起来了。所以,它在各种制度、其他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互相制约的过程中完成了过渡。

  有一个机构写了一本股改的书,找我写个序,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中国的股票市场在过去30年,有两个最大的动作,第一是开始股权分置的股市,第二就是前几年改革这个股权分置,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真实意义上的股市。股改在转轨经济学上,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另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也是在当时的各种条件约束下产生的。当时人们的习惯都是为集体工作。我问过一个企业家,当时怎么不搞私人企业。他说,当时搞私人企业,都没有人给我干活,没人合作。就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它一旦发展起来,新的因素开始起作用,开始向前推进。所以,这些年乡镇企业不断改变,走了一部分股份合作制,第二次股份再改,再变成了相对完整的民营企业。

  《第一财经日报》: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否能有一个更完整的整体方案,推进改革。你是否认为,整体的改革,在理论上可能存在,但事实上不太可能?

  樊纲:事实上,因为人们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而改革本身充满了各种风险、各种波动。所以,人们为了规避风险,在一定意义上也会选择比较渐进的方法。

  我想可能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条件下,在我们的利益结构、知识结构、历史背景下,我们得解释为什么没有走这条路,这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然后再去说明,什么样的因素决定我们做出这种选择。刚才说的,包括“摩擦成本”、利益冲突等,怎么使人们走上这条改革的道路。我想在中国,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计划都因为知识不足,信息不足没搞好,我们怎么可能用计划的办法搞市场化改革。邓小平在计划经济运行了近30年的情况下,发现了问题,然后提出了这个观点,即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套过河的完整计划,但要朝河那个方向走。我们开始走起来看,我相信这里面,有它合理的逻辑。

  我对这个逻辑的解释,第一是当时利益的结构,第二是我们的知识结构,信息结构,对制度的理解,对市场的理解,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条件下,开始朝那个方向转轨,是有历史必然性的,而且有它的历史合理性。所以,回过头来再批判,为什么一开始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用300天,500天实现这个计划?这有点理想主义,而且无法解释,无法正确理解整个改革的进程。

  下一个30年的突破

  《第一财经日报》:你也在很多场合讲到,中国的改革目前还是在初级阶段,能不能简单阐述下一步的改革最关键要在哪些地方突破?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